汉服礼仪知识大全简单汇总(汉服礼仪知识介绍)

hanfuguo1周前古风兰韵2

汉服有哪些礼节

一、立容、行容、跪容、坐容。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左传·定公十年》注疏。汉服和汉民族传统礼仪历来是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穿汉服,行汉礼,传承华夏文明,展我大国风采!”

依据华夏礼乐文化及相关典籍,并参考写实古画、道教礼仪和儒家礼仪等,整理常用汉礼标准如下:

1、立容(男女通用):身体肃立,双脚微分,袖手或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从容优雅;

2、行容:

(1)男:身体肃立,袖手(礼仪场合)或手臂自然下垂,目视前方,步伐从容,庄重大方;

(2)女:身体肃立,袖手(礼仪场合)或手臂自然下垂,目视前方,步伐较小,步履庄重;

3、跪容:

(1)跪立(一般为跪、正坐起身时的准备姿势):

男:取跪姿,双膝着地分开与肩同宽,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

女:取跪姿,双膝着地并拢与头同在一线,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

(2)跪坐(一般为拜礼时的姿势):

男:取跪姿,双膝着地分开与肩同宽,上身(腰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臀着于足踵之上,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膝上,目视前方;

女:取跪姿,双膝着地并拢与头同在一线,上身(腰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臀着于足踵之上,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膝上,目视前方;

4、坐容(包括经坐):上身(腰以上)直立,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膝上,目视前方,如为经坐,则足背平放于地,臀坐于脚后跟上;

二、揖礼,女子福礼,欠身礼,茶礼。

(一)男子揖礼:

1、 长揖:肃立,俯身,拱手高举(高过眉心),自上而下移至最低,俯身90度,是谓“长揖至地”。

【特别说明】朱子深衣袖口宽大,拱手时,一般不会露出双手。为了让诸君看到左手包右手的姿态,故本图故意将双手露出。以后图片,则不再作此说明。

2、 天揖(揖礼手位于高者,标准揖礼):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

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额,俯身约6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3、 时揖(揖礼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汉服或便装均可。

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4、 土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

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关于汉服的基本知识

关于汉服的基本知识如下: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也有人称为汉装、华服、汉衣冠,是由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期间,汉族以华夏礼仪文化为内涵发展出的民族服饰。

它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

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汉服礼仪:

1、立容(男女通用)。

身体肃立,双脚微分,袖手或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从容优雅。

2、跪容(男女通用)。

跪立(一般为跪、正坐起身时的准备姿势):

双膝着地分开与肩同宽,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

3、坐容。

上身(腰以上)直立,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膝上,目视前方,足背平放于地,臀坐于脚后跟上。

4、长揖。

肃立,俯身,拱手(男子左手在外)高举(高过眉心),自上而下移至最低,俯身90度,是谓“长揖至地”。

5、时揖,又名拱手。

同辈人日常见面,辞别时,均可行时揖之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外(女子相反),手心向下,俯身推手时,双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然后缓缓起身,恢复立容。

穿着汉服的基本礼仪

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穿着汉服的基本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穿着汉服的基本礼仪

着汉服在日常生活中的得体行仪

所谓“礼仪制度 衣服正之”,汉服自古为礼制之服,是与礼仪制度分不开的,因此在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身份穿什么样的汉服,都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就算穿了汉服有形而无神,有表而无礼,在生活中仍然行为浪骸无拘无束 举止行仪不得当 也是属于沐猴而冠的 所谓古人常说“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可见不光只是行完了礼就可以东倒西歪胡疯胡闹 也不是为了行礼而去行礼 为了穿汉服而去穿之窃以为 穿着汉服的一天哪怕是一时 也要举止得当 行为得体 因为汉服不等同于一般衣服 乃礼仪之服文明之服也 你穿上了汉服也就不等于一般的俗人 而是比一般人高一等的文明之士 知书答礼的上国之民因此 所行所为 也要与身上得衣服相配才行 当然 所谓时代已进步 没有必要完全恪守古礼 但我认为此者是为就事论事 对待不同事物用不同的方式 仅此而已 你穿上汉服就应该去干与此行为相得当的事 并不是只为尊重古礼 文化 才这样 这也是起码的做人准则 你大可在穿上汉服之后哪怕是本着对汉服 对汉服起码的尊敬这样做既可 而脱下汉服大可又做回“新新人类 随意疯随意玩乐了”正因为现在社会不要求人时时汉服不离身因此 你在穿着汉服这段时间拘谨点也累不倒哪去 言归正传 在下便就着吴夫子所说接下补充几点生活中的细微常礼有不合之处 还望不吝指正

一 衣者——所谓“衣冠要整”,衣冠不整古往今来被视为最大失礼窃莫做“衣冠禽兽” 穿好汉服后要将衣冠调规正既穿好汉服后要检查一下所谓“整衣姿”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帽子要戴正要戴合乎大小 不要“侧帽风流”(那是东施效颦)

2 腰带绳结或镶玉处以及绶佩要正对腰部中间

3 上衣裙子不要穿反(上衣“里”在外“面”在内以及左衽都属于反穿,裙子围时由于两面都有绶带(尤其是帷裳等)一定要注意不要围反)衣服穿反为最大忌讳乃为凶服对人对己都不吉利

4 不要在汉服配戴多余的事物东西或者把多余物品插在汉服中(如将什么物事夹在腰带上)古人要携带物品可将其藏于袖中不要将多余物品暴露。

所谓忌讳”衣不蔽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衣带要系紧不要坦胸露背或露出肉来(那是花和尚鲁智深)

2 里面一定要穿中衣(一般为白色)中衣包括交领上衣下裤,既内衣-中衣-外衣系列的第二层,要穿袍衫或者襦裙的话里面还要穿一层衬裙 一般来说 男子穿袍衫或深衣的话里面还要围一层白裙 深衣里面是裤袍衫里面可直接是白裤 绑腿袜 这些都不可少,要是穿上衣下裳的话里面要穿白裤通常情况下很宽大;女子襦裙装裙子里面也要穿白裤(在裙子里面不穿裤子那是和服)

3 有帽子的一定要戴帽子所谓自古”衣冠不分家“穿上汉服后在家要戴网巾出门要戴冠帽没有帽巾要用巾帕将发髻处裹住(当然古代是那么做,鉴于现代人不留头发,出门直接戴巾帽就行)不要”脱帽露顶“(那是喝醉的张旭)

4 不要直接穿中衣出门就好象穿内衣内裤上街一样 虽然前者比之后者衣料多了一些 但你穿上汉服后比一般人高出一等 衣服规格自然也就扩大一级:)

5 不要穿素衣(白色缟素)出门此凶祭守恪之服也 而正常的带有衣缘缀有暗纹的白色衣服皆无恙

6 晚上睡觉时要穿中衣合衣而卧 如果你睡觉也想保持汉文化的话 当然 一般情况下来说 脱下汉服就是暂时脱离了汉文化 因此 睡觉可不在礼仪之列。

二 、立——所谓”站似松坐如钟 卧似弓“古人讲究的是这个 同时也借此修身养性 从日 常行为钟提炼人的心德当然我们毕竟没练过武 不可能要求人人站如松但最起码也要站直 不要驼背 不要”稍息“其实对站没什么太多讲究不过最难办的就是手的姿势 因为站立时别的都很顺其自然 只有手感到拘束不知往哪放 (所以在脱离礼仪的今天我们看到站着的人手不是背后就是抱胸 什么姿势的都有)因此古人规定站立时手应贴在腹部手藏在袖子里 恭谨规矩 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比如伸出手请客人才看到手露在外面 平时手都要规矩的放好 因为古人认为手脚无拘无束的乱动很为失礼我们常看到的古画中描绘女子多是手搭在腹前现在看到的旗袍表演 虽然换成了胡服 但手的姿势依然保持端庄的搭在腹部 就是这种礼仪的延续 尤其女孩子应更为注意 其实 更严格点讲古代女子汉服的袖子一般情况下比男子的袖子要长平时则更是手藏于袖中不轻易露出来 当然现在不必那么严格 只要男女都做到手很规矩不要随意乱动就可以了

三 坐——

1 坐椅子时只要坐直坐端正就行了 双手放在膝上 不要翘二郎腿 不要东倒西歪 无论多么疲惫 古人在选择正坐没有选择胡坐的原因也是由于胡坐腿如不注意的话会很不雅观 而且 双足露于外面更是不好 因此 后来人们虽然选择了坐椅子 但仍注意裾摆 走路时不受拘束 坐下时却一定要整理下衣裾盖于脚面上

2 坐在地上时按华夏最正统的礼仪应为”正坐“既跪在地上臀部坐在脚跟上 双手规矩的放在膝上 目光平视 要问好时就颔首要礼拜时就手放于地上叩首

3 但考虑一来在现实社会中太小日本二来我们民族脱离跪坐时间太长难以适应,觉得趺坐(盘腿)应取代正坐盘腿时 腿不要伸直 不要半盘 身体挺直 手放于膝上 其实在古代华夏这种坐法很早就在周遍民族流行上了但汉族没有吸收的原因就是因为那时男女都为上衣下裳着装 由于裳是围合的这样坐很容易露出身体 不雅观 但到后来一是这种坐姿已传入了中原二来男子着装由上衣下裳变为了袍衫 所以这样坐也无伤大雅了 只要盘腿依然手放规矩 目光平视就没问题但由于女子仍着裙裳加上礼教的禁锢 所以不允许女子盘腿而坐 因此我们看到日本也有趺坐但只限于男子 朝鲜男女虽然都趺坐 但女子为了不失雅 而采取立起一腿 手放于膝上的坐法虽然如此 但在下以为女孩子还是不要趺坐的好:)

四 行——行就是走路 也不必讲究太多但一定要走的稳重 走的稳当 该放下步子的时候 庄重缓慢有礼不要小跑 也不要蹦蹦跳跳 其实对步子古代对女子要求最严 什么笑的露齿行不露足 走的缓慢不可迈大步 当然现在不必讲究这个其实男女应该一样 只要做到步态稳重得体该快时快该慢时慢就可以了 古人行步有时也与立姿一样 手贴在腹部 但后来也不讲究这些了 有时只限于女子

五 卧——古时”卧“与”躺“是有区别的 现在所说的躺按正统礼仪讲 一般是指死物物品或者直挺挺面朝天的僵躺着 古人无论休息还是睡觉都是”卧“的 卧就是侧身 有时以一手托头 而没有面朝天的躺 一则像物品那样才叫躺二则面朝天直挺挺的很不雅观很失礼(说白了 只有死人才那样)因此要侧身到现在人们的睡眠习惯皆由”卧“改为了”躺“ 所以这点就不能强求了但在休息时应合衣而卧 或者 躺着也可以 但上身一定要挺靠起来

汉服的基本礼仪

【一】穿汉服的基本要求:

1、 穿汉服的态度:

任何人在穿着汉服时,必须要具有一个“诚敬”的心态,诚敬根本是要事事端正。

2、 仪容仪表:

1) 整洁:任何人在穿着汉服时,必须要保持汉服服饰整体的整洁,服饰没有污迹和褶皱. 。

2) 指甲:保持清洁,不可留长指甲、不可涂彩色指甲油,只可涂抹无色保护性指甲油。

3) 头发:整齐、清洁、光亮、无头屑、不凌乱,不留怪异发型,染花色发型,提倡保持本人发质的自然本色,女士要根据所穿的汉服款式,梳理出相应的发式或戴义髻,男士如果是长发要束起。

4) 面部:保持整洁,无眼垢、耳垢,面色均匀;男子胡须要定期修剪;女子要化淡妆。

5) 袜子:黑色或深色袜子,无破洞。

6) 裤子:可以穿深色西裤,不能穿牛仔裤和带条纹的运动裤。

7) 布鞋:我们提倡穿汉服时穿着布鞋,男士的布鞋一般为黑色,女士可以穿除了纯白色(丧礼除外)的任何布鞋。在不参与重大礼仪(特别是祭祀活动)活动情况下,女士可以穿平底的皮鞋和高跟鞋,男士可以穿系带子的黑色皮鞋。

8) 香水:如涂抹香水,应使用清新、淡雅的气味,涂于耳背及手腕处。

9) 个人卫生:身体、口腔、双手和鞋袜清洁无异味,牙齿无残留物,注意个人卫生清洁。

3、注意事项:

1) 穿着汉服时,坚决不允许穿纯白色的汉服外衣,丧礼除外。

2) 穿着汉服时,坚决不允许穿旅游鞋、球鞋和长筒皮靴。

3) 穿着汉服时,坚决不允许把内衣外穿。

4) 穿汉服时,必须穿中衣(内衣),现代的内衣不能露出。

5) 穿着汉服时,不能穿高领毛衣和衬衣。

6) 穿着汉服时,不能披头散发,整个额头和耳朵要露出来。

7) 穿着汉服时,要把鞋带,腰带和冠带系紧。

8) 穿着汉服时,不能抽烟,不能在礼仪、工作和行走中吃任何食物。

【二】关于立容与坐容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穿汉服的基本礼仪:

1、 站立:

1) 经立:正身、平视,两手相合(男士左手压右手,女士右手压左手),掩在袖子里,放在丹田和胸口之间,离胸口有一定的距离。

2) 肃立:在经立的基础上,腰身微微弓曲,低头示敬。

2、 坐行:

1) 正坐(跽坐,雅坐):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腰身挺直。

2) 端坐(胡坐):保持腰身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臀部坐凳子三分之一的面积。

3) 行走:在正规的礼仪场合下,双手如经立,正身、平视,按一定的节奏前行。

3、 行礼:

1) 颔首:正身经立,头微低身体微微弯曲约15度致意。只用于长辈答谢晚辈行礼,以及祭祀礼仪中,手中有物品不便行礼的执事司仪等人员回礼之用。

2) 拱手: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行礼。

3) 士相见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三十度。正规场合,对朋友和平辈。

4) 大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四十五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正规场合,对长辈和答谢宾客。

5) 跪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在地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重大礼仪场合拜见师长和神灵时使用此礼。

4、其它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汉服文化知识

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服文化知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汉服文化知识1

既然说到汉服文化,那在这里我们首先为大家介绍汉服。当我第一次看到汉服这个字眼时,我第一理解就是汉朝的服饰,其实不然,这样理解太片面太局限性了。所谓汉服,又称汉衣冠,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之为汉装和华服,是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 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汉服自身内部体系非常完备,历经千年的发展,服制成熟,不仅本身种类丰富而且配饰是也非常繁多丰富。汉服的款式、形制、用料、剪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在中国传统社会,衣冠服饰被视为“治天下”之道。“黄帝、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汉服文化知识2

复我泱泱华夏,着我汉家衣裳。华夏五千年来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汉服文化。

从“黄帝垂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汉服一直在人类衣饰发展史上散发着最璀璨的光芒。直到明末清初,满清铁骑入侵中原。满清统治着为了打击汉人的文化自豪心,摧毁汉人的气节与骨气,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从此,汉人的记忆里有了对民族服装的缺失感。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汉民族凭着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看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而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西装、T恤、牛仔裤已成为时尚,汉服已被大多数人遗忘。

汉服,它有着飘逸的衣袂,严格的形制。汉服主要分为:曲裾、襦裙、祅群等服饰;主要特征是:衣领有交领,圆领,对襟直领,衣襟为右衽,隐结系带。而汉服袖圆以应“天圆”,衣领交叠成矩形以应“地方”,背部中缝直至脚踝以应人道正直。天圆地方,洒脱飘逸构成汉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气质。因此,我国自古被称为“衣冠上国”。

有人说,汉服拘谨,呆板,等级森严。可汉服发展到现在,已没有阶级的区分,只有具体功用之别。汉服严密而完善的服装类别:礼服、常服、便服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自从2003年普通工人王乐天穿汉服上街,这一行为标志着汉服正式进入大众视线,掀起了一股复兴汉服的热潮。而今,当有人穿着汉服走在街上,陌生感扑面而来:“和服”“汉服”“演戏的”等声不绝于耳。各种“复古,作秀,穿越”等帽子满天飞。

是否,你也曾傻傻地问过:“爸爸,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爸爸则会不知所措:“呃……也许是中山装,旗袍之类的吧!”是否,你也曾用床单,妈妈的衣服披在身上,装扮着童年……

在全球化现象日益显著的今天,文化传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认识到,民族服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两者缺一不可。中国之所以又称为“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素来就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通过汉服,以汉服为钥匙打开了汉文化之门。通过重新继承,学习汉文化,重建我们中华五千年来的精神面貌。正所谓,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汉服了解到传统文化,弘扬汉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内涵。

复我泱泱华夏,兴我礼仪之邦。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实现汉服的复兴。嘿,看,汉服正向我们款款而来,你最准备好了吗?

拓展资料:

简介

汉服文化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中华天朝重衣冠礼仪。《周易·系辞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周礼通过《仪礼》、《周礼》、《礼记》的服章和仪式表现出来,因而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汉服是礼仪的载体。 《春秋左传正义》疏:“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1]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尚书正义》注:“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2]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贵族和平民纷纷逃亡到江南,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

“汉服”一词的文物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 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3]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东汉蔡邕的.《独断》:“通天冠: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礼》无文。”[4],最早的正史记载见于《汉书》:“(龟兹公主)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5]直接与汉朝重建的周礼服制体系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所以,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酋长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6],元代修《辽史》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公元1645年,满清入关后,为了毁灭汉族的民族意志,在攻占江南时立即下达“剃发易服令”,1645年农历6月15日,颁布剃发令,严令汉族人民剃发,随即在农历7月9日,下令“衣冠悉遵本朝制度”,严令在几个月内毁弃汉族服饰,改穿满族服装,违令者斩,绵延了4千余年的汉服文化在满清政府的残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19世纪中叶开始复兴。

华夏信仰

衣裳,即上衣下裳,是汉服中最基本最古老的款式,象法天地,是华夏最高贵的祭服、冕服、朝服的基本款式。“《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地在下,裳象,裳下两股,皆阴、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矣。”盖衣裳之制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衣包括九个部分:领、襟、袂、袪、袖、衿、带、系、衽。衣的甲骨文就是交领衣,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汉服中交领既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既人道,既方与正;而袖子,其实都是圆袂,既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所以,领是交领(从一开始的方形的矩领演化过来)右衽;袖是圆袂收祛,都是像一种图腾一样体现了文化的。 素积是裳的一种,又叫素裳,以十五升布为衣,积素以为裳。辟积其要中,使踧,因以名之也。”[7]「裳又前三幅,后四幅,开两边,露里衣,是以须衽。属衣两旁垂之,以掩交际之处。」[8]“辟积”的意思是,为行平易,把平铺的裳从底边正中间向上剪开_↑_,然后把中间分开的∧形两边前后缝起来,就成了无裆的袴,方便走路。摆幅越大的裳做出来的袴的摆幅也越大。后来前后两幅布的设计演进为前后各两块对称的梯形布缝成,幅布越多摆幅就越大。素积是皮弁服的一部分,缁布衣,古代军服。《白虎通》曰:“皮弁者,何谓也?所以法古,至质冠名也。弁之言攀也,所以攀持其发也。上古之时质,先加服皮以鹿皮者,取其文章也。《礼》曰:「三王共皮弁素积。」裳也,腰中辟积,至质不易之服,反古不忘本也。战伐田猎,此皆服之。”[9]“诸侯每日视朝,其君与臣皆服玄冠、缁布衣,素积以为裳。《礼》通谓此服为朝服。宴食虽非大礼,要是以礼见君,故服朝服。公食大夫之礼,宾朝服,则臣於君,虽非礼食,亦当服朝服也。”[10]素积也是君臣的朝服,公视朔之服。

玄端

《易》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色,天玄而地黄。』郑玄注《礼记·杂记》曰:“天之正色苍而玄,地之正色黄而纁,圣人法天地以制衣裳”。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缁带,爵弁(此莫夕於朝之服。玄端即朝服之衣,易其裳耳。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杂裳者,前玄後黄)[12]玄端是衣裳中第二神圣高贵的服制,即是祭服,也是天子朝服。

象征

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礼记·深衣》曰:“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尊卑论

汉服文化中的正色就是阴阳五行对应的颜色:所谓六象六色,源自阴阳五行说,概指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此「六象六色」分别取其直线相对的方位为「次」,每两色成一对位,即青(东)与白(西)相对;赤(南)与黑(北)相对;玄(天)与黄(地)相对。 而汉服的配色是如《礼记·玉藻》云:“衣正色,裳间色。”

相关文章

汉服礼仪知识大全简单汇总(汉服传统礼仪文化)

汉服礼仪知识大全简单汇总(汉服传统礼仪文化)

汉服文化知识 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服文化知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