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汉服文化的发展(新时代下汉服文化的发展论文)

hanfuguo7分钟前古风兰韵1

汉服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汉服复兴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必然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如下方面:

1.最重要的就是对礼仪文化的影响。由于服饰的消亡,伴随着的传统意义上的礼仪已经被废弃了很多年。

因为二者是相伴相生的关系,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要重拾礼仪传统,必须先把汉服传统找回来。

2.汉服复兴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民间力量。

这股力量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群体,他们在不经意间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还仅仅停留在舞台上的古装舞台文化,彻底演变为生活潮流时尚服饰文化。

这意味着,汉服已经从用来表演的舞台文化成功转型为生活文化。而伴随着汉服生活文化的兴起,诞生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汉服族。

这个“族”群成功地做到了想起来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不可思议地把每年11月22日,破天荒地由民间打造成了一个隆重的节日。

在这一天,这群被称为“汉服同袍”的“汉服一族”们,相约出行,隆重纪念汉服第一人——王乐天。这个民间节日故而也被称为“汉服出行日”。

一群行走在城市里的庞大群体,在同一天,共同响应,不受地区和国家影响,全球的华人甚至于外国人都穿起了汉服,走上街头,用实际行动宣传展示汉服的魅力,在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被不自主地“感染”,而它感染的是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健康“文化精灵”,让被感染的人情绪再传播开来。

这就是营造的汉服文化氛围,它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把热爱服饰文化的人牢牢地吸引到身边来,在浓浓的中国文化中感受传统服饰文化重生的魅力。

有人预言,“汉服节”必将以其隆重的“仪式感”在中国节日里有它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不可回避的重要一席之地——主体民族的文化回归,具有不可同日而语的璀璨光芒。而它的出现恰好与国家“华服节”不谋而合,不同的是,后者更包容了多民族的盛装,汉服则是其中绚烂盛开、独具特色的一朵!

汉服的发展过程是什么?

汉服的发展过程是: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周礼参考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

汉文化圈:

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自杀。

汉服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

此外,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蕃主服其国服”。汉唐藩属体制中,周边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皇帝的所谓“朝集”制度。

汉服流传了那么多年,都有着怎样的发展变化呢?

汉服流传多年,是从兴盛到衰落再到现在的流行。

汉服

《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在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可见汉服在人文始祖黄帝时期就已经产生。

其实汉服定义: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汉民族的民族服饰”。 汉服样式: 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著。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长裤。

而且汉服是汉民族独有的,它与唐装和服完全不同由来,甚至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期,一直至现在延续了几千年的时间,与汉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伴。当然汉服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朝代的更迭之下,汉服也由最原始的形制历经了很多的变化,它逐渐规范,到了汉朝已经达到最完备的状态并普及。在服饰上也更加的讲究了,体现出隆重和典雅的风格,秦朝时期的袍服不管是什么类型,除了祭祀和朝会可以穿著之外,其它的日常场合都可以穿著,而汉代则不同了,它对于礼服和日常穿著的衣服进行了相应的区分,那些直裾的袍服就只能做日常的穿著而不能够作为礼服

当然俗语所谓“民以食为天”,极言食的重要;又说“衣食住行”,衣更在食之前,可见自古以来,衣着服装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汉文化流传几千年,汉服也随之不断发展,顺带一提,中国古代的裳并不像现在的裤子,而类似于裙子,男女皆如此穿著。

结语

汉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诞生之初便承担著记载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几千年来,汉服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经过不断的发展与融合,最终成为了汉民族文化的最直接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服文化对于记载传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著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汉服文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历程?

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这一传统服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如今,大街小巷间,历史景点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她们自信地走在街头巷尾,一行一动均恪守着中华礼仪。在行人或赞叹或惊讶或不屑的目光,她们淡然处之,展现出汉服的美丽。

国内的汉服复兴如火如荼之时,一部分旅居海外的留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快捷,采用快闪这一新兴方式与汉服这一传统服饰结合,在海外唱响对故乡的赞歌。总而言之,从专家学者到大学生再到普通民众,他们均在自觉或者无意识地推进汉服文化的复兴。

汉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之一,它不只指汉代时期的衣饰,而是整个汉族的衣冠发饰,它历史流长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而《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则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周公制礼作乐稳定社会秩序,礼节在中国古代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地位,汉服也不例外,衣冠发饰中都蕴含着礼仪文化,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中西方服饰的对比:它体现出两种文明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别

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与西方服饰有着很大的差别。西方神话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后知羞耻才着服装,这是西方服饰的起源。中国的汉服据说最早起源于黄帝时期,如《史记》曰:“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并认为“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这些记载纵然掺杂着对圣人崇敬的主观情绪,把所有成就都归在圣人身上,但是说衣服起源于黄帝,也不是没有依据的。黄帝的妻子嫘祖是最早开始养蚕缫丝,她就是蚕和丝的发明者,有了丝方有了布,有了布便可制作衣服,因此有些人认为黄帝发明了衣服也是有据可循的。

此外服饰除了遮羞、保暖之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古代西方服饰简单贴身,西方人习惯裸露部分身体部位甚至是全裸,这与他们崇尚自由、喜欢野性美是分不开的。西方文明多诞生于海洋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西方人的服饰便有着简单自由的特色,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服饰。

中国古代文明诞生于大河流域,气候四季分明。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丝织技术发达,汉服种类繁多并且多繁复华美,层层穿戴,把人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这与中国古代礼教森严、制度严密有序是分不开的。

西方古代服饰并没有太大的等级差别,这是因为西方古代时期商业发达,并没有太深的等级观念,并不需要靠服饰的不同来彰显自己身份的高贵。因此,贵族与平民的服饰大多是一样的。而在中国,古代汉服则有较大的等级差别,例如黄色是皇室专用色,不论平民还是官员都不可以使用黄色;贵族穿衣繁复华美首饰众多佩戴金银饰品,平民则粗布衣服且无装饰物佩戴在身。

这种等级差别观念最体现在商人与其他人的差别之间,商人纵使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却也要与平民穿着一样的服饰,不可穿丝绸不可用金银做饰品。

汉服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之间逐步发展

汉服多用布和帛制成,其结构从上至下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个部分。汉服前后具有对称性,对称性在中华文化中屡见不鲜,例如中国古代的建筑都以中轴线对称建成,包括建筑中的装饰用品也都是成双成对、对称分布的。

中国古代的汉服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出新的形式。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都会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随着朝代的更迭,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汉服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西汉时期,统治者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在这个时期礼仪规矩被看得非常之重,因此这个时期的汉服吸收了这个特点。男子有曲裾袍和直裾袍,需佩剑竖冠,女子是深衣襦裙,这个时期的服饰吸收夏商周时期三代的礼仪制度制成,穿戴衣冠发饰都需遵守森严的礼节。

到了东汉末年,皇室失去了对天下的威慑力,社会动荡不安,经过三国时期的征伐,人民早已困苦不堪。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生活贫穷,苦于连年的战乱。

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广大群众纷纷改姓道教和佛教,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威胁,因此这时从汉朝传下来的传统服饰已经不受欢迎。而为了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人们则根据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改变发展汉服,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服多自然洒脱、飘逸空疏。

唐代前中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商业经济发达,国家实行开放政策,欢迎其他国家和民族来朝,这个时期的汉服不仅有着中国自身的特点,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特点,根据考古发现唐代时期的布料就吸收了波斯的风格。此外因为唐代本身实行开放政策,没有像前朝一样过度的禁锢人性,因此这个时期的汉服多是襦裙,比起前朝的汉服来说较为裸露。

此外,唐代经济发达,印染技术先进,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年轻时奢侈的生活时写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在古代,红色颜色浓重,印染不便,但是在唐代,一个琵琶女却可以身穿血色罗裙且丝毫不疼惜这件衣服,酒水泼洒也不在意,这足以说明唐代经济的发达。

宋代建立在唐朝的基础上,但是这个朝代却没有吸收唐代开放的优点,相反由于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宋代时伦理纲常混乱。为了重建伦理纲常,帮助儒学再次确立其正统地位,以朱熹、二程为代表的一部分儒学大家发展创造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强调伦理纲常就是天理,因此宋代的服饰多清新自然、简朴淡雅,不倡导重浓多彩,也不提倡繁复奢侈。

明朝时期,由于前朝蒙元政权对汉文明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破坏,汉服文化也相应受到了冲击。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建朝之后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这个时期的汉服在现代被称为明制汉服,多以马面裙为主。

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且清朝统治者要求老百姓剃发易服,因此汉服在清朝走向了衰落。到了近代,由于世界大环境下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一些过激的知识分子全盘否定中华文化,倡导西方文化,因此汉服也被国民抛诸脑后,西方服饰在中国社会流行起来并逐渐占据主流。

汉服文化何去何从?创新中发展才是主要途径

二十一世纪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文化发展,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汉服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逐渐显现出它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意到这一传统服饰,汉服开始了复兴之路。

但是汉服经过清朝和近代长时间的断绝,我们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汉服,如何穿着才符合规范等问题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除此之外,受市场利益竞争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新发展起来的汉服就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情况,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差距太大,让人不敢放心选购。同时,汉服设计的丰富程度不足,精良程度欠佳致使现今的汉服很容易被冠以“现代复古装”,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是十分不利的表现,所以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解决。

另外,汉服是否应该被传承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大部分人认为汉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与其他五十五个民族的衣服一样都值得被传承发展,而不是走向消亡。持相反意见的人却认为汉服穿着复杂、行动不便,不适应当今快节奏的工业化社会,应该被淘汰。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争执不下,再加上汉服本身的一些原因,让一部分不明情况的人对汉服望而却步。

在我看来,汉服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应该被传承发展。我们在谈论汉服时,其实就是在谈论我们的文化,当我们身着汉服时,其实就是在展现我们的文化。“汉服热”的升温,它本身就是我们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重建民族自尊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一种重要手段。

汉服的繁杂有可能确实是不适应当今的社会生活。但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发现,每个时代的汉服都有其特定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现代,我们也可以对汉服作出改造和创新。比如改良版的简易汉服就省去了很多繁琐,穿着方便。同时,汉元素也被积极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穿搭,很受各个年龄段的欢迎。除此之外,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引导,在政府,学术领域,设计力量和民间四者形成合力的基础之上,再充分发掘民族文化内涵,方能形成优秀且具有示范性的汉服创意产品。

汉服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当你身穿汉服走在大街小巷甚至是异国他乡,那一刻我相信,你的心中肯定充满了民族自豪感。五千年的历史厚重通过你身上的汉服穿过层层时光迷雾来到现代,带着抵达人心的力量,让人们领略到汉服的美、领略到我们华夏民族之美。

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中国汉服文化进行符号化传播

内容摘要: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在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积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在当下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时代,汉服文化借助新媒体传播渠道及传播力量迎来了全新的机遇。本文在新媒体的视角下,分析了汉服文化通过新媒体传播具有哪些特征,探讨了如何利用新媒体为汉服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汉服是具有中华汉民族文化特征和内涵的民族服饰,于本世纪初在社交平台传播,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汉民族历代冠服的统称概念。本文将视线聚焦于汉服在新媒体时代下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试图通过分析汉服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探索汉服文化的传播路径,为汉服文化实现有效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汉服及汉服文化概述

汉服是中华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服饰,又称华服、汉衣冠、汉装。它并不是特指汉朝时期的服饰,而是指汉族人群从黄帝至明末清初这四千多年以来经传承不断改良的传统汉民族服饰,是一种以华夏文明为中心发展而生的整体礼仪系统,包括衣冠、鞋履以及配饰、妆容等一整个穿戴体系。

汉服文化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在历史的沉淀下,其杰出的汉族染织绣工艺和美学特征体现着宽大包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与精神诉求。

二.汉服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特征

1.汉服文化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具有互动性。

在新媒体时代,汉服文化的传播具有了交流互动性,汉服文化与大众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由单向传播转变为现在的多向传播。用户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孤立的单向信息接受者,只被动地接受,而是成为了汉服文化转播的一个枢纽,可以更多地参与到汉服文化的传播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之一。

每当汉服文化传播者把汉服文化的内容在网络中进行发布后,所有的信息接受者能第一时间接收到,并做出反应,同时,可将汉服文化再次转发给另外的受众,进而实现汉服文化传播发展过程双向互通互动这一基本特点。

用户们通过各类平台可以与个人或群体成员进行互动。用户和信息传播者之间、用户和用户之间可以通过留言评论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使双方都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实现双方的紧密联系。同时,被共同的信息所吸引的汉服爱好者们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在大量的互动后会进一步加强,以此激发出情感共识,这些共识再促使人们对汉服文化进行分享传播,让汉服文化更深人人心。

2.汉服文化传播形式极具多样性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汉服的传播形式变得丰富多样。有微博这类公共社交广场,来实现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围观。汉服文化爱好者借助微博平台记录生活,发布与汉服文化相关的内容帮助更多人了解到汉服文化。尤其是在大型汉服文化活动期间,借助微博热搜以及微博话题榜,汉服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也有微信公众号或新闻客户端,多由专业人士撰写发布有关汉服的更深度的报道和科普。也有抖音、快手这类视频软件以直观生动的视听呈现形式平台,其内容制作简单、视频时间短,碎片信息形式、传播十分迅速,用户可以在碎片化时间中接受汉服文化的熏陶与学习。汉服文化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利用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3.汉服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具有自由性

新媒体时代下,汉服文化在传播上实现了自由性。自由性体现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上——信息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打破了以往的时空、人群的限制。每个人都有权利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在任何有网络信号的地方,通过各种线上平台,随时接受与发散新的传播,从而实时、即时地获取外界的各类信息、做出相应反馈。同时,汉服文化在新媒体技术下的传播空间更广阔,范围也更大,时间也更加久远,不管是处在同一栋楼上下层的邻居,还是相隔千万里的地球两端,只要通过互联网传送消息,都是一样地几乎可以在信息发出的同时收到该条信息,这也实现了汉服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三.新媒体时代汉服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1.优化新媒体传播汉服文化的内容

首先,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可以通过大数据使汉服文化的内容更具个性化。在推送前,先根据每个用户的媒体使用习惯,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然后在海量的汉服文化内容中,筛选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向每个用户进行精准推送,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获得更多关注,培养用户黏性,以形成稳定的受众需求机制。

其次,可以通过制作独具特色的高质量汉服文化内容来吸引受众,还原经典、注重原创、保持创新。传播者可以根据汉服的特点将汉服与其他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开发汉服类互动游戏、制作汉服文化类动画、打造汉服文化线上博物馆等,利用多种形式来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并自发地传播汉服文化。

2.提高汉服文化传播者的素养

目前部分汉服文化传播专业人才与汉服文化传播组织人员对于网络平台建设的核心技术了解不够充分,尚未对各类新媒体传播平台形成有效的利用手段,新媒体平台运营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及汉服文化传播组织人员寥寥无几。所以,对汉服文化传播从业人员的新媒体平台操作及运营等相关新媒体技术的培训,从而提升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是当前推广汉服文化、扩大汉服文化影响力地首要任务。

同时,由于汉服文化目前主要的传播任务大多还是依靠业余的汉服文化爱好者们,但汉服爱好者中能够对汉服文化的历史、美学考究、制作工艺、文化背景等文化要素深入了解的仍占少数。由于汉服爱好者们缺少对于汉服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认知,容易让广大受众误读,对汉服文化的传播反而是一种阻碍。因此,除了要提升汉服文化传播专业人才的媒介素养外,还应增强汉服爱好者们的专业素养,使之掌握汉服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营造专业的汉服文化传播氛围,专业人士与爱好者们齐心协力共同提高,方能有效地促进汉服文化健康、有内涵、有文化、可持续的发展。

3.开拓汉服文化多元化传播渠道

想要汉服文化得到更多人的青睐与喜爱,好的传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为汉服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文化传播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受众群体。在当今网络快速发展下,就有这样一批拥有着数以百万粉丝且活跃于“两微一端”的自媒体,他们的出现,无疑给文化传播带来了很多的借鉴意义。汉服文化的传播,就可以通过“两微”的方式,即微信与微博。对于微信来说,除了可以合理利用公众号平台,让运营者每天搜集整理相关历史、典籍、鉴赏等内容定时推送,还可以加大互动,积极开展摄影、文创等活动,筛选优质作品进行推广传播。此外,当后台掌握了一定数量稳定的“粉丝”后,可搭建文化交流群,极大地发挥交互功能,提高传播范围。相对于微信,微博作为广场类平台则在传播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多粉丝,高话语权,“意见领袖”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文化传播推波助澜。通过协商沟通,可以与之合作,在热门话题中进行推广,充分发挥“粉丝”效应,让汉服文化产生裂变式的传播效应。

当然,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不单单局限于文字、图片的刻板阐述,还通过短视频、微电影等创新型视听语言符号。通过抖音、快手等视频社交平台可以让受众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汉服文化。同时,也可以借助在直播中设置相应的问答、抽奖类活动的方式来增加受众的参与度,让人们在趣味中感受汉服文化的魅力。

汉服不仅是一种服饰文化,更是我国礼仪的象征符号。新媒体时代下,汉服文化的传播具有了交互性、多样性和自由性的特征,在此基础要想继承和发扬汉服文化,必须不断加强各大汉服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提高汉服文化传播者的综合素养,不断创新探索,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使得汉服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晨薇.新媒体环境下“汉服文化”传播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20.

[2]张莹莹.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J].传媒论坛,2020,3(22):28+30.

[3]杨静.新媒体时代豫剧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21(05):30-31.

[4]祝苗.典雅精致,传承民族文化经典——浅析汉服文化的发展与现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4):38-39.

相关文章

新时代下汉服文化的发展(汉服在当代的发展)

新时代下汉服文化的发展(汉服在当代的发展)

汉服的发展过程是什么? 汉服的发展过程是: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