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制汉服的三种款式(晋制汉服科普)

hanfuguo18小时前古风兰韵1

汉服小科普:魏晋风≠晋制汉服,萌新千万不要搞错了

很多刚刚入坑汉服圈的萌新总是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一身漂亮的汉服,穿出门去却被人指责说自己穿的根本就不是汉服。而在这其中,被踩坑次数最多的就是“魏晋风”汉服了。

所谓的魏晋风汉服是现在绝大多数的萌新最为喜欢的形制之一,它不仅穿在身上显得自己潇洒大气,颇有一种从武侠剧中走出来的感觉。而且它也非常的适合身材不是非常完美的人尝试,因为它的袖子往往都非常的宽松,收腰之后再加上外面搭配一个大袖衫,不仅十足的帅气,也非常的显瘦,这也是他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不过话说回来,魏晋风汉服的确不能算作汉服的行列,它是很多商家根据港片的一些武侠剧服装风格来改造出来的。之所以叫魏晋风,这样也和晋朝的风气有关。晋朝时期,因为战乱连年不断,所以文人雅士多半都喜欢寄情于山水,并不想要关心国家大事,形成一种特殊的文人雅趣之风,因而这种风格也随之出现。

在这其中,更出现了很多放荡不羁,不拘泥于之前礼数的文人,像是竹林七贤,或者是王羲之等等,继而衍生出来了魏晋风骨。虽然魏晋风汉服和晋朝没有一点关系,可是它却诠释了晋朝的这种特殊风格。

说到这里,很多小伙伴可能就要问了,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区分魏晋风和晋制汉服呢?好像自己在淘宝上看到的都相差不多,并且有的时候明明看着已经很接近于晋制汉服了,可是还是有人说这是魏晋风,接下来可可就为大家盘点一下这种件衣服的区别。

其实袖口往往是判断衣服是否是魏晋风最大的关键之一,传统的晋制汉服大概分为三种袖口类型。

第一个是直筒袖,这样也是可可最为喜欢的一种类型,它的袖子比较宽大,平铺的样子是直的,而且也非常的合身,穿在身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非常大气的,同样也符合魏晋风骨的气质,这种袖口也是最为适合走潇洒路线的人来穿的。

然后,还有一种窄袖。就是相比于直筒袖要窄很多的袖子,这种形制其实现在做的商家并不是很多,是因为窄袖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太过于局促的感觉,没有直袖好看。

最后一种就是垂胡袖,它其实就是在袖口上做一下收紧的处理,这样的汉服穿在身上会显得格外的有异域风格,而且在后世的一些朝代中也出现过。比如明制的袄裙中也经常会出现垂胡袖。

腰襕就是晋制汉服和其他的形制汉服最不同的一点,它的上衣从腰部的地方向下拼接两个衣服的布片,更好的修饰了身材。

相比于一般的交领上襦,它的制作工艺和步骤都要复杂很多。很多商家为了节省布料,或者说节省这个步骤,往往都会用一些比较简单的交领汉服来代替它们,穿在身上的样子自然也没有正统的晋制汉服好看。

中缝和接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古代,中缝虽然是因为布料稀缺,为了节省布料人们所采用的一种裁剪方式,但是慢慢地他就发展成了中国古代汉服的一个典型特性,有着正直的寓意。所以汉服里面中缝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对晋襦来说是如此,对其他的汉服来说也是如此。

接袖就是肩膀和袖子的连接位置,大多数的上襦类汉服都是有的,也就是说在肩膀的地方并不是直接接裁剪出袖子,而是做一个拼接。这个做法虽然也是为了节省布料,但是在晋制的汉服中,接袖并不是简单的缝合起来两部分,而是会在上面加一个其他颜色的接缝布条,让衣服显得更有格调。

当然了,这一点是可有可无的,并不是说没有这个缝隙布条的就不是晋制汉服。但是没有中缝的,一定是形制不正确的

有了这几点基本上一个比较正统的晋汉服就能够被判断出来了?那么又有小伙伴问了,那么魏晋风一般都是什么样子的呢?别着急,我们继续看。

一般魏晋风最为明显的一个特色就是大刀袖,这个大刀袖其实是从大袖衫的一个特性上分离出来的,能够显得袖子宽大,仙气飘飘。但是从平铺上看,这个版型真的非常死亡。选择大刀袖不如直接选择直筒袖子,而且魏晋风的汉服出了没有以上所说的几点之外,它还特别喜欢和大袖衫来搭配,更彰显出一个人仙气飘飘的样子。

有的网友说::虽然它的形制不正确,但是却并不妨碍我们作为汉元素穿。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那么多的小伙伴喜欢它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有的魏晋风做得也是真的好看。

现在的晋制汉服风格一般都是复原款,又有点偏向于仙侠味道,每一种都能够找到适合它的人群,不知道大家更喜欢魏晋风还是更喜欢传统晋襦呢?欢迎发表自己的评论哦。

魏晋时期人们都穿什么款式的汉服?

一。女服:

1.袿(衤属)杂裾。

袿衣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兴起一种后世绝无的衣式——袿衣。袿衣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来自两汉以来深衣“交输剪裁”的两角,所谓交输,是深衣左右两衽片裁成尖角,掩垂在人身体两侧的一种剪裁方法。魏晋时流行的袿衣在这种基础上继续延长两角,使之更长狭,更有飘垂动感,这些续在衣裾的长角称之为“袿角”或“刀袿”。不仅是衽角,蔽膝两侧也常有垂饰,一般是几条细软的缯纱飘带,称为“袿衤属”。从《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可见袿衣大袖的绮丽,这些女子身着右衽交领襦,垂胡大袖,下裙曳地,裙裾袿角飘飞,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

2. 大袖博带

魏晋女服流行大袖,但收祛于口,俗称“灯笼袖”。自先秦两汉以来,腰带一般宽不过3寸,但魏晋女服的腰间多束一条宽宽的布帛,布帛上再系一道细窄的腰带,是身前打一花结。这种束腰方式是从东汉末年兴起的新款式,大约与彼时流行细腰有关。而且,这种束腰法显然影响了日本和服的腰封方式。

3.轻纱禅衣

东汉两晋不论男女都流行外服罩一件飘逸的纱榖禅衣,如《女史箴图》中那位对镜梳发的女子,上襦外罩一件可以透出襦衣的淡红纱榖,体现出“被文榖之华袿,振轻绮之飘飘”。

4.喇叭袖、对襟、圆口中衣、裙裤

有人总结魏晋衣饰的一个特点是“上俭下丰”,事实上,真正体现出这一特点的应在东晋南渡之后。为适应南方溽热的天气,中原服饰发生一系列变化,南朝墓葬出土的俑常着袖口喇叭状的上襦,交叠的衽也改成对襟,襦内着一件没有交领的、有些像我们今天T恤衫的圆领中衣,同时束腰也不再繁复,有的甚至没有束腰,与之对应的是宽松的、利于散热的下裙。后来,随着北方胡人影响的加重,游牧民族的绔褶被东晋所接受,南朝也流行起宽大的裙裤,而着裙裤的一般是梳着双鬟的少女,如《历代帝王图》中陈废帝身旁的少女。

二。女子发型:

1. 高髻、假髻:流行繁复的高髻与东汉接近,只是髻式更加繁复多样。如四起大髻、环髻、扁髻、堕马髻、飞天髻、灵蛇髻、螺髻、双环望仙髻。

2. 垂髾:与东汉接近,魏晋喜“垂髾”,一般髻后一缕垂髾,称为“飞髾”,或两鬓各垂一缕,称为“分髾”。

3. 步摇钗钿:与两汉不同的是,魏晋女子梳髻却很少戴帼,多以金叶片缀于花树的步摇或金银钿花,成双插于髻前两侧。

4. 脑后垂发:挽髻后余发垂于背,或束起或打成花结。

三。男服:

1.不穿中衣、褒衣大袖

魏晋男子流行服食丹药,药性上来全身燥热,皮肤敏感,所以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

2.小冠、介帻

魏晋男子审美的极端体现在与褒衣博带对应着小冠小帻。从汉画像石上多见将头均罩住的大冠,如进贤冠。而魏晋男子冠只着于发髻上;另外,东汉以来巾帻流行不衰,巾帻本衬于冠内,而此时无冠而帻已然成为外出之服。帻的体型也较小,不像东汉之帻有耳,此时无耳的介帻大为流行。

3.绔褶(xi2)

或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此时的裤多宽大,而且因为宽大,多在膝盖处扎一带,小腿依然散开成喇叭状,这种裤成为缚裤。

4.木屐

这也是服饰文化为了南方湿热气候的一种改变,着高齿木屐逐渐成为名士之风。

5. 女性化倾向

俗语“乱世多妖孽”,此言不虚。原先放达的士族文化在南朝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极端状态,走向娇弱柔媚的病态,比如男子流行熏衣剃面、施朱傅粉,服饰也学着女子袖袂飘拂、衣裾曳地,有的出行时还有专人于身后提挈长裾。社会上流行起“美男文化”,大约比今天的美男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服】所有的样式的名称各叫什么?

一、汉服样式:

1、襦裙

汉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领右衽。襦裙作为汉服的主要形式,细节一直有变化,有的为深交领至腋下,袖缘很宽,袖根宽于袖口,有腰线,多认为是中衣款式。也有的为浅交领,袖根和袖口宽度一样,为直袖,袖缘窄,有腰线,多认为是外穿的襦裙。

2、袄裙,或者叫衫裙

上袄下裙,汉服款式之一。长袖袄衫,交领右衽,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下裙多配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上多装饰膝襕纹样,故也称襕裙。袄裙的款式影响了朝鲜宫样及中国其他民族。

3、齐胸襦裙

襦裙根据系结位置分出的一种款式。将裙头和系带束在胸上方,顾名思义曰“齐胸”。起于隋,兴于唐。裙摆垂坠,飘逸,分对襟和交领,对襟居多。齐胸襦裙上襦多束于裙内。

4、半臂

汉服款式之一,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到:“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半臂这个名称,在古代不同时期所指的款式也不一样。现在普遍来讲,多指袖长及肘、交领或对襟的短上襦。

5、氅衣,又称鹤氅

旧制原不缝袖,故名之曰氅也。晋代已有记载,多道家用,宋代文人好鹤氅,明代士人多作便服外套用。形制与披风相似,对襟,直领,大袖,衣襟用长带一对系结,衣身多为浅色,领袖衣襟均施有深色缘边,两侧一般不开衩(也有做成开衩的)。氅衣披风外形接近,有时两者也混称。

6、曲裾

曲裾的特点是衣襟接长向后交掩,出土的实物也只看到马王堆的了。

7、深衣

明代多作为士人的礼服,用于祭祀、冠礼等传统礼仪场合,日常并不随便穿着。深衣用白色或玉色,交领,宽袖敞口,领、袖、衣襟、底边等处施皁色或青色缘边。衣身上下分裁,腰部以下为十二幅拼缝:大襟四幅,后襟四幅,两侧各一幅,小襟二幅。穿深衣时,头上戴幅巾、腰束大带与组带、足穿素履。

8、襕衫

出现于唐流行于宋明,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取消了膝襕。中为宋制襕衫,右为明制襕衫。

9、披风

汉服款式之一,男女皆可穿用,直领对襟,袖子宽大,两侧开衩,衣无镶边,与衣同色的领缘到胸前,披风和其他便服搭配。

10、直裾

直裾,上下分裁后缝合,衣身两侧不开裾,交领右衽,马山楚墓,马王堆都出土过类似的衣服,但细节有很大的不同。后世仍有穿类似的衣服,细节已有很大变化。

二、汉服各部位

1、领:衣服领子。汉服的领子通常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交领。汉服的交领一定是交领右衽,就是用左边的衣襟盖住右边的。汉族一直都是“右衽”,少数民族有“左衽”的,还有就是一些地方的寿衣会是“左衽”。

2、衽:一般就是指衣襟,具体就是指衣服胸前的这块。

3、襟:也是衣襟,强调的是衣襟的边缘,领和衽之间的那部分。

4、衿:通常就指衣襟,也指交领。衣服下半部分连接到衣领的交界位置。

5、裾:衣服的下摆,或者说衣襟的下半部分。裾分曲裾和直裾。曲裾是下襟要从身后绕回来,而直裾就是垂直的。东汉以前曲裾为主,东汉以后直裾是主流。

6、袖:就是衣服袖子,通常指整个袖子。

7、袂:袖口以上的袖子叫袂。常用词联袂,如联袂演出等,原本的意思是手拉手,于是袖子相连,最后引申为一同去做。

8、祛:专指袖口。

9、带:汉服通常是没扣子的,都是系带。汉服的带子都是做衣服时就做好的,一对对的,穿衣服时直接系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服

汉服的种类有什么?

汉服的种类通常有三种,分别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和襦裙制。

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汉服的整体受众中,女性是购买主力

根据魔镜市场情报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汉服市场商品交易总额达8.7亿元,同比增长31%,5月及秋冬年节时期为汉服的销售高峰;同时间段,整体服装市场一季度市场交易规模达1506亿元。

2020滚动年(2020/4—2021/3)平均CR5约保持在17%,市场处于竞争状态,但Top5品牌名单构成较为固定,全年Top5品牌名单中,“重回汉唐”上榜12次,“兰若庭”上榜11次,“十三余”上榜11次。

从市场表现来看,汉服市场日趋扩大,品牌也呈井喷现象。然而虽然汉服市场蓬勃发展,但规模相比整体服装市场仍较为有限,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此外,虽然汉服市场仍处于竞争格局,但如何冲击成为头部品牌仍是难题。

与众多消费分析相同的是,汉服的整体受众中,女性是购买主力。根据魔镜市场情报显示,女性在汉服整体消费人群中占比为89%,男性为11%,品牌方面得出的结论相似,Top5品牌均以女装为主。

魏晋时期的汉服是什么样子的

一。女服:

1.袿(衤属)杂裾。

袿衣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兴起一种后世绝无的衣式——袿衣。袿衣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来自两汉以来深衣“交输剪裁”的两角,所谓交输,是深衣左右两衽片裁成尖角,掩垂在人身体两侧的一种剪裁方法。魏晋时流行的袿衣在这种基础上继续延长两角,使之更长狭,更有飘垂动感,这些续在衣裾的长角称之为“袿角”或“刀袿”。不仅是衽角,蔽膝两侧也常有垂饰,一般是几条细软的缯纱飘带,称为“袿衤属”。从《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可见袿衣大袖的绮丽,这些女子身着右衽交领襦,垂胡大袖,下裙曳地,裙裾袿角飘飞,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

2. 大袖博带

魏晋女服流行大袖,但收祛于口,俗称“灯笼袖”。自先秦两汉以来,腰带一般宽不过3寸,但魏晋女服的腰间多束一条宽宽的布帛,布帛上再系一道细窄的腰带,是身前打一花结。这种束腰方式是从东汉末年兴起的新款式,大约与彼时流行细腰有关。而且,这种束腰法显然影响了日本和服的腰封方式。

3.轻纱禅衣

东汉两晋不论男女都流行外服罩一件飘逸的纱榖禅衣,如《女史箴图》中那位对镜梳发的女子,上襦外罩一件可以透出襦衣的淡红纱榖,体现出“被文榖之华袿,振轻绮之飘飘”。

4.喇叭袖、对襟、圆口中衣、裙裤

有人总结魏晋衣饰的一个特点是“上俭下丰”,事实上,真正体现出这一特点的应在东晋南渡之后。为适应南方溽热的天气,中原服饰发生一系列变化,南朝墓葬出土的俑常着袖口喇叭状的上襦,交叠的衽也改成对襟,襦内着一件没有交领的、有些像我们今天T恤衫的圆领中衣,同时束腰也不再繁复,有的甚至没有束腰,与之对应的是宽松的、利于散热的下裙。后来,随着北方胡人影响的加重,游牧民族的绔褶被东晋所接受,南朝也流行起宽大的裙裤,而着裙裤的一般是梳着双鬟的少女,如《历代帝王图》中陈废帝身旁的少女。

二。女子发型:

1. 高髻、假髻:流行繁复的高髻与东汉接近,只是髻式更加繁复多样。如四起大髻、环髻、扁髻、堕马髻、飞天髻、灵蛇髻、螺髻、双环望仙髻。

2. 垂髾:与东汉接近,魏晋喜“垂髾”,一般髻后一缕垂髾,称为“飞髾”,或两鬓各垂一缕,称为“分髾”。

3. 步摇钗钿:与两汉不同的是,魏晋女子梳髻却很少戴帼,多以金叶片缀于花树的步摇或金银钿花,成双插于髻前两侧。

4. 脑后垂发:挽髻后余发垂于背,或束起或打成花结。

三。男服:

1.不穿中衣、褒衣大袖

魏晋男子流行服食丹药,药性上来全身燥热,皮肤敏感,所以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

2.小冠、介帻

魏晋男子审美的极端体现在与褒衣博带对应着小冠小帻。从汉画像石上多见将头均罩住的大冠,如进贤冠。而魏晋男子冠只着于发髻上;另外,东汉以来巾帻流行不衰,巾帻本衬于冠内,而此时无冠而帻已然成为外出之服。帻的体型也较小,不像东汉之帻有耳,此时无耳的介帻大为流行。

3.绔褶(xi2)

或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此时的裤多宽大,而且因为宽大,多在膝盖处扎一带,小腿依然散开成喇叭状,这种裤成为缚裤。

4.木屐

这也是服饰文化为了南方湿热气候的一种改变,着高齿木屐逐渐成为名士之风。

5. 女性化倾向

俗语“乱世多妖孽”,此言不虚。原先放达的士族文化在南朝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极端状态,走向娇弱柔媚的病态,比如男子流行熏衣剃面、施朱傅粉,服饰也学着女子袖袂飘拂、衣裾曳地,有的出行时还有专人于身后提挈长裾。社会上流行起“美男文化”,大约比今天的美男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关文章

晋制汉服的三种款式(晋制汉服的正确形制)

晋制汉服的三种款式(晋制汉服的正确形制)

魏晋时期的汉服是什么样子的 一。女服:1.袿(衤属)杂裾。袿衣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兴起一种后世绝无的衣式——袿衣。袿衣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来自两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