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汉服(孔府汉服来历)

hanfuguo3天前古风兰韵1

本文目录一览:

汉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消失的,真相帝来了

汉服可以说在1684年后消失了,也可以说没有完全消失,孔府旧藏,道袍,都是真正存在的,另外男从女不从确实是有这个说法的,比如女性汉服的上衣下裳形式,硬生生支撑到乾隆之后才开始满化,但是马面裙依旧流传下来了,另外官员太太的凤冠霞披依然保留圆领长袍汉服,这是目前我所知道的关于汉服的事。

为什么山东曲阜孔府收藏了那么多明代汉服

孔府因为其在历朝特殊的地位,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官对他们都比较尊重,特别是在明代的时候朝廷赏赐了大量的服饰,这些蟒袍之类的赏赐称为他们的荣耀,满清知道他们有大量的前朝旧物也不好强迫他们怎么样,要是寻常百姓估计早就被朝廷没收或者被不发企图者弄走了。

孔府中藏有明朝汉服,服装上的图案有什么玄机?

我们都知道,汉服又被称为汉装、华服,其全称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的四千左右年的时光中,汉服形成了固定的衣冠体系,可是明朝的汉服究竟是什么模样,考古学家一般是从出土文物,还有历史典籍中,寻找实物和关于汉服的尺寸和形制记载,可是问题出来了,陵墓中出土的汉服是敛服,历史典籍中的汉服过于“虚幻”,故此,根据这两个方向复原的汉服,看着都有些不靠谱。

其实国内真的有一座汉服宝库,那就是孔府,在孔府的汉装旧藏中,就有完完整整保存下来的明朝汉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汉服上,还有一个“斗牛”的图案,您想要知道这件汉服的秘密,还有“斗牛”究竟是什么,那就让小编给您从头揭秘吧:

我们在揭秘这件汉服的形制,还有汉服胸口补子上的“斗牛”图案之前,小编首先说一下孔府的来历。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前478年),其后裔和弟子们就在孔子的居住地,修建了三间庙宇,存放孔子的衣冠等物,目的是祭奠孔子,直到1377年,孔府始建衍圣公府,经过不断的完善,孔府形成了今天的占地240亩的庞大规模。

因为历代的封建帝王都尊崇儒学,故此,衍圣公府虽然历经兵燹战火,还是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当然小编说的完整保存,不仅仅是建筑的完整保存,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完整保存,比如,明朝灭亡之后,居住在孔府的人必须要换清朝的服装,而明朝皇帝赐给孔府的汉服衣冠,也都被封存在内库中,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封存内库”这四个字看着轻巧,实则危险至极,要知道在清朝的时候,往往因为一个字,就会被官府抓去砍了脑袋,保存明朝的衣冠,你啥意思,这就是抄家灭门的大罪。可是孔府的地位在当时实在特殊,甚至可以说是属于清朝律法之外的“飞地”,故此,8000多套明朝的服装,才得以存放到了现在。

这些汉服实在是太珍贵,因为它们才是真正的明朝人穿的“时装”正因为有了它们,几百年以后的我们,才知道华夏的老祖先,在明代的时候,究竟都是在穿什么服装在生活。

在这些服装中,有一件斗牛补青罗袍非常有意思,为什么这样说,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是看到实物,你绝对想象不到明代罗袍补子上的图案会是这个模样。

这个斗牛补青罗袍一眼看去,特别像是龙袍,可是小编告诉您,它真的不是龙袍。他是皇帝特赏给孔府的赐服,地位仅次于蟒服(一品官员穿蟒服)、飞鱼服(二品官员穿飞鱼服)的一种重要服饰。也就是说,只要穿上这身衣服(三品官员服装,也就是副部长级的服装),在京城走一圈,别说一般的人,就是二般的人都不敢惹你。

斗牛看着像是龙,其实它真的不是龙,它是什么呢,小编可以负责地告诉您,斗牛属于天上的星座,它是一个什么模样,就是一个龙头上,生着牛角的“怪胎”。

华夏文明有多丰富,而汉服的形制就有多丰富《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全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而汉服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也应该被科学地继承下来,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仿孔府汉服是什么意思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的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

为什么汉服商家喜欢「仿孔府」?

孔府传世的明清服饰有八千余件,包括绫、罗、绸、缎、绉、纱等多种面料,刺绣、缂丝、手绘、印染等多种工艺手段,涵盖了朝服、礼服、公服、常服、吉服、便服、丧服等男女服饰种类,以及服装配饰、头饰等附属品类,实在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以明代服饰最为珍贵。孔府服饰传承有续、品类繁多、色彩鲜艳、保存完好,堪称"半部明代服饰史"。

所以仿孔府,就是指仿的这些衣冠啦~

历史长河几千年,汉服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

汉服的起源

汉服不是单指某一件衣服,而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服饰体系。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约5000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来又发明了养蚕和丝纺,人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并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先人的世界观和文化观。

历代汉服

汉服史并不等同于服饰史,因为并不是所有服饰都能称之汉服。华夏服饰虽然每朝每代都会受“改正朔、易服色”的衣冠服制影响,对民间流行款式产生一定作用,甚至每个朝代前、中、后期服饰特色也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华夏服饰由《周礼》而定的衣冠文明,一直是以慎终追远为礼仪准则的,华夏礼仪服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持了惊人的传承性。即便在汉服中断的时代,也有华夏赤子在顽强地进行兴灭继绝的文献典籍整理工作,期待汉服能够永继永续。以下关于汉服的发展采用《汉服》一书的阐述。

周代定制

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礼记·春官》中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记载了不同仪式应穿不同服饰,并根据仪典的性质、季节等决定纹饰、色彩、质料的选用。深衣和上衣下裳是这个时期主要的服饰形制,它们对后世的服饰产生了极大影响,虽然历代裁制方式有别,但其形制延续了数千年,可谓意义深远。

秦汉因袭

这个时期,衣冠服饰经历了秦代不守旧制,不守周礼,到东汉重新定服制,尊重礼教的很重要的转变过程。“六王毕,四海一”,始皇嬴政把战国时期的各种制度加以统一,“兼收六国车旗服御”,创立了大一统的秦朝衣冠制度。陕西出土的兵马俑充分展示了秦时气势恢宏的袍服与戎装。

经济繁荣,政权稳固的大汉王朝,其华丽的衣饰充分显示了儒家思想及冠服制度在政治上的统治作用。而汉承秦制,把袍服亦作为国家礼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诸多实物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衣襟缠绕的深衣,飞腾婉转的如意云纹,织造精美的丝绸面料……展示了辉煌的大汉服饰文化风采。

魏晋融合

魏晋时期是南北民族大融合时期,使胡汉服饰交汇融合。与此同时,来自西域佛教及本土玄学的产生,亦启发着人的觉醒,人们开始抛却对外在浮华的追逐,转向追求内在的才情、性貌、品格、风神,生活方式不拘礼教。体现在服饰上,文人儒士追求“精神、格调、风貌”,有意仿古,宽衣博带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风格。在竹林七贤的画像中,我们能看到当时著名的七君子——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梳着随意的角髻,坦胸露怀,一副蔑视立法、豪放不羁、玄远高逸的形象。

大唐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把传统服饰推向了鼎盛阶段。唐初的服装主要继承隋代风格,瘦衣窄袖、色彩沉稳。到了中唐以后,色彩开始趋向鲜艳大胆,一些饱和度很高的颜色,如翠绿、玫瑰红、宝蓝、石榴红等开始运用于衣饰中,与此同时,外来纹饰盛行,如忍冬纹、串花纹、宝相纹等。唐朝对待异族文化,采用兼收并蓄的策略,大唐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造就了雍容大度,百美竞呈的大唐服饰,从无数出土的唐俑、壁画中,我们看到了性感的唐代女子衣衫,看到了变化甚多的发式、妆容、难怪是人白居易写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京城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宋明传承

与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观念不同,宋代开国即轻视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在服饰制度上,也恢复了汉族旧有传统,三令五申禁止百姓穿胡人服饰。受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服装一反唐朝浓艳鲜丽之色,追求质朴,淡雅的风格,服饰样式也趋于拘谨,保守,形成了独特的宋代“理性之美”。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能看到宋时市镇的繁荣。画中五百多人,衣着不同,充分展示了北宋时期市井百姓的服饰:有梳髻的,戴幞头的,裹巾子的,顶席帽的,穿襕袍的,披褙子的,着短衫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听琴图》局部(北宋赵佶纵147.2厘米,横51.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废弃了元代的服饰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恢复了汉族礼仪,并对服饰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确立了明代服饰基本风貌。“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夷狄,上下之间,波颓风靡”,对官员百姓服饰的态度从“士庶成辫发椎髻,深檐胡帽,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到“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这种服式的制定,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可谓“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洪武二十六年,服饰制度作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整,以后数百年内冠服制未曾有变,并且明代服装形制在此后的戏曲剧装、民间婚俗中得以继承。

汉服的断代

在汉服的辨析中,我们提到日本的和服以及韩国的韩服,都是受汉服影响的结果,亚洲各国的一些民族如越南、蒙古、不丹等服饰也借鉴了汉服特征。然而时至今日,在韩风与和风的熏吹下,不少汉人竟连自己的民族服饰都不认识,反将自家服饰误认为是和服、韩服。

汉服今天的尴尬地位,不明真相的群众或许会用汉服宽袍大袖、不适合近现代社会来解释。然而事实上汉服不是自然消失的,一段更重要的历史是其消失在现代人视野的根本原因。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们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莫过于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满清统治者下令的全国剃发易服,引起汉人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时间转到近代,辛亥革命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在五四运动和文化运动中,一切传统的事物都遭到盲目打压,那时就连汉字都曾饱受抨击,大家纷纷改穿西装,汉服仍然没有得到恢复。汉服制度的大厦土崩瓦解,今天易于被大家接受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有满族服饰发展改良而来。

我们在这里提汉服消亡的那段历史是为了纠正一个比较普遍的误解,即认为汉服是自然消失的,甚至认为汉民族从来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出现这种认识偏差并不奇怪,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汉服消亡的那段历史。历史已成为过去,但重提1645年的那段历史,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加以了解是必要的。

现在流通的汉服,真的是古代普通民众的日常服饰吗?

当下流通的汉服,其实并不是古代普通民众的日常服饰。其实汉服只是一个统称,中国上下五千年,各个朝代都有各自的服饰特点,从夏朝到现在已经有很多种不同的服饰了,秦朝的服饰是是一个风格,,而隋朝的服饰也有一个风格,唐朝的服饰也有一个风格,所以笼统上来说汉服它其实是属于各个朝代各种各样的汉族服饰的总称,而对于汉服我们普及度高了,才能更好的让大家了解民族文化,然后带动大家能更好的进行推广,深挖民族文化。

汉服断代已久,除了专门研究服饰考古的专家,恐怕没有几个人了解其真正的样子。而且即便是专家,因为古代服装的原料多为天然纤维,历经千年也几乎没有实物传世(完整保存至今的恐怕只有孔府旧藏了),所以只能靠画像,雕塑,以及文献描写等进行还原,一些细节的东西已经永远不可考了。

但这是否说明当代的“汉服”都是想象的成果呢?也不是。汉服运动自兴起以来,一直有一大批热心考据的积极分子,虽然他们不是专家,但是对于历史原貌的考证却一丝不苟,甚至会因为某款汉服的形制互相激烈辩论。所以现代汉服虽然细节上或许与古代原貌有所差异,但大体形制是靠谱的。不过,另一方面,随着汉服的不断推广,良莠不齐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许多完全靠一腔热情自制的“汉服”,以及各大影楼、古镇为了拉生意,把那些劣质表演服也称为“汉服”,导致原本就对汉服不熟悉的群众感到更加混乱。

网络上经常会有汉服时装秀的表演,虽与实际相差甚远,但这也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纪念。

标签: 孔府汉服

相关文章

孔府汉服(孔府汉服数据)

孔府汉服(孔府汉服数据)

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山东曲阜孔府收藏了那么多明代汉服 2、孔府中藏有明朝汉服,服装上的图案有什么玄机? 3、仿孔府汉服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山东曲阜孔府收藏了那么多明代汉服 孔府因为其在历...

孔府汉服(孔府汉服是什么意思)

孔府汉服(孔府汉服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1、现在流通的汉服,真的是古代普通民众的日常服饰吗? 2、孔府中藏有明朝汉服,服装上的图案有什么玄机? 3、为什么山东曲阜孔府收藏了那么多明代汉服 4、仿孔府汉服是什么意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