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改革(改良汉服是汉服吗)

hanfuguo5天前古风兰韵1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现在有人提倡汉服?

第一,汉服文化爱好者的坚持推广。

首先,汉服文化的流行起源于本世纪初,当时网友们以论坛和百度贴吧为阵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汉服文化运动。

起初只是一些爱好汉服的网友通过论坛交流,并在线下通过身着汉服祭祀民族英雄,举办礼仪活动等这样的形式来举办活动引起人们对于汉服文化的关注。

第二,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助推流行。

不过,直到2010年前,这只是热爱汉服文化的小圈子的活动。但是,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热爱汉服的网友又多了一个寻找同好的阵地。在抖音搜索汉服,相关的话题视频累计播放超过110亿次。而我关注的抖音的网红当中,在我的印象里,几乎个个都穿过汉服。

第三,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引导。

近些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为此,国务院办公厅甚至还在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就提到,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为什么现在提倡穿汉服?

汉服是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衍生出来的一朵美丽的文化之花,汉服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很是书生气质。汉服消失了很久,而近几年汉服又重新出现在众人面前,很多人提倡汉服复兴,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与汉服文化相关的内容吧。

揭秘国家为什么不支持汉服运动

一、代价高昂。汉服包括衣服、冠帽、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这么一整套东西,置办这么一套也得花不少银子吧。在大多数人都在为房子,上学,看病这些东西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不认为有这个群众基础。

二、不具实用性。如上一点所说,汉服是一整套衣冠系统,穿戴麻烦,其宽袍大袖的服装风格在生活中也带来诸多不便利,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综上,我认为汉服只能流行与少数有钱有闲的古文化爱好者群体中,难以推广。

汉服运动:

汉服运动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积极的一部分。

汉服运动在清朝灭亡后的一段时期就有过,但更多的是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国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

汉服运动是汉民族借由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而推广汉族的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中华文化重又得到世界的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国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觉醒,国人开始反思我国之优秀文化,并举力保护继承。当是时,汉服从沉睡中惊醒,各地汉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立,以复兴中华五千年文明,扬华夏华裳,而汉服运动也随之开展而来。

汉服运动是汉民族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进步性,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对于重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着不可替代的深层次作用。

历史背景

汉服,即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曾称汉衣冠、汉装、衣冠、中国衣冠、华服、华夏衣冠、汉家衣裳等,是发展、传承了四千多年(清代因剃发易服而消亡,21世纪初开始复兴),区别于其他民族,体现汉族礼仪风俗、审美品格、思想哲学等文化内涵,并彰显华夏民族认同精神的服饰体系。

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满清政权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汉民族进过一番血的反抗失败后,最终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汉服几近消失。男子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汉族女装则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在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汉族男子改穿西装、中山装,汉族女子则习惯穿旗袍。

不过,中国大陆出现恢复汉服传统的新趋势,汉服又开始进入现实社会,各地的汉服活动层出不穷。有汉服爱好者建立网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过数万人;也有人在网上流传汉服设计,并建议教育部统一使用汉服做学位服。有人将此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中国历史上汉服的最大一次改革是什么

唐朝时期。因为李唐王朝有鲜卑人的血统大有胡人气还有当时的中国非常蓬勃开放,那时候的衣服还有生活用具都有胡人气息

汉服历史

1.商 (直裾袍)

形制:上衣下裳,袖口较窄,没有扣子,腰部束腰带,腰带以下身体正前方有一条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特征:交领右衽为主,窄袖,服装穿着便于日常劳作

2.周 (冕服)

统治者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形成了古代的衣冠制度,服饰的功能:遮羞、蔽体、保暖外,另加分贵贱、别等威

衣冠制度:通过服装的颜色及其款式,区分各个社会阶层

例如周朝的统治者用服装的颜色区分等级,五行对应的五色(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用于礼服

其他的例如绀色(红青色)、浅红色、缥色(淡青色)、紫色、骝黄等为间色,象征卑微,多用于便服

周朝最能体现等级制度的就是冕服,周朝立国之初,就参考夏商遗留的冕服制度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上至天子下至士阶层的贵族冕服体系,冕服最为当时统治者的最高礼服十分讲究,一套冕服主要由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蔽膝、素纱中单、玉组佩、赤xi构成,仅冕服种类就有六种,《周礼》中集中反映了先秦的冕服资料

周朝的其他服饰:玄端、深衣、袍、襦、裘以及一些军戎服饰

用玉佩做配饰

在西周的高档服装上,出现了织锦、刺绣

周朝的衣服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领子多为交领右衽,一般不适用纽扣,腰间系带,有的在腰间佩戴玉制的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衣冠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3.秦 (袀玄)

秦朝主要承袭前朝影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

秦始皇废除了先秦以来的冕服制度,取而代之的秦朝法服为袀玄,也就是一种纯黑色的袍子

秦以坚兵利甲夺得天下,秦朝的军戎服饰在秦朝服饰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从秦兵马俑可以看出,秦朝军队的服饰均为窄袖,交领右衽,衣服的长度在膝盖左右,非常便于行军打仗,服饰外层一般还罩有铠甲,这些铠甲不仅对将士们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还是研究战争史的重要而珍贵的资料

4.汉 (曲裾袍、上襦下裙)

进入西汉时期后,服饰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又具有楚风特色,服饰兼有二者的特征,比如西汉的袀玄就继承了秦朝制度,而其长冠又有楚风特色

另外汉朝有直裾袍,还有襜褕、诸于等,据考证,襜褕是衣裳连制比较短的直裾袍服,襜褕在汉代的史料中出镜率很高,不过襜褕不属于正装,汉朝人经常会说“衣襜褕入宫,不敬”、“若妇人表”,可见女性穿着襜褕的情况比男性普遍的多

西汉最具代表性的女装为曲裾袍,这是西汉承袭楚风的又一特色,西汉时期的人们,大多穿着开裆的袴,因此为防止走光,将衣裙一层一层缠绕起来,即成为曲裾

除了曲裾袍,西汉也比较流行前朝的直裾袍服

东汉永平二年后,逐渐恢复了先秦以来的冕服制度,冕服制度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复辟帝制的洪宪(袁世凯所创的中华帝国年号)

另外,从出土的汉代陶俑上看,汉代士兵的服饰与秦兵马俑相比都是穿着较短的衣袍,而下面的裤装看起来更为明显,从服饰的实用效果上看便于骑射型战争

汉代女子穿的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到了东海时期已经非常常见,东汉时期的裙襦样式一般是上襦较短,而裙子很长,甚至下垂到地,襦裙是中国传统女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至明朝前后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会有变化,但其基本形制始终保持这最初的样式

5.魏晋南北朝 (宽衫大袖)

女子的服装承袭着秦汉的遗俗,并吸收了异族的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变,一般上身着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腰部用丝帛扎系,尤其是贵族服装款式,多以上俭朴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交领或对领,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除缀有不同颜色的纹饰,其下穿长裙,衣身部分合体包裹,而袖口宽肥,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在整体视觉效果上达到俊秀飘逸的洒脱之美,加上丰盛的手势,反映了奢靡华丽之风

传统的深衣制在女装方面发生了变化,女子的深衣下部加襳髾(先烧),古人谓之蜚襳、垂髾,襳是指腰部以下垂为饰的纤纤长带,髾是指衣服下摆相连接的三角形饰物,襳髾通常以丝织物制成,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飘逸的丝绸,助长了人们动姿的灵动之美,如燕飞舞

魏晋时期的贵族男子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时尚,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衫的袖口宽敞,不受约束,成为一时风尚,汉族士大夫这种褒衣博带的服饰也影响了鲜卑族,例如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汉化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裤褶服,其基本款是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裤和短上衣合称襦裤,但自古以来,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或裳,贵族是不得穿短衣或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时期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因此用棉带在膝盖部位将库管缚住,又称缚裤,这种服装特别像黄梅戏《天仙配》里董永穿的那种服装

6.隋 (冕服)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的战争动荡年代,至隋唐再度走向大一统,也再度进入了盛世,隋朝虽然只经历了两代帝王,虽说时间很短,但其承前启后的影响非常大

隋朝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仪,恢复了秦汉的章服制度,自隋炀帝开始,又重新把日月星辰放回到了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了后世帝王冕服的规定款式

隋代女子装束以紧窄为美,其服饰风格一直影响了初唐

7.唐 (钿钗礼衣、圆领袍)

唐朝在将近300年的漫长历史里,并不都是以宽衣广裙为时尚审美标准的,尤其周武时期一度流行“尚危侧,笑宽缓”这样的审美标准,也就是崇尚梳着例如单刀半翻髻这种高耸而摇摇欲坠的发型,衣袖紧窄,宽大的衣服穿在身上一般会被视为不合身而嘲笑,这跟后来流行宽广肥大的衣裙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总体的美学风貌呈现从窄小纤细到宽松肥大的演变过程

唐代贵族女子在朝参、辞见、昏会时会穿钿钗礼衣为礼服盛装

唐代男子服装在冕服、祭服、朝服等大礼服上严格遵循古法,依旧是广袖博带的汉官威仪,唐朝男子日常的服装喜欢穿圆领袍,可谓是唐代的时装,在唐代的四个时期里,圆领袍的长度越发加长,袖子也越发加宽

据说早期是受了粟特服饰等胡服的影响,为了便于骑马射箭,日常生活中穿着也非常方便,安史之乱以后,圆领袍越发汉化,越发宽大

与圆领袍相搭配的幞头也由最早的包头巾帻而发展成了有帽身骨架和伸展角的完美造型

唐代的圆领袍与幞头最终成为了中原衣冠体系中的公服、常服等官方正装,也成为了汉服衣冠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宋明

8.五代 (素雅)

到了五代,经历了安史之乱,人们历经战乱,又恢复了比较苗条的身材,大礼服上虽然依旧承袭了晚唐宽大华丽的遗风,但日常服装则已偏向于素雅的美感,从传世的一些五代时期的名画上可以看出五代文人的日常服装,比如现在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可以说五代虽然是个战乱不断的动荡年代,却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9.宋 (头巾)

到了宋代,农业、制船、纺织和造纸业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宋代的美学崇尚雅正,于上尊周承唐,于下启元明之盛,宋代的服饰总体上可分为官方服饰与民间服饰两大类

宋代官方服饰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时服、戎服和丧服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除了在正式的朝祭场合要戴冠及展角幞头等,平时非常喜欢戴巾,这在五代时期就已经非常常见了

例如韩熙载先生佩戴的巾就称为韩军轻格

到了宋代,这种高装巾子更是受到了文人们的广泛喜爱,出现了例如东坡巾、程子巾、山谷巾、高士巾等样式,文人以褒衣博带为雅

作为平明百姓的一般庶人,则由花顶头巾、幅巾发展到逍遥巾

宋代男子的一般服饰有袍、衫、襕衫、袄、短褐、裤等

在北宋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宋代普通百姓与文人们的日常装束

宋代女子的装束也分为官方的和民间日常的,宋代命妇随男子的官府而厘分等级,皇后、妃子及内外命妇有袆衣、翟、鞠衣、朱衣、钗钿礼衣和常服,出了皇后受册这种大事时,穿袆衣这样的大礼服,宋代贵族女子平时并不会穿的非常隆重

例如内外命妇平时就会穿真红大袖衣为常服

另外宋朝期间,汉人和周边其他民族通过战争、贸易、朝参等方式与辽国契丹人、西夏党项人、金国女真人、蒙古人经常会打交道,文化、经济、服饰等方面有着相互的影响

10.元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了版图空前的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南宋政权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推翻,蒙古统治期间,没有像清朝那样强制实行剃发易服,汉人的服饰保留了宋代以来的中原汉人服饰的特征,相对显得比较宽松,一般的服装便于农耕或者读书等生活方式,而蒙古服饰有着鲜明的草原游牧民族的服饰特征,如《元世祖狩猎图》,服装显得相对比较紧窄,一般的服饰便于骑射,游猎等生活方式,元朝蒙古人的装束多为头戴帽笠、身穿质孙服或者开叉的短袖长袍,以便于骑射

而元朝汉人的装束显得宽缓从容、便于耕读的服装特征,尤其是在文人服饰及僧道服饰中,依然保留了汉族贵族那种宽衣博带的服饰风格

可以看出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在服饰上的差异

11.明 (衣冠禽兽、蟒服、飞鱼服)

明代的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当今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明朝建国以后,非常重视传统的服饰制度,明太祖欲集华夏历代服饰于大成,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尽可能的恢复华夏的服饰特征,然而,由于当时考古技术的局限,以及经过蒙古游牧民族将近一百年的统治,明代的服装除了承袭唐宋以来的汉家衣冠制度

例如冕服、朝祭之服、公服等,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蒙古服饰的影响

具体例如曳撒,明代贵族所穿的曳撒也就是把蒙古的质孙服衣身放松、加长改制而来的衣服

明代的织绣技术,例如缂丝、妆花、织金、孔雀羽线等精加工技术已经迈向高峰,面料的色彩鲜艳华丽,使得明代的章服显得更加豪奢

据考古推测,明代为小冰河时期,当时的天气较为寒冷,冬天穿的襦袄夹层会显得比较厚,上衣穿与裙内,会显得比较臃肿

于是明代的女子将上袄穿于裙外,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袄裙,袄裙分为长袄和短袄两种,有交领和圆领之分,圆领多为命妇冠服

此外明代的衣服领子都比较高,也比较宽,而且为了便于清洗,明代的领子上多有护领

明代还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裙子,马面裙,其前后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叠,裙门重叠形成的光面大概有五寸到七寸左右,俗称马面,马面裙作为汉族女子的装束一直沿袭到了清代

明代亦有褙子,而明代的时候多称其为披风,比起宋朝的褙子明朝的披风袖口更加宽大,并在衣缘上有了更多的装束,而且在领子上,有时也会用到金属扣

明代女子外面穿披风、下面穿马面裙这种装束,也就成为了戏曲艺术中闺门旦的代表性服饰

明代在重大礼仪场合,依旧采用汉晋唐宋以来的衣裳制大礼服

皇帝、亲王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着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

而文武官员在重大场合上,服饰上有朝服、祭服

明代的衣冠制度还深深影响到了邻国朝鲜,朝鲜的祭服明显是受到了大明祭服的影响,只是颜色和款式稍有不同,显得比较短而已

明代官员的公服、常服多为承袭唐宋以来的圆领袍,也成为盘领袍,官员戴乌纱帽、幞头,圆领袍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饰,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以穿着,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区别,平明百姓所穿的盘领袍,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等级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

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员常服做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前胸和后背加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就是我们说的衣冠禽兽,这是明代官服中非常有特色的装束

明代还有赐服,就是皇帝赏赐给建功立业的官员们的一种服饰,比如蟒服、飞鱼服等

另外直身、直裰、道袍是明代男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三种形制较为相似,故放在一起说明比较,三种形制皆为交领、右衽、两侧开裾

区别在于:直身有摆,且摆在外部,道袍也有摆,但摆在内部,直裰两侧开裾,但是没有摆

12.清

到了清代,满洲统治者入主中原,为了通知需要,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令,并规定了十从十不从等政策,例如儒从而释道不从,即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在家人必须穿旗人的服饰,并剃发留辫,出家人可以不变,仍然可以穿着明朝汉式服装,娼从而优伶不从,娼妓穿着清廷所要求的服装,演员扮演古人时则不受服饰限制,依然可穿着明代的衣冠,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留辫穿满服,女子依旧可以梳原来的发髻,穿汉人的服饰

清代早期的汉族女子服饰基本承明,但是到了后期,和旗人的服饰越发相似,但汉族女子依然保留了传统汉族女装上袄下裙的基本款式,也就是我们一般常说的秀禾装,以区别于旗人女子从肩至脚的长旗袍,并且汉族的女子裹脚,而满洲的女子不会裹脚

清代各项工艺制作,可以说尽百工之能事,其工艺趋于繁复细腻,服饰工艺上出现了例如十八镶,也就是一件衣服上镶十八道花边这种劳心费力的衣服

为什么如今汉服在街头越来越常见了?

汉服是我们的民族服装,是中国人民穿了几千年的民族服饰,所以近年来也是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现在走在街头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于汉服也是越来越熟悉,大家之所以能够经常在街头看到汉服,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物质条件已经得到了满足,所以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为了宣扬中国文化。

一、追求精神品质

在世界上很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中国也不例外,而且中国的历史文化是非常悠久的,只不过在近年来大家开始慢慢的穿现代装,所以很少有人穿汉服,在民国时期,大多数都是以长褂和旗袍为主。现在在大街上,汉服之所以越来越常见,也是一种人们物质条件变好的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不愁吃不愁喝不愁穿,所以就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逐渐的丰富自己的内涵,而汉服的文化就是一个极具内涵,能够陶冶情操的东西。大家在穿汉服的时候,也能够去了解汉服的历史,能够追求自己的喜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二、为了宣扬中国文化

大多数人在街头穿汉服就是为了展现出自己的搭配水平和搭配艺术,展现出自己的审美。现在的汉服款式和花色也是越来越多,所以当一位汉服人士走在大街上的时候,也更能够吸引大街上人群的目光。大家在穿汉服,其实也是一种传播中国文化,发扬中国文化的过程。不仅是中国的,很多年轻人特别喜欢汉服,汉服现在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在国外也是非常的盛行。对于汉服这种文化不仅是需要喜欢汉服的人去努力的传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是有义务去传播的,这样才能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的延续下去,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魅力。

哪个少数民族的帝王提出过本国本族人必须穿汉服的改革

这个改革最明显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很彻底,改革很彻底

标签: 汉服改革

相关文章

汉服改革(传统汉服和改良汉服)

汉服改革(传统汉服和改良汉服)

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如今汉服在街头越来越常见了? 2、汉服什么时候可以恢复? 3、哪个少数民族的帝王提出过本国本族人必须穿汉服的改革 4、中国历史上汉服的最大一次改革是什么 5、...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