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汉服(黑龙江汉服)

hanfuguo5分钟前汉服视频1

懂历史的进来一下!

女真——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等有历史渊源关系。至五代时,契丹人开始称黑水靺鞨为女真,从此,女真这一名称彻底代替了靺鞨。

辽天显元年(926年)太祖耶律阿保机灭曾为唐朝属国的渤海国,部分女真人随渤海人南迁,被编入辽籍,辽政府称之为“熟女真”;而留居故地的女真人,未入辽籍,辽人称为“生女真”。

辽中后期,生女真渔猎部落中的“完颜部”逐渐强大,他们营建庐室,结束漂泊的渔猎生活,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带。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贵族阶层和私有财产,阶级分化十分明显,那时甚至还有法律规定杀人者偿马、牛三十等一系列习惯法,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至乌古汗(1021~1074)为部落酋长时,始建官属,并着手统一生女真各部,被女真各部推举为“都勃极烈”,同时接受了辽朝授予的“生女真部节度使”的官号,成为辽朝治下的部族政权,世袭不绝。到盈歌为都勃极烈时,禁止其他女真部落自称勃极烈,擅置信牌者治以法,逐渐加强部落的中央集权。

辽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1068~1123)开始起兵反抗辽政府对女真的残暴统治,于1115年分庭抗礼、建立朝廷,称“大女真”,后改称“大金”。金朝于1125年灭辽,1127年再灭北宋,成为与南宋、西夏三足对峙的中国北部封建王朝,并且把外兴安岭以南及黑龙江下游都置于金朝上京直接管辖之下。

女真人在建立金朝以前,曾使用过契丹字为正式文字,建国后借用契 丹字母创制女真字,有大小女真字之别,与汉文同样成为金朝通用文字,由于女真文字通晓者甚少,所以也仅多现于宫廷贵族之间使用。女真人仿照辽朝和宋朝的制度创立了自己的宫廷乐礼制度,仿照辽朝的官制建立了朝服、祭祀等制度。于上京册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并开科举士,录用和扶持士大夫阶层在朝廷作官。

为加强对汉区的统治,金朝不断迁徙猛安谋克(军户——相当于后来的八旗)于中原各地,使其与汉人杂居,加速了女真人的封建化,也促使女真人进一步接受中原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与文化,至金熙宗时,中原的女真人已完全与汉人同化,普遍使用汉语、汉姓、汉服,以至本民族特征逐渐消失,与中原汉人、契丹人难以区别。到元代时,迁入中原各地和散居辽东的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高丽人与华北汉人同被视为汉人,列为元朝的第三等级人种。金代为历史上汉化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

而其留居东北边疆的女真人,则仍旧以渔猎或狩猎为生,社会发展较为缓慢,有的仍处在原始社会阶段。元朝在黑龙江依兰一带设桃温、胡里改、脱斡怜、斡朵怜、孛苦江五个军民万户府,在黑龙江下游及黑龙江以北所设各万户府、女真水达达路及征东元 帅府所辖的女真各部落,即是女真中尚处渔猎或狩猎生活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便为后来满洲人之先祖。

金朝灭亡后,迁入内地的汉化女真人与散居东北的部落女真人在文化和血缘上被完全断绝,内地女真人约一百万上下被元朝廷编为汉户,主要居住在河南、山东一带,原有的民族特征早已消失殆尽。(至今山东一带的于姓、廖姓多为金元女真后裔)

明初到明中叶,东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被明政府分为建州、 海西、东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于今松花江 流域;东海女真则散居在黑龙江及库页岛一带。明初至明中叶,明政府在女真住地设置卫、所,逐渐增加,后来竟多达384个卫、所,总属朝廷的奴儿干都司名下。卫、所的长官如都督、指挥使、同知、佥事、千户长、百户长等,均以女真各部酋长担任。明廷给予册封印信,要求定期赴京述职朝贡。并先后于广宁、开源、抚顺、清河、□阳、宽甸等处开设马市,进行贸易。此类卫所称为羁縻卫所,故仍受辽东都指挥使司节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张亦信),为明廷内官,在明永乐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余年中,屡受朝廷任命出使奴儿干(黑龙江下游地区),并于永乐十一年 (1413)和宣德八年兴建和重建永宁寺于奴儿干都司所在地(黑龙江口附近亨滚河来汇处特林地方古城),两次皆立碑于寺前,前者额题《永宁寺记》,后者额题《重建永宁寺记》,详细记载奴儿干都司及永宁寺建立经过与亦失哈屡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汉、女真、蒙古、藏4种文字,题名均由亦失哈领衔居首,以下数十人,有汉、女真、蒙古等多种民族成分,为明朝东北部疆域及女真各部为明朝地方属民的历史见证。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部落元胡里改、斡脱怜二万户的部民,酋长阿哈出、猛哥帖木儿率领下于明初永乐年间来归,皇帝下诏,先后建立三卫(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设指挥使,统辖其众。海西各卫所后来发展为叶赫、辉发、哈达、乌拉四部。因受东海女真的袭扰,建州、海西二部相继辗转南移,嘉靖年间(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属于今抚顺以东苏子河一带;海西四部则散处于今开原以 北辉发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产力发展较快,农耕技术相对提高,已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进入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发展阶段。各部部长称贝勒、贝子,拥有大批奴仆(阿哈),成为奴隶主(额真),而大批走出草原丛林的猎户则开始垦荒,成为务农的平民,称为伊尔根。永宁寺碑、奴儿干设立卫所的记事碑,背面有汉文、女真文的相关记载,为女真文字资料中的珍品。

明万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杰出首领、猛哥帖 木儿的六世孙努尔哈赤起兵,统一了建州各部,万历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努尔哈赤都督佥事,寻升左都督,后加授龙虎将军。努尔哈赤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在统一过程中,努尔哈赤将女真人原有的狩猎生产组织形式“牛录” 加以增定完善, 创建了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背叛明朝,自称大汗,沿用业已灭亡的“金”为国号,史称后金。关于后金建国前及后金时期的社会性质,目前史学界各家说法颇有差异,讨论正在深入发展。

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在宁远之役中受炮而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大汗位,于天聪九年(1635)改八旗“女真”为“满洲”,从此满洲代替女真为族名,而其余八旗之外的女真各部亦各以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名通行至今,女真一名在清代被完全废弃。皇太极于天聪十年(1636)改国号为清,建都沈阳,最后统一全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清王朝统治过程中,与原来的金朝一样,满语、满文逐渐在旗人中被渐渐遗忘,民族特征亦逐渐消失,与中原各民族融为一体。从太平天国到清王朝灭亡后,满族旗人失去了原有的优越地位,逐渐改族谱、称汉姓。如现在满族中普遍使用的“关姓”和“谈”姓就是原来的“瓜尔佳”和“他他拉”等等。

如今的满语也无人会讲、无人会听,仅存部分生活在俄罗斯的满族后人能够讲上一言片语而已,满族——实际上已经成为汉民族的又一个文化继承者。

沈阳有多少个镇,多少个乡?

截止到2017年沈阳有乡镇(包括涉农街道)143个,其中包括72个涉农街道、53个建制镇、18个乡。

为扎实有效地推进特色乡镇建设,市建委对农业基础街道乡镇基本情况,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历史文化等41项指标进行了调查,特色乡镇建设信息库,编制了《沉阳特色乡镇发展规划》。

沈阳的11个乡镇已被批准列入省级特色乡镇耕作名单,辽中区杨狮岗镇(慢生活镇),辽中区榆廖中镇(家用建材镇),石尖房镇(航空)旅游镇),康平县郝官屯镇(辽津故乡)等4个镇被列入2016年辽宁省特色乡镇名单。

2017年辽宁省耕地名单中包括了七个新镇(汉服苹果镇),新民市,兴隆堡镇(健康老人镇)和张强镇(农村镇)。

扩展资料:

为了实现到2020年建成15个特色城镇的目标,沈阳正在考虑市区内城镇的现有工业特征,城镇规模和其它因素,现代制造业,商业和物流这7种类型分别制定了关键任务。

市建设委员会村镇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说,过度城乡关系的重要载体是这个小城镇既服务基层又服务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沈阳

人民网-2020年沈阳力争规划建设15个特色乡镇

【二月二】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不觉春已深,今朝二月二。

      二月二(臧月)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故称“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俗云二月二为小花朝,二月望为大花朝。唐以后,因为将土地神生日纳入中和节(本为二月初一),故节期改为二月二日。

      “二月二”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这也和星象变化有关。古人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分四宫,并将四宫附会为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宫七宿。东宫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则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冬春之交,苍龙显现。二月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龙胸及前爪)出现,称之为“龙抬头”。

· 祭祀龙神

      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也是农田春耕、春播季节,能否风调雨顺,这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而在古代诸神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二这天,人们便在龙神面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除唱大戏娱龙之外,有的地方还要舞龙、戴龙尾、开笔等,以求得“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 春耕

      重农桑,务耕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龙梦醒,天暖正早春,龙抬头,填仓风雨顺。龙尾摆,田间起花云,龙鳞闪,五谷进家门。皇帝耕田图题诗云:“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 祭社

      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耍龙灯在中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古时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景好时,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龙,二月二日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 开笔礼

      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古时读书人重视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四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 剃龙头 (剃喜头)

      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有云:“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为小孩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是辞旧迎新,希望能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 敬奉碾子

      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有石磨的人家,这天要将磨支起上扇,方便“龙抬头升天”。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

· 引龙伏虫 (引钱龙)

      灰多用草木灰,在家门口以草木灰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保佑人财两旺;从临街大门外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拦门辟灾;将草木灰撒于墙脚,呈龙蛇状,以招福祥、避虫害。也可撒灰围庄墙外。后也用石灰替代草木灰。《武定府志》则记载:“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

· 围粮仓

      二月二清晨,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 扶龙头、引龙头

      二月二,各村疃社醵钱献生,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龙头。

· 引田龙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 戴龙尾

      用五色布剪出方形或圆形小块,中间夹以细秫秸秆,用线穿起来,作长虫状,戴在孩童衣帽上,以驱灾辟邪。

· 敲龙头

      《辽中县志》载:“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

· 熏虫

      《帝京景物略》曰:“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大兴县志》云:“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冲、虫不出也。”

· 照房梁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要在二月二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 照龙灯、放龙灯

      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

· 引龙回

      《宛署杂民》云:“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二月二清晨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引水入宅以求风调雨顺。

· 迎富贵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 接姑娘

二月二还是以前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古时正月里是不允许媳妇回娘家住的,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就算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拜年,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小住,叙叙儿女情长。“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泪儿。”慈爱的父母急切地想见到爱女,共享天伦。尤其那些怀有身孕的小媳妇,有将龙气带回娘家的说法。

· 金豆开花

      进入春耕春种季节,要对种子发芽率进行鉴定。把上一年留作种子的玉米、大豆弄一点放到锅里炒。遭虫蛀或者受潮变质的种子不会炸裂,农民以此来判定种子发芽率,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可做零食。

· 踏青

      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

· 挑菜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始于唐代,李淖《秦中岁时记》云:“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到宋代,宫廷在二月二这天有专门的活动。“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性,故“王宫贵邸亦多效之”。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 印脾

      早上母亲们起来后她们在院子里和大门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画上各种不同的圆圈,圈内画个十字,在八点来钟,她们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开,让孩子们趴在十字中间,肚子帖地印脾,孩子妈妈则在圆圈旁边祷告着:“印脾十字中,龙盘圈里形,带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即二月二印脾,让人们注意饮食有节,以免积食。

· 三社典

      山西芮城合河地区有一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堪称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禁忌避讳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忌动针线,恐伤龙目而招灾惹祸;忌担水,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再者,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 吃龙食

      吃春饼称“吃龙鳞”,吃面条曰“扶龙须”、“吃龙须”、“挑龙头”,吃米饭为“吃龙子”,吃馄饨是“吃龙眼”,吃饺子则是“吃龙耳”、“吃龙牙”、“吃龙角”,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炸油糕谓之“吃龙胆”,吃葱饼称为“撕龙皮”,面条、馄饨一块煮就叫做“龙拿珠”等等。

· 吃龙须、挑龙头 (面条)

      《燕京岁时记》云:“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 吃龙鳞 (春饼)

      《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辽中县志》载:“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也可以将煎饼烙成龙鳞状。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

· 食龙头 (吃猪头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仇池笔记》也有记载蒸猪头的故事,诗云:“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 驴打滚 (豆面糕)

      《燕都小食品杂咏》云:“红糖水馅巧安排,黄米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又云:“黄米拈面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豆面中,成球形,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 撑腰糕

      “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二月二吃“撑腰糕”,这种风俗在江南一带也传之久远。所谓“撑腰糕”,就是用糯米粉制成的扁状、椭圆形,中间稍凹,如同人腰状的塌饼。过去一到二月二这天,江南一带家家都将隔年的“撑腰糕”用油煎食,据说可以治腰痛。

· 吃荤素饼

      《大兴县志》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 吃搅团

      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 炒玉米 (吃料豆)

      所谓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的义举。

· 吃“鼓撅” (手搓面条)

      “鼓撅”俗称顶门棍。一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一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 炒齐子豆(棋子)

      提前一天炒好齐子豆,准备给家里人。齐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体,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会把花生和齐子豆一齐炒。

· 炒豆子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 番梳、咸糍

      在广东台山,人们会在二月二上午用传统糕点“番梳”和“咸糍”祭拜祖先。台山人口中的“番梳”,又被称为翻梳、弯梳,因外形的折纹与以前当地姑娘们随身带的小梳子外形相似而得名,实属粤式点心水晶饺一类。

· 芥菜饭

      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同时,芥菜饭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饭。因为芥菜味苦,用来闷饭代表年已经过完了,大家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取为新的一年奋斗的用意。

· 吃蝎豆

· 吃饽饽馍

· 吃“迎富贵果子” (一种点心)

文案: 西北十九

海报: 花棽

出镜: 花棽

―― 子非鱼汉服社 出品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反应了当时什么样的情况?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推翻的中原政权是西晋,第二个就是北宋。而且相比前者,后者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于是那个“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传说也传播甚广,对此赞同者和反对者都为数不少,经常争吵得挺热闹。

但无可否认的是,刚从东北的深山老林里钻出来的女真人确实很能打。他们仅用了11年时间就干掉了立国200余年之久的契丹人,然后马不停蹄的花了两年工夫又灭掉了北宋,再过3年,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高宗皇帝赵构,也不得不北向称臣,成为金国的属国。

女真人鼎盛时期的战斗力,在中国历史上绝对名列前茅

这种凶猛凌厉、令人目不暇给的攻势,在历朝历代都是极其罕见的,即便是几乎横扫了亚欧大陆的蒙古人,在攻击效率上比起女真人都要稍逊一筹。

可是女真人的崛起、兴盛就像是一朵璀璨的烟花,眨眼间就释放出最为耀眼的光华,然后便日趋暗淡,直至湮灭。

事实上在南宋绍兴十年完颜宗弼(就是那个大家都很熟的金兀术)攻击南宋时,女真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已经被打破了。此后金国屡次南征,但还是占不到什么便宜,仅能依靠南宋皇帝的胆小懦弱维持和议与上国地位。女真人战斗力的急剧下降,甚至使得一向弱势的南宋数次发动北伐(岳飞北伐、虞允文采石大捷和韩侂胄的开禧北伐等),此后金国在事实上已经失去了灭宋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讲,与岳家军作战时的女真人已不复当年之勇,但也比后来被蒙古灭国时强得多

蒙古崛起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打得金国溃不成军,仅存中都、真定、大名等11城,金宣宗被迫献出黄金和公主以求和。等蒙古人西征归来,便于南宋绍定三年再次攻打金国,4年后就攻陷了女真人的最后一座城池蔡州——金哀宗完颜守绪自杀,末帝完颜承麟战死,金朝覆亡,共享国祚119年。

这种非常罕见的战斗力的急剧变化,是后来人们对女真人的真实战斗力产生质疑的主要原因。可是这种变化又是怎么来的呢?

刚出道的女真人不但能打,而且真的非常猛。

曾被女真人灭了国的宋人,对于前者的骁勇善战印象非常深刻:

“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大金国志·初兴风土》南宋·宇文懋昭)

要评价女真人真实的战斗力,显然还是他们的老对手契丹人最有资格。而辽金之间爆发的第一场战斗,便使得“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传遍了整个契丹:

“十一月,辽都统萧糺里、副都统挞不野将步骑十万会于鸭子河北。太祖(完颜阿骨打)自将击之。未至鸭子河,既夜,太祖方就枕,若有扶其首者三,寤而起,曰:‘神明警我也!’即鸣鼓举燧而行。黎明及河,辽兵方坏凌道,选壮士十辈击走之。大军继进,遂登岸。甲士三千七百,至者才三之一。俄与敌遇于出河店,会大风起,尘埃蔽天,乘风势击之,辽兵溃。逐至斡论泺,杀获首虏及车马甲兵珍玩不可胜计,遍赐官属将士,燕犒弥日。辽人尝言女直兵若满万则不可敌,至是始满万云。”(《金史·卷二·本纪第二》)

其后辽天祚帝遍起倾国之兵,号称70万伐金,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明知寡不敌众,仍锐意迎战,以2万骑兵大破辽兵于护步达冈。此战契丹人遗尸枕藉达百余里,女真人缴获的军资器仗、牛羊马匹不计其数,天祚帝弃军而逃,一昼夜疾奔500里才躲过一劫。

若是同处鼎盛期,蒙古人也未必是女真人的对手

从此辽金之间攻守之势逆转,女真人开始以辽五京为目标展开灭金之战,并于10年后功成。

有人会说,契丹人早已腐化不堪一战,不能证明女真人有多能打。

诚然,此时的契丹人肯定不如耶律阿保机建国时骁勇善战。但要说他们不堪一战的话,这个观点起码在宋人那里不会得到认同。

北宋重和元年、也就是在辽金大战的第3年,眼见女真人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契丹,宋人坐不住了,又想起了让他们幽怨了150多年的幽云十六州。于是宋人与女真人达成海上之盟,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之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契丹人虽然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但也不是孱弱的宋人可以轻侮的

于是北宋派出童贯、蔡攸领军,携名将种师道、刘光世等攻辽,结果被已经奄奄一息的契丹人数次击败,损失惨重之下只能退守——契丹人再次向宋人证明了“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这一永恒真理。

不过宋人的亲大爷到了女真人那里就成了弱不禁风的老大爷。幽云十六州最终还是被女真人攻下,北宋在付出了高额的赎金的情况下,只收回被女真人将人口和财富搜刮一空、“城市丘墟,狐狸穴处”的燕云六州(景、檀、易、涿、蓟、顺)和燕京。

也正是经此一事,将宋人的懦弱无能尽数暴露在女真人面前,这才有了后来的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对于宋人是场悲剧,但中原的花花世界,对于女真人更是一剂致命的慢性毒药

当时女真人的战斗力之强,即便是后来将其灭国的蒙古人都赞叹不已。曾修《金史》的蒙元宰相脱脱就曾赞道:

“金兴,用兵如神,战胜功取,无敌当世,曾未十年遂定大业。原其成功之速,俗本鸷劲,人多沉雄,兄弟子姓才皆良将,部落保伍技皆锐兵。”(《金史·卷四十四·志第二十五》)

女真人的文明程度极低,是其崛起之初强悍战斗力的保障。

女真人,尤其是所谓的生女真,皆生长于东北松花江流域的苦寒地带,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使得其民族性格坚忍不移,能忍受常人所无法忍受的艰苦。

女真人是曾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中,文明程度最低的,大概仍处于原始氏族部落阶段

女真人崛起之时人口不多,平时渔耕射猎,战时人人皆兵,一旦有事,下令征发便可顷刻而集,而且战时一切军资负担都由民兵自备。所以其行政组织也是军事组织,族长称为“孛堇”,战时由孛堇率所部出征,改称“猛安”、“谋克”。到金太祖时规定统300户者为谋克,统10谋克者为猛安,都是世袭的军官,作为女真人军政组织的基本单位。在战时为了统一指挥,又在猛安之上由低至高分置元帅、万户、都统和都元帅。

女真人在战时都是骑兵,以50人为一队,一队中又分前后——前队20人皆披重甲、持长兵以冲锋陷阵,后队30人着轻甲、持弓箭以掩护驰射。前后队配合默契,几乎难有弱点,往往将敌军一击而溃。

简单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极具效率,最大化了女真人单兵战斗力超群的优势

女真人因为人数极少,所以能够保持原始部落的形态——部落议政,由族长召集部属,环坐于郊野之中共同讨论,由卑而尊人人都有发言权。作战前须聚众会饮,统兵官无论尊卑都有权出谋划策,并画灰为记。由主帅听纳采用之后,便将灰迹漫灭,任何人不得泄露。而到了战时,无论统帅还是士兵一律平等,都需要冲锋陷阵,但有怯懦不前者无论尊卑都会遭到全族的唾弃、甚至抛弃,所以全族无不奋勇争先。战后还须聚众,当面商议功过赏罚,但有不公,只需众议便可推翻。

对于女真人战时的平等团结、亲密合作的精神,史书中也有记载:

“金国凡用师征伐,上自大元帅,中自万户,下至百户,饮酒会食,略不问列,与父子兄弟等,所以上下情通,无闭塞之患。国有大事,通野环坐,画灰而议。自卑者始,议毕即漫灭之,不闻人声。军将行,大会而饮,使人献策,主帅听而择焉。其合者,即为特将任其事。暨师还战胜,又大会,问有功者,随功高下多少支赏,举以示众,薄则增之。”(《大金国志·兵制》)

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苦的生存环境以及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使得女真战士为了夺取财富和土地,能够耐寒忍饥而且好勇斗狠,作战时既顽强又不怕死:

“(女真)地狭产薄,无事苦耕可给衣食,有事苦战可致俘获,劳其筋骨以能寒暑,征发调遣事同一家。是故将勇而志一,兵精而力齐,一旦奋起,变弱为强,以寡制众,用是道也。” (《金史·卷四十四·志第二十五》)

同时,女真人虽然讲求平等,但是对于军纪却要求得极其严苛:

“伍长战死,四人皆斩,什长战死,伍长皆斩,伯长战死,什长皆斩。负斗战之尸以归者,则得其家赀之半。”(《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故此,女真人能征善战而且战斗欲望和精神远超同时代的对手也就不奇怪了,出现“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种现象就更不奇怪了,这是事实而非吹爆牛皮。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起码在女真人崛起之初的确是事实

女真人初期的组织、制度和实际运作,可称之为平等、“三公”甚至皿煮,也成为其崛起初期战斗力爆表的最有力的保障。但事实证明,这仅是女真人在文明程度极低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不具备任何可借鉴的价值(除非让汉人和契丹人放弃文明、回归原始),也不具备可持续性——对于女真人自己也是如此。

来自穷乡僻壤的女真人进入到中原的花花世界之后,原本行之有效的组织和制度迅速崩溃,令人畏惧的战斗精神也丧失殆尽,腐化堕落的速度更是骇人听闻。

女真人征服契丹并将北宋灭国之后,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领土,其所治下的疆域和人口几乎百倍、千倍于昔。这下女真人原始部落的统治组织、制度根本无法应对现实的需要,一时间变得无所适从。

同样曾经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后来也成了只会架鹰遛鸟的货色,他们的祖宗女真人其实更加不堪

起初,女真人打算拿“祖制”强行生搬硬套:“诏除辽法,省税赋,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金史·卷二·本纪第二》)不过这一套很快便被证明根本行不通,于是“斜也、宗干当国,劝太宗改女直旧制,用汉官制度。天会四年,始定官制,立尚书省以下诸司府寺。”(《金史·卷七十八·列传第十六》)不过女真人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对于彻底汉化持有极大的疑虑,因此最终金国实际奉行的是女真旧制和汉制的双重政治体制:“太祖入燕,始用辽南、北面官僚制度”(《金史·卷七十八·列传第十六》)

可惜无论金国的上层统治者如何殚精竭虑,都无法改变女真人的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个是人口太少,另一个是文明程度太低。

女真人的人口数量和文明程度都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帝国

金国最盛时,疆土达到36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4470万。而女真人(其中还包括大量的契丹人和奚人)只有490余万(以上均引自《金史·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七》),仅及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金国朝廷屡次以严刑苛法令女真人保持旧俗:“初,女直人不得改为汉姓及学南人装束,违者杖八十,编为永制。”(金史·卷四十三·志二十四)“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法者死。”(《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二》)但是根本不管用,历史的潮流和人的欲望根本不是砍几颗脑袋就能逆转的,最后连金国的统治者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女真人固有的弱点连完颜阿骨打这样的雄主也没有办法,更别提他的子孙

比如说兵制。

就算女真人满万不可敌,也管不过来这么大的土地和这么多的人口,所以在进入中原之后,不得不对兵制进行调整。

金废帝完颜亮时,开始建立禁军,称之为“合札”。合札者,亲军也,其实就在女真各猛安中挑选勇武者组成,负责宿卫皇帝和保卫都城。而这些女真勇士在进入汉土后虽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腐化堕落、战斗力下降,但在后来抵抗蒙古人的战斗中,这支人数最少的嫡系部队却是抵抗最为激烈的,让蒙古人吃了不少苦头。

在州府地方,金国就地征募壮丁,编为负责捕盗的“土军”、负责守城的“牢城军”和负责杂役的“射粮军”。这种州郡兵通常由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组成,称为“签军”,事实上其中充斥着大量投降的宋军。不过粗心大意的女真人不但大都保留其原有建制,而且仍用汉人降将统领,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宋军被赵匡胤的一杯酒搞得150多年腰杆都没硬过,在女真人那里就更不用指望了

此外金国还有分蕃屯戍军和蕃部兵驻守四境。这些兵的战斗力可能强于州府兵,但是对于金国的忠诚度和战斗意志恐怕连投降的宋兵都不如,想靠他们抵抗如狼似虎的蒙古人,根本没什么指望。

也就是说,女真人入主中原以后,不但战斗力大为下降,甚至连可用之兵的数量都不如当初躲在东北的深山老林的时候,这又是为啥?

罪魁祸首又是金废帝完颜亮。

完颜亮的功过是非,也是一笔糊涂账

女真人入主中原以后,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到金熙宗完颜合剌都极力维护祖制,以保持女真人的朴素性格和尚武精神。因此尽管为了维持统治的需要,女真人不断南迁,但始终强制在东北故地保持着一定的规模。不过完颜亮却是个异类,此人对汉人文化几近痴迷,整日流连于辽宋名士文人之间,即位后便大力推广汉化。

光自己汉化哪行?完颜亮自然要照顾一下因为“维护祖制”的需要而被关在东北老家、一肚子怨气的老乡们。于是他将女真人的猛安、谋克都调入中原,掠夺汉、契丹等族百姓的田地耕牛,使其就食。于是这些曾经勇猛善战的女真人生活日益糜烂,完全丧失了当初的勇武之气:

“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取租而已。富家尽服纨绮,酒食游宴,贫者争慕效之,欲望家给人足,难矣!”(《金史·卷四十七·志第二十八》)

在这种情况下,女真人的原始部族征兵制遭到了彻底的破坏,战斗精神更是无从谈起。从金宣宗完颜珣开始,曾经骁勇无比的女真人已经到了“其中多不能弓矢”的地步,遇到战事只能签发汉人代替——问题是女真人的战争关汉人毛事?所以每逢签发便地方骚动、乡里嚎啕,被征发的“签军”不情不愿,士气极为低落,根本无心作战。这种兵连南宋都能经常打得落花流水,换成面对蒙古人一溃千里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南宋的数次北伐,大都打的是这种掺了水的金兵,可惜宋人守强攻弱,还是打不赢

最后总结一下:

由此可见,在崛起之初的女真人确实是非常猛的。“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并不夸张,如果这种战斗精神和战斗力能够保持下去,别说契丹人和宋人,就算是遇到成吉思汗统领的蒙古人,女真人说不定都能战而胜之,至少保乡卫土问题不大。

可是除非女真人愿意抛弃中原的花花世界,退回到东北的深山老林里去——这种做法是完全反人性的,哪怕完颜阿骨打也做不到——否则他们这种变态的战斗力是不可持续的。极低的文明程度和稀少的人口,都使得女真人的腐化堕落无可避免。许多用来质疑女真人战斗力的例子(例如被南宋屡屡击败)确实不假,不过这时金国的军队中还有多少女真人是值得怀疑的,即便有,也与当年刚出山时的前辈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其实是历史上所有进入中原的外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人口数量及文明程度上的巨大差距,外族如果接受汉化,就将不可避免的被同化;如果抗拒汉化,就会造成激烈的民族矛盾(比如蒙元)危及统治,而且还是无法改变自身腐化堕落的结局。

所以这不是女真人的问题。即便在400多年后女真人的后裔满人卷土重来,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同样的命运。

标签: 辽中汉服

相关文章

正版慈航静汉服多少钱(慈航净汉服正版是哪家)

正版慈航静汉服多少钱(慈航净汉服正版是哪家)

本文目录一览: 1、丹离是谁 2、黄易笔下正道第一武学圣地慈航静斋为何总被读者讨厌? 3、请众黄易迷给个出现在大唐和覆雨翻云里慈航静斋的人员名单。帮忙统计下我好像漏了一人具体谁想不起来了...

自己做汉服要多少钱(加工一件汉服多少钱)

自己做汉服要多少钱(加工一件汉服多少钱)

本文目录一览: 1、妈妈花6元买布头做出小汉服,效果怎么样?这样的汉服能当校服吗? 2、手做套汉服一般多少钱? 3、一般自己制作一套好看一点的汉服大概要多少钱啊 4、制作汉服一般要多少钱...

纤维汉服(涤纶面料汉服)

纤维汉服(涤纶面料汉服)

买汉服知识三分钟教你挑选合适的汉服面料 买汉服必备知识三分钟教你挑选合适的汉服面料 买汉服知识三分钟教你挑选合适的汉服面料。汉服作为传统服饰,它不仅诠释着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不一样的历史文化,更是展...

采访街拍汉服多少钱(汉服街拍视频)

采访街拍汉服多少钱(汉服街拍视频)

本文目录一览: 1、拍一套汉服写真大概多少钱? 2、想知道在拍摄汉服写真需要多少钱? 3、拍一套汉服写真大概多少钱 4、汉服大概多少钱一套 5、现在拍一套汉服写真大概需要多少钱? 拍...

汉服九尾大概多少钱啊(汉服九尾大概多少钱啊女士)

汉服九尾大概多少钱啊(汉服九尾大概多少钱啊女士)

本文目录一览: 1、买汉服怎么买? 2、有没有整套的道定九尾汉服卖的呀 3、九尾汉服绝版了有正的也好几千【完全在承受范围之外】看到个一千多山的质量不错买了穿出去会被喷嘛? 4、有资深大神级...

正版汉服多少钱14岁女生(12岁的汉服多少钱一套)

正版汉服多少钱14岁女生(12岁的汉服多少钱一套)

本文目录一览: 1、想了解一下正版汉服白菜价一般都是什么价位? 2、8岁女生汉服不在网上在超市多少元钱? 3、汉服最便宜的多少钱? 4、汉服多少钱一件 5、一套正版汉服多少钱 6、...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