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看完南北朝汉服(南北朝时期中国人民所穿的汉服)

hanfuguo7分钟前汉服视频1

汉服在各个朝代都不一样,哪个朝代的更有特色?

什么是“汉服”呢?就是古代汉民族所穿的传统服饰。从黄帝时代,自满清入关推行“剃发易服”以后,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就逐渐消亡了。现在很多人美女外出穿汉服,为了对古代汉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上不那些女性汉服吧!看你更喜欢哪个朝代的汉服?

先秦:服饰典雅华美

据传说,上古时期黄帝与大臣胡曹和伯余设计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上衣下裳,上衣如天,用玄色。下裳如地,用黄色,以此表达对天地的崇拜。尤其是在祭祀天地的时候,黄帝穿着冕冠章服,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后来这种仪式被后世继承下来。所以,在《辽史》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后王以祀以祭以享。”

先秦服饰

中国的汉服最早起源于黄帝时期,在祭祀那一天,黄帝就会穿着,很正式的冕冠章服,祭祀天地。所以,《周礼•天官•内司服》记载:“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祎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褖衣、素纱。”其中“祎衣、揄狄、阙狄”三种服饰为祭祀时所穿的服装。说明,后世的服饰与黄帝发明的汉服有着很深的渊源。

由于西周时期,礼仪文化制度都非常的完备,周天子对服饰作了改进和严格的规定。比如王后,拥有“六服”,其中“祎衣、揄狄、阙狄”典雅华丽,以翟鸟为花纹为装饰,因此合称“三翟”。“袆衣”为玄色,“揄狄”为青色,“阙狄”赤色。衣服均为蚕丝织成的绫罗绸缎为材料,并以素纱为里衣。当祭祀的时候,王后就会穿着这三种不同的服饰,祭祀不同的祖先。

先秦服饰

除了三种祭祀服饰外,王后还有三件常服,分别为“鞠衣、展衣、褖衣”。其中“鞠衣”色黄,在养蚕时候穿。“展衣”色白,见宾客时穿。“褖衣”色黑,在家与君主相处的时候穿。所以,王后拥有的“六服”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看上去,非常大气上档次。

西周时期“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对于后宫的嫔妃穿着,也有规定。三夫人穿“阙狄”,九嫔穿“鞠衣”,世妇穿“展衣”,御妻穿“褖衣”。卿、大夫的夫人穿“展衣”,元士的夫人穿“褖衣”。公爵的妻子穿“阙狄”,侯伯的妻子穿“揄狄”,子男的夫人穿“阙狄”。所以,在古代一个人的身份高低看服饰就能分辨出来,吕不韦发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大概就是看其穿着与众不同,所以认为他奇货可居。

先秦服饰

关于先秦时期的衣服款式,在《诗经•邶风•绿衣》就有体现:“绿衣黄裳。”这里面的“衣”指上衣,而“裳”指的是裙。如果,衣裳连在一起的叫作“深衣”。西周时期的“六服”与黄帝时期的上衣下裳不同,西周时期的冕服是相连的,不分衣和裳,素纱上下相连,称之为“深衣”。当然,春秋时期服饰已经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了,当时有两种款式,一种是“上衣下裳”衣裳不相连,另外一种是“深衣”是相连的。

从《诗经》可知,春秋时期有人穿“上衣下裳”,就是分开的那种。上半身穿的为衣,下半身穿的为裳(裙裤)。那么,《诗经》当中的“绿衣黄裳。”又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古代黄色为正色,代表吉利,所以皇帝的龙袍是黄色的。而绿色为间色,在古代一般是地位低下的奴婢穿的。古代妇女穿的衣服,正常情况下是同一种颜色,以黄色为尊贵。如果,是绿衣,黄裳,表示地位颠倒,卑贱之意。所以,不仅仅是男人忌讳绿色,在古代女人也忌讳绿色。

汉朝时期:云英紫裙华丽无比

汉朝女性穿的服饰,是我国汉服最典型的代表,汉服名字的由来,也与汉朝有关。如果没有汉朝,也许今天的汉服,已经是另外一个名字了。由于汉朝继承了先秦文化,刘邦出身平民,他在即位之初,对汉服没有多大的改变,直到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才有完备的规定。

影视剧当中的汉朝服饰

《后汉书》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剪氂帼,簪珥耳珰垂珠。”汉朝太皇太后、皇太后,进入宗庙祭祀的时候穿的庙服是深衣(衣裳相连)。绀(深青带赤色)上皂下;蚕,青上、缥下(青白色),基本看不见领袖,且领袖边缘都有花纹作为装饰。头上戴有头巾,发簪和耳饰。皇后的庙服和太皇太后、皇太后穿的款式差不多,只是头饰和花纹不一样。皇后需要结发,插步摇,戴发簪和耳饰。

贵人穿蚕服(和周代的鞠衣差不多),纯缥(淡青)上下,深衣。戴有大手结和黑色的玳瑁首饰,又加簪珥。长公主会见客人时也穿蚕服,头上戴步摇,公主也有大手结,皆有簪珥。从公主封君以上都有带绶(一种丝带),以彩色丝带为系腰,由于地位等级不同颜色也不一样。除了祭祀宗庙穿着华丽的衣服,在汉代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的朝服,皆以蚕衣为朝服。

汉代普通女性的穿着和贵族妇女不一样,贵族可以穿绫罗绸缎,但是普通女性则穿布衣(麻布衣服)。汉代女性主要穿袍、襜褕(相连的深衣)、襦(短衣)、裙。日常服饰则为上衣下裙,女子喜欢穿长裙,而上衣很短。

电影《云中歌》汉朝服饰

《西京杂记》中载:“赵飞燕为皇后,其娣遣织成上襦,织成下裳。”上穿衣服,下穿裙子。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赵飞燕曾穿过南越进贡的“云英紫裙”,也叫“留仙裙”和现在的百褶裙差不多,衣着非常华丽。

据说,汉朝宫廷当中还有一种广袖流仙裙(也许是南越进贡的“云英紫裙”),估计是太艳丽,一般人也穿不起,后来消失了,成为民间传说。在古装玄幻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三》中女主角龙葵穿的就是广袖流仙裙,在古代美女穿上它简直就是仙女。所以,赵飞燕跳舞的时候穿上“云英紫裙”,将汉成帝刘骜迷得神魂颠倒。

隋唐时期:慢束罗裙半露胸

由于南北朝继承了汉朝服饰的特点,女性的服饰没怎么改进。且南北朝本来就乱,帝王也没有心思去改变当时的服饰。南北朝的普通女性,日常衣服仍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一般两种款式,一种广袖宽身,另一种窄袖紧身。从《晋书•舆服志》的记载来看:“魏以来皇后蚕服皆以文绣,非古义也,今宜纯服青,以为永制。”所以,皇后还是穿的是汉朝时期的蚕服,只是在衣服上面加上了花纹罢了。

唐朝服饰

隋朝比较短暂,沿袭了前朝旧制。唐朝建立以后,武德四年(622年)开始颁布舆服之令。根据《通典》的记载:“隋制皇后有袆衣、鞠衣、青衣、朱衣四等;三妃有褕翟,九嫔有阙翟,美人等有鞠衣,宝林有展衣,采女等有禒衣等。”而唐朝制度规定,皇后的服饰有三种“袆衣、鞠衣、钿钗礼衣”。

唐代女性插画

“袆衣”为受册、助祭、朝会大事之服。深青织成,画翚赤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绣有黼纹的朱红色中衣领缘,衣袖前端有皱纹点缀。

“鞠衣”为养蚕时候穿的,这个和周朝王后穿的差不多。黄色罗纱,没有花纹。遮蔽膝盖,前面有大带和革带,乌随衣色,和袆衣相同。

“钿钗礼衣”为接见宾客穿的衣服。嵌有十二种钿(珠宝装饰),衣服用杂色没有花纹,加一对佩小绶带,首饰大小花十二树,以象衮冕之旒(玉串),又有两博鬓(一种发式)。

皇太子妃的服饰也有三种,分别为:“褕翟、鞠衣、钿钗襢衣”首饰花则减为九树,九钿,有两博鬓。 其实,和皇后穿的款式差不多,只是首饰不一样。

唐代女性服饰

普通女性的日常服饰,大多数以上身穿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此外,唐代女性穿的襦裙装,有一个典型的特征:裙系在高腰到胸部,或系在腋下,系上丝带,颈部与胸部的肌肤会半露在外边。唐代周濆《逢邻女》诗:“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对当时唐朝女性的服饰,作了最好的诠释。所以,为什么说,唐朝女性很开放。就是那是的穿着比较前卫,那些丰腴的年轻女子,常常是穿着丝罗制的齐胸襦裙,用束带系紧,就凸显除了女性那种丰腴之美。而杨贵妃本来是一位体态丰腴的美女,做么穿就更迷人了,所以深受唐玄宗的喜爱。

两宋时期:对襟长衫朴实无华

唐朝灭亡以后,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终归于宋。宋朝对服饰作了很大的改进,根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后、妃之服,一曰袆衣,二曰朱衣,三曰礼衣,四曰鞠衣。”此外,皇太子妃有褕翟、鞠衣。在宋孝宗赵眘乾道年间,定皇后备袆衣、礼衣,妃备褕翟。皇后、妃服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背子生色领,皆用绛罗,其服与臣下无异。

《水浒传》潘金莲

宋代普通女性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穿长裙,通常还会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褙子(对襟的长衫)。宋代的女性服饰,看上去比较保守,无法突出女性的体态美。唐朝女性穿罗裙,用束带能将女性的身型美展现出来。所以,现在网上很多女性都穿的是唐朝的襦裙,要么是齐腰的襦裙,要么是高腰襦裙,或者齐胸襦裙。而宋朝对于女性有很多限制,未婚女性不能随便在外露面,所以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衣服。

明朝时期:红衫束绸,雅淡朴素

根据《元史•舆服志》记载:“元初立国,庶事草创,冠服车舆,并从旧俗。”所以,元朝灭南宋,入主中原都是依照前朝旧制,没有像清朝那样,对汉人进行“剃发易服”。虽然说元朝没有强制汉人改变自己的服饰。元朝贵族与汉族穿着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元史•舆服志》载:“辫线袄,制如窄袖衫,腰作辫线细褶。”元朝服装属于胡服的一种,袖口很窄,但是款式和汉唐的服饰差不多。

明朝服饰

古代蒙古族普通妇女,以貂鼠为衣,戴皮帽;一般用羊皮衣和毳毡作衣料。元朝贵族受汉文化影响,妇女头上会戴上“罟罟冠”,衣有袍,袍式宽大而长,大袖而在袖口处则较窄。其长曳地,行走时需两奴婢拽着,类乎汉族士人所穿的道服、鹤氅服,行动很不方便。元朝的汉族妇女穿的是襦群,和前朝差不多。

元朝灭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对舆服做了改进。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礼服,为袆衣,深青质,上绣画赤质五彩的翟纹十二等。内衬素纱中单黼领,朱色罗縠缘袖端、衣边及后裾。蔽膝的色同衣色,并用酱色为其上缘,上亦绣画翟纹三等。大带同衣色,革带,足着青袜和金饰的舄。”皇后的常服,为真红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用织金龙凤纹加绣。

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1405年)对皇后的礼服和常服又作了很大的调整,尤其是衣服的颜色、装饰和首饰有很大的改变,不过大体款式没有变。

明朝服饰

在明朝对普通女性的穿着有很严格的规定,女性身穿礼服只能用紫色,不用金绣。穿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的颜色,不能用大红、鸦青或黄色。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妇人不能穿浑金衣服及宝石首饰,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不许娼妓用金首饰银镯等。到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女性上身穿红衫,下束绸带,款式多样,成为当时的流行款式直到明朝灭亡。

通过历史上的主要几个朝代来看,从先秦、汉唐到宋元明,汉服最华丽的时期还是汉朝和唐朝。宋朝的女性服饰朴实无华,一般人穿不出那种感觉。明朝服饰雅淡朴素,和宋朝服饰也差不多。所以,大家要穿就穿汉代和唐代的服饰,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美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特点可以概括为:紧身、圆领、开叉。其中:

一、男服服饰

1、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2、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3、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4、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魏晋南北朝以绛朝服为主。

5、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二、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

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

扩展资料

典型形象

1、男子

魏晋以来,社会上盛传的玄学与道、释两教相结合,酝酿出文士的空谈之风。他们崇尚虚无,藐视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在服饰方面,魏晋时期的男子已很少穿传统的额审议,他们穿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

2、女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主要发型为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发髻形势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势的簪扠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撑假发的杈子,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

服装商承袭秦汉的遗俗,有衫、裤、褥、群等形制,后逐渐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紧身的衫褥或者袄,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有缘边;下着长裙,腰用帛带系扎。

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服饰-百度百科

各个朝代的汉服有什么特点?

1、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

2、汉末魏晋六朝

从衣裙上看,有杂裾垂髾服、对襟衣衫、条纹间色裙、襦、袄、大襟衫等。杂裾垂髾服的特点主要在下摆。通常将下摆裁制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因形似旗而名之曰“髾”。除此之外,围裳之中还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走起路来,随风飘起,如燕子轻舞,煞是迷人,故有“华带飞髾”的美妙形容。

3、隋朝

隋朝时期最为流行的女子服装样式为小袖高腰长裙,裙系到胸部以上。如敦煌莫高窟390窟隋妇女进香图,贵妇著大袖衣,外披帔风或小袖衣,这种衣式早见于敦煌北魏以来佛传故事画中男子衣著,但那是内衣小袖而外衣大袖。衣袖大小正与隋代贵妇服装相反。隋贵妇所披小袖外衣多翻领式。侍从婢女及乐伎则穿小袖衫、高腰长裙,腰带下垂,肩披帔帛。头梳双髻。

有谁可以告诉我各个朝代汉服的样式特征,每个部分的名称,怎样做以及怎样穿?最好有配图。

商朝 (前17世纪初 - 前11世纪)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西周 (前11世纪 - 前711年)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东周(春秋 战国)(前711年 - 前256年)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秦汉汉服 (前221年 - 280年)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 赢政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为中华国家势力和汉民族的形成及延续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因为秦始皇陵 兵马俑 的发现,秦代的服饰和风俗研究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 汉朝 (前206年 - 220年)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从这一时期开始,平民开始穿着精织服饰。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静与优雅。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代妇女的襦裙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湖南 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汉代大量丝绣织品,生动呈现出其装饰风格的特点,并反映出来汉代纺织业的发展水平。汉代的染织工艺在继承战国传统的基础上有着飞跃的发展,染织的品种增多,不仅能织出精美多样的花纹,而且染织技术也有较高的水平,染织工艺的进步是汉代服装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础。随着著名的 丝绸之路 的建立,中华服饰之美,从此开始得以传向四面八方。魏晋南北朝汉服 (220年 - 589年) 三国 (魏,蜀,吴)(220年 - 280年) 晋朝 (265年 - 420年) 南北朝 (420年 - 580年) 魏晋时期,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姿容飘逸的魏晋风度也反映到了汉服上,这一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而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故成为一时风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服 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南北朝时期裤褶 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 隋唐汉服 (581年 - 960年) 隋朝 (581年 - 618年) 唐朝 (618年 - 907年) 五代 (907年 - 960年)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相继四百年的分裂局面。这是继秦汉之后再度建立的封建统一国家,一个以汉族为中心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南北两地服装彼此仿效,业以合壁。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装发展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是唐宋封建军阀割据的继续,在服饰上大体沿袭唐朝之制。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由于身材丰硕,中唐女服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 隋唐时代也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 圆领衫。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圆领汉服变体的盛行并不代表传统右衽交领汉服的消失。实际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在如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大襟右衽交领这种汉服为主,宋明类似。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汉服 (960年 - 1279年) 宋朝 (960年 - 1279年) 宋朝是一个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上高度发达的王朝。农业,制船,纺织和造纸业达到了新的高度,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技术被发明。宋代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公服是官员的常服,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依照规定,凡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高级官员,都必须佩带用金、银装饰为鱼形的“鱼袋”。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又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根本不受约束。 宋代妇女服饰——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服装样式。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宋朝流行一种叫褙子的外衣,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穿褙子时,却在腰间用勒帛系住。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有身份的主妇则穿大袖衣。婢妾穿腋下开胯的衣服,行走也较方便。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的标准格式。 明代汉服 (1368年 - 1644年)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历经蒙古帝国元朝的野蛮统治,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倒退。蒙元末,中国经济与社会陷入彻底崩溃和混乱。为重塑礼仪与民族自尊心,明朝复国以后,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服饰制度,很快丢弃了蒙元少数民族服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全面恢复了汉族服饰的特点。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趋豪奢,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官吏服饰公服 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一至四品,用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绿色。纹样也不一样,一品用大朵花,径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径三寸;三品用散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花纹。以上服饰,与展脚幞头搭配,多用于重大朝会。 明代官吏常服 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官员戴乌纱帽、幞头,身穿盘领窄袖大袍。“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 清军入关,要求男子采用满族服制,虽有文人抗争,但很快被接受,交领服只被允许存在于戏子,僧侣道士中,并没有剃发时所引起的大规模反抗和流血冲突。经过清代的发展,汉族服饰长衫虽然是半交领,但在民间保持了汉族一贯的主流服饰特点,宽袍大袖,并由于多民族国家的原因,服饰种类增多,甚至脱离了汉民族原有的特点,如马褂,旗袍等, 最近流行的“汉服”,虽然在古代为了区别民族时用过,但从未形成过确定的概念。现在民间人士怀念交领服制,以流行概念”汉服”定义,意图恢复这种古老的服制。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右衽:汉族的服饰,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与之相反,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异族的奴隶,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 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深衣: 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 深衣的特点: . 上下衣连体的一种设计 .设计保守(宽大、长袖、不开胸) 色彩以冷色调为主 三代时期的男女正装样式深衣的内涵: 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襦裙: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襦裙是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PS:襦裙的确有齐胸襦裙,是唐代的,将唐代襦裙称为高腰襦裙有误;高腰襦裙束与胸下 襦可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袄,区别在于是否夹里。襦的袖子一般较长,窄,明代多见琵琶袖。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字母y形。(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直领则多配以诃子或抹胸。腰带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汉服无如和服的宽腰带的式样,切忌)宫绦(如图)以丝带编成,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此为非必需品)裙从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种颜色及繁多的式样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襦裙忌讳上下平分秋色,会显得呆板少变化 汉服的直椐,曲裾穿法很简单,哪个我给你个网址 曲裾: 上襦和下裙的穿着图解

“遗俗汉朝,笼宽大袖”民族大融合下的魏晋南北朝服饰有何特点?

1.飘逸之美的服装

汉朝的服装存在许多要求,也有着不同的衣服样式,但汉朝的服饰发展却是奠定了中国汉服文化的重要基础,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荣、强大。

此时的服饰宽大飘逸,丝绸的出现使得汉服变得十分轻盈,宽袖大裙摆的衣型衬托出人的潇洒之风,汉朝的裙摆之长便是它的一大特色,裙摆可以伸展几米。在汉朝,服装的挑选有着严密的等级制度与礼仪要求,是汉朝服饰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服遗俗于汉朝,这个时期的服装更显飘逸俊雅之风。宽衣博带的衣饰风格是社会中所流行的衣服样式。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局势,社会的管控程度放松,社会风气开放,使得人们不愿受到拘束。

这种局面的影响也反应到了人们的服饰文化特点上。这一时期的服装特点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所影响,服装呈现出自然洒脱,清新淡雅的气质。

无论是汉朝的宽袖长裙,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淡雅之风,两者都有着飘逸俊洒的衣饰风范,他们都从前代的衣饰风格中吸取一定的服饰特色,并融入自身的衣饰风格,在中国的服饰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汉服的穿搭与之相适应的便是各式各样发髻,头饰与鞋样,这些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正确的搭配不可以触犯礼仪的规定。

2.创新发展的隋唐之风

隋朝的建立是经过统一分裂的局面后在多民族混合杂居的中原地区的一个新王朝,长期的民族融合使得这个时期的服装有着一定的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借鉴,隋朝时期的服装虽然保持着传统汉服的特色,仍以襦裙为主要的服饰,但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胡服的特色,“胡服骑射”便是中原服饰文化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相融合的一大重要事例,可以见得隋朝时期对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视程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开放程度最大的朝代,唐朝的对外交流频繁,在吸收了众多外来的文化因素后使得社会氛围变得十分宽松,这种宽松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国家混乱而造成的,而是统治者的思想观念演化而来。唐朝的服饰出现了一大创新,有了开胸衫的发展。

3.趋于保守的的服饰

宋代的服饰文化风格与唐朝完全相反,虽仍承载着唐朝服饰文化的一定特点,但此时的宋代与唐代情况完全相反。面对着内忧外患的侵袭的宋朝,从本质上改变了唐朝衣服艳丽宽松外露的特点,衣服的风格变得淡雅,简朴,含蓄。

加上此时社会上出现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浪潮,主张“天理是至善的,人欲是万恶的,存天理,必须灭人欲”使得对服饰的要求开始变得朴素为主。宋代的服饰开始保守,在社会思想的控制下,衣服特点变得严谨。

宋明朝代是受到程朱理学的典型思想影响的朝代,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使得这两个朝代的各个方面开始变得拘谨严整,这两个朝代的服装特点便是保守,简朴。但又有着他们的文化魅力,明制的汉服一直是雍容华贵的象征,虽简朴,但有些着大气磅礴的风范。

中国汉服的历史演变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据《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

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着汉服、蓄长发。从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由于清廷“十从十不从”政策,汉服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仍能看到她的影子。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侣服饰就保留了下来。

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主要特征不变,以“交领右衽”、“褒衣宽袖”、“系带隐扣”等独特服饰结构而闻名,带着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格。大家都知道汉服衣冠华美,但是否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呢?下面记录的是从秦汉时期到明末时期汉服的演变图。

上古时期

中国传统古籍的观点一般认为,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或黄帝时期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

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同时期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

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可证实汉服的基本特征已在此时确定: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在甲骨文、金文的多种字形中,很常见的一种字形的“衣”字即为交领右衽上衣的形象。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亦穿着此种特点的服装,该玉人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服饰造型。与交领、右衽、系带的上衣相配的下装是“裳”。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

秦汉时期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深衣为主,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男女均可穿着。

秦汉时期曲裾深衣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其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由于汉代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

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荣、强大,汉族由此而得名。此时期的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备,并由此出现了一个成语“汉官威仪”来称颂汉朝的服饰制度。“汉服”的名称也间接由此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遗俗汉朝,但由于当时的风气汉服的风格变得潇洒飘逸。魏晋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

或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由于南方湿热气候,高齿木屐开始流行。袿衣(杂裾)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袿衣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魏晋时,人们将尖角家常,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一场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

魏晋·公元220年至420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至589年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汉服开始高端创新发展,但不脱离汉服基本特征。隋唐妇女的主要服式仍然是襦裙是裙、衫、帔的统一。女性当中十分流行齐胸襦裙,即把下裙提至胸上的裙子,搭配以披帛。贵妇当中,也穿钿钗礼衣。汉服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颜色大胆。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无太大变化。

相关文章

汉服文化消费多少钱(买一套汉服需要花多少钱)

汉服文化消费多少钱(买一套汉服需要花多少钱)

本文目录一览: 1、汉服如何销售 2、汉服和JK制服,哪个更烧钱? 3、想知道在拍摄汉服写真需要多少钱? 4、从1.9亿元到101.6亿元!汉服何以成消费新蓝海? 5、种种迹象似乎都在...

汉服生产厂家多少钱(汉服生产厂家多少钱一个月)

汉服生产厂家多少钱(汉服生产厂家多少钱一个月)

本文目录一览: 1、自己开一个汉服工作室要多少钱 2、求问做一件道袍(汉服)需要多少面料,还有如果找裁缝做的话大约要多少钱 3、一套汉服需要多少钱 4、同袍们,有没有好的汉服定制的厂家啊?...

花嫁汉服原版多少钱(花嫁汉服原版多少钱一件)

花嫁汉服原版多少钱(花嫁汉服原版多少钱一件)

本文目录一览: 1、汉服婚礼的一般花费是多少啊? 2、一场汉服(汉制)婚礼的费用 3、一场汉服婚礼一般要花多少钱? 汉服婚礼的一般花费是多少啊? 请礼仪公司和西式婚礼差不多,礼服的话最好找专...

选择汉服汉服理由(关于汉服的一些问题)

选择汉服汉服理由(关于汉服的一些问题)

中国汉服爱好者规模大和市场大,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汉服? 其实之所以越来越多人喜欢汉服,也是因为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今天更受人们的欢迎,尤其是汉服来说,更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而社会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年...

九米摆汉服多少钱(做一件汉服大概需要多少钱)

九米摆汉服多少钱(做一件汉服大概需要多少钱)

本文目录一览: 1、想买十二米摆的汉服 但是看的都好贵啊 单一个裙子都四五百 十二米的汉服真的友好吗? 2、一套汉服需要多少钱 3、如果在网购汉服时商家没有注明汉服是几米摆,那一般是几米摆?...

苏州租汉服化妆多少钱(苏州园林附近有租的汉服吗)

苏州租汉服化妆多少钱(苏州园林附近有租的汉服吗)

本文目录一览: 1、实体店租一套汉服大概多少钱 2、汉服体验馆大概开一间要多少钱? 3、求问苏州哪里有汉服出租?? 4、租一套汉服一天大概多少钱? 实体店租一套汉服大概多少钱 实体店的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