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鄄城,菏泽汉服村

hanfuguo1分钟前汉服视频1

七夕的来源

诗情画意的中国情人节—七夕

一.七夕的起源:

农历七月七日夜晚,俗称「七夕」,相传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天河相会的日子。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开始於汉代。因此,七夕节的形成也在汉代,当时就有「穿七孔针」、「以瓜果祭牵牛织女」、「登楼曝衣」的习俗。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从恋爱进而结婚、分离,到每年只能相会一天,传说逐渐完整,由於情节感人,因此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只是每个地方流传的情节略有不同。以下是在台湾流传的故事:

古时候,天上的主宰玉皇大帝的第七位公主叫做织女,花容月貌,手艺高明,天天为天宫织锦。有一美男神叫做牛郎,由於勤於牧牛耕种,因此玉帝就把织女许配给他。但是没想到两人却因为爱情缱绻而渐渐废驰了工作,玉帝非常担忧,就命令喜鹊(现为吉祥的象徵)转告二人,每隔七天才允许二人相聚一次,其余日子都要工作。但是这只喜鹊粗心大意,竟把命令传错了,说是每天都可以相聚一次,因此二人还是过著恩爱的生活,终於把每天的工作废驰了。玉帝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生气,就下令二人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聚一次,并用发簪在空中划了一道境界,把二人隔离。这道境界就是天上的银河。同时,为处罚喜鹊的失职,命令喜鹊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要集合同类,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长桥,好让牛郎与织女过桥相聚。每当二人相聚之时,互相倾诉一年来的思慕之情,不断地淌著伤心的眼泪,因此,每年七月七日的晚上,空中常常会下著毛毛细雨。

每逢「七夕」,民间的妇女有乞巧的习俗,故有人称为「乞巧节」;又因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也称为「女儿节」或「少女节」。在许多传统性的节日中,是最富有浪漫气氛的岁时节庆,所以又有「中国的情人节」之称。

另外七夕也是「注生娘娘」及「七娘妈」的诞辰。「注生娘娘」陈靖姑,又称「临水夫人」是福建蒲田县临水人。她之所以被人们奉祀为生育之神,是因为相传她曾救了很多的产妇。据说:宋代蒲城有个叫徐清叟的人,他的媳妇怀胎十七个月,还没有生产,有一天,一个妇人自称姓陈专医生产专程来拜访他,吩咐他准备一间房间,房内的地板挖一个洞,把孕妇移到楼上,并且命令仆人拿著棍子在楼下看守,不久孕妇就生下一条大蛇,仆人看见立刻就把它打死,孕妇才得以平安。徐清叟很高兴要送珠宝表示感谢,但是陈姓妇人却不接受,只要求一条手帕就离开了。多年以后,徐清叟调任福州,在一座陈夫人庙里面,发现了这条手帕,於是他就奏请朝廷,封赠神号。据说,福州的注生娘娘庙,有配祀三十六婆姐,也就是璘王所赐的三十六个宫女,本省祀奉注生娘娘,只配祀十二婆姐,是略数的。

七月七日也是魁星夫子的诞辰,「魁星」是星宿的名称,也就是北斗第一颗星。因为一般相信魁星是「文章之府」,所以一般人,特别敬奉魁星,现在一般各地的寺庙,也有奉祀魁星,而且把魁星列为「五文昌」之一,而称他叫「魁星夫子」。

二.七夕的习俗:

1. 斗巧、乞巧:

「斗巧」起源於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才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乞巧」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巧艺的意思。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在七夕的夜晚,妇女用彩线穿七巧针,并且摆设香案,桌上放置一些瓜果,向织女乞巧—如果夜里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被认为得到织女的青睐,能够得到灵心巧手。而「天宝遗事」更记载了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华清池游宴,并在七夕当天陈列瓜果,插鲜花,准备了酒食,向牛郎织女乞求的事(而这也是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提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由来);并且捉了蜘蛛,放在小盒子里,到隔天早上,看看蜘蛛结网的稀密程度(密的巧多,疏的巧少),来判断是否得到了巧。但明清以后,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在七月七日的上午,拿一碗水曝晒在太阳下,过一会儿,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这时平日缝制衣服或绣花的针投入水中,针便会浮在上面。如果这时看到水底的针影成云物、花朵、鸟兽的影子或细直如针的,便是「乞得巧」;但是如果水底针影像槌子般粗或弯曲不成形的,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

另外,在七夕不仅可以乞巧,又可以乞富、乞寿、乞子,但只能乞求一个,不能三者兼得。「感遇录」记载:据说唐代郭子仪曾在七夕时出城散步,仰望天空,忽然见到天上有一位美女,坐著车在一堆人的簇拥下迎面而来,郭子仪知道她是一位天神,就向她乞求长寿与富贵,女神答应了,果然在这之后,郭子仪一帆风顺,大富大贵又得长寿。

2. 晒衣、晒书:

「七月七,晒棉衣」的风俗起源於汉代。据说汉朝建章宫的北边有个叫太掖池的地方,池的西边有汉武帝的晒衣阁,到七月七日的时候常见到宫女在晒衣服。

汉代登楼晒衣服的风俗到魏晋时演变出晒书的习俗。据说司马懿因为权力太大而受到魏武帝的猜忌,因此装疯躺在家中,魏武帝派人去探查,正好是在七月七日那天,假装疯病的司马懿却在家中晒书,派去的人回去禀告,魏武帝命令司马懿立刻回朝任职,若不去就要拘捕她,司马懿不得不回朝从命,当时的文人都讲求虚名,往往用晒书来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因此形成晒书的风气。

3. 土娃娃「磨呵乐」:

「磨呵乐」也叫「磨喉罗」,在佛经的译名就是土娃娃,根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等书的记载,这种娃娃有用泥敷的,有用木雕的,进贡到宫廷里面的还有用象牙雕镂或龙涎佛手香木制成的,它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可以到三尺,和真的小孩不相上下。有些地方在七月七日出售蜡做的小娃娃,让妇女买回家,浮於水中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4. 巧果:

所谓的巧果就是一种面果。宋朝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很多种精致的做法:除了油面蜜糖外,有加芝麻、花生、核仁、玫瑰等不同配料,油炸而成非常可口。

5. 应节小玩意:

除了乞巧外,宋朝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京城在七月七日时,市面上还出售一些可供赏玩吃食的应节小东西。如在香瓜上雕刻出种种花样,称做「花瓜」;用黄蜡铸出小鸳鸯、小鸭、小鸡、小鱼等涂上色彩,放在水盆中,称为「水上浮」;在木板上敷土重塑,让它长出绿苗,再配上小茅屋,小人物,做成袖珍的田舍人家,称为「谷板」,早几天把绿豆或小麦放置在磁盆内,用水浸泡,让它长出数吋长的嫩芽,再用红蓝彩带扎成一束,称为「种生」等等,充分显示出北宋人当时真懂得生活的乐趣。

6. 拜七娘妈:(在泉州、台湾及华南沿海地区有此习俗)

众所周知的织女,在本省的宗教崇拜中,被尊为「七星娘娘」。而他和其他六位姊妹(即七仙女)会保佑人间未满十六岁的小孩,顺利长大成人,是儿童的守护神,民间对护佑孩童的七仙女多以「七娘妈」尊称之。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时,在这一天的黄昏,家中有小孩的,都要在门口祭拜七娘妈,祈求子女平安长大。首先烧香请下神案上的香炉,再准备供品,供品有:

软粿(在台中又称为「不情愿粿」):用糯米搓成,类似汤圆,在中心用手指压一个凹洞(因牛郎织女一年才相会一次,难免会难过,有情的信众便将象徵「一家团圆」的汤圆压个凹洞来盛装他们的眼泪)、鸡酒油饭(糯米饭、胡麻油、酒、鸡合煮而成的饭)、牲礼、水果

香花:圆仔花、鸡冠花或茉莉花、凤仙花等(一为多子,一是浓香,取子多,香火浓的意思)

清水一盆,新毛巾一条(让七娘妈洗手洗脸)

凸粉、胭脂(化妆品)、红砂线等

金纸、寿金、刈金、烛等

祭祀的仪式和一般祭祀相同,黄昏时在门前或庭院中祭拜,祭祀结束部份花、粉、红纱线抛上屋顶给「七娘妈」化妆使用,一部份留给自己用,俗信可以变成像「七娘妈」一样,手巧又美丽。

拜过「七娘妈」后,还要另外准备一份鸡酒、油饭、软粿,在床头拜谢「床母」,烧三柱香,感谢并祈求「床母」保护幼儿好睡、好摇饲,祈求完毕,将香插在缝隙安全处,稍待片刻,手持「床母衣(一种印有衣服图样的金纸)」拜供「床母」察纳后,加以焚烧,就完成祭仪。

7. 做十六岁:(台南府城中山路的开隆宫;起源於台南市西区)

民间传说:妇女结婚后,求「注生娘娘」早生贵子;怀孕后,求「临水夫人」保佑分娩平安;婴儿诞生以后至十六岁,则「七娘妈」庇护。因为「七娘妈」是儿童的保护神,所以小孩满十六岁时,要在当年七月七日「七娘妈生」这一天,举行成年礼,俗称「做十六岁」。

一般幼儿出生满周岁后,父母为了让子女平安长大,常有到七娘妈庙让子女拜「七娘妈」为契子、契女(义子、义女)的拜祭仪式,在仪式中行「加絭」(即加钱),「加 」是以古钱、银造的锁牌或以黄纸画符折成八卦形装入红布袋,系上红线,挂在颈上,所以又叫「挂絭」。大家相信「加絭」后,就可保护幼儿平安。而后每年七夕,都要到庙中祭祀,将「絭」在香炉上旋绕,希望获得灵力,直到满十六岁时,在当年七月七日携带祭品。祭品有:

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

四果

红龟粿、面线、麻油鸡酒

带尾甘蔗两根

金纸、经衣(用於祭祀孤魂野鬼)

七娘妈亭(用竹片结扎,用纸糊的楼台,有两层或三层两种,上面写著:「福禄全寿」、「蓬莱宫」、「百子亭」等字样

到庙里祭拜,以答谢「七娘妈」多年来照顾的恩情。依例须先烧香拜「七娘妈」,行三跪九叩礼。祭祀结束,做十六岁的成年人须穿过供桌,钻过父母亲所拿的「七娘妈亭」;钻时不可向以后看,要向前看,表示前途在前方,应勇往直前,不要回顾。钻过「七娘妈亭」时,男的往左绕三圈,女的往右绕三圈,民间称为「出鸟母间」、「出婆姐间」,前者与「七娘妈」化身为鸟庇佑儿女的传说有关;后者则与临水夫人的三十六婆姐照顾幼儿的传说有关。然后拜谢神明,焚烧「七娘妈亭」,供献金纸、经衣,将挂在颈上的「絭」取下,「脱絭」后,表示完成「成人礼」,已经长大成人了。

8. 拜魁星:

拜魁星和拜织女一样,都是在月光下进行。祭拜时常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助兴,用桂圆、榛子、花生三种乾果,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甲,其中一个人手拿三种乾果各一颗,往桌上投,随它自己滚动,看哪一种乾果滚到某人面前停下来,那麼那个人就代表那一种鼎甲,一直到大家都有功名为止。

一般读书人时,在清朝时大多购买青蛙来放生,以拜魁星(因为古代的奎与蛙的古字相通,奎又演变为魁星,所以买青蛙放生来祝贺他的生辰,并且戒食青蛙表示尊敬);台湾祭拜魁星用羊或犬来祭拜,称为「魁星会」,这是因为取其角的谐音,以为高中的吉兆。

千里行·第三站·洛邑古城和《洛神赋》

千里行·第三站·洛邑古城和《洛神赋》

地图上的城市,就是个圈圈或点点,相互之间若没有交通线路勾连,简直冷漠得互不相干。可是,现实中一路走来,当你跨越其间那热情的千山万水,就会感觉到大好河山绝不是纸上所能描绘的。

从山东济南到河南焦作的云台山,再到洛阳,这两段路程,总计六百多公里,我们两天用时累计约9个小时,相当于朝发夕至。一路上,我有一个强烈的感慨,我们在新时代驾驶汽车解决交通,一日千里不在话下;古人陆路交通只能依靠一双腿脚,或借助牛马等畜力,长途出行注定要经年累月在路上漂泊。所以,古人对于千里马的崇拜,绝非虚言。千里马不易得,千里牛也算。《晋书·苟晞列传》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晞……每得珍物,即贻都下亲贵。兖州去洛五百里,恐不鲜美,募得千里牛,每遣信,旦发暮还。”苟晞是西晋末年的名将。他率部行军打仗,每次得到珍鲜之物,都要送给京城里的亲戚贵人们。当时他在兖州的驻防之地离京城洛阳五百里,担心长途运输耗时太长影响新鲜程度,他想办法得到了一头能够日行千里的牛。这头牛每次运送东西,都能够早去晚归打个来回。这真是一头非常牛掰的牛,以至于惜墨如金的大唐宰相房玄龄,在此特意为它记上一笔。只是不知道苟晞多长时间用它一次,每天这么搞,肯定不行。如今的汽车就没有这个顾虑了。可巧的是,我们这次行动,也是从当年的兖州去洛阳。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单程行走上千里,走的是平坦舒适的高速公路;而当年的那头牛要一日折返,况且它走的是什么路况,不得而知。若是驿道,应该还算平直。

每个时代都有局限。古人有谁若能先知先觉到我们今天这般便捷舒适的生活,必会感慨生不逢时。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我们今天笑看古人拙陋,不但显得有点儿笨,简直还有点儿小肚鸡肠。“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序》王羲之)。后人又会以哪种更先进的方式,代替我们今天引以为傲的一切?我是凡人,我说不好。这个只能留给不断进步的科技作答了。

到洛阳时,天色已近傍晚。我们安顿好住处,在街边小店吃了河南名吃烩面,然后打着嗝,擦着汗,徜徉在这中国最古老的王城。夜幕中的“王城”灯火辉煌,高楼大厦交叠映衬,路桥车马穿梭如织,临街店铺明窗亮橱,一派浓浓的现代文明都市的气息。沿着九都东路向西,前面不远的地方,就是洛邑古城。

洛阳,中国最古老的王城。西周初年,周公辅佐成王,除镐京(长安,今西安)外,又在此新建东都,时称“雒邑”。这个古色古香的“雒”字,古时是“洛”的别字,许多人不认得。如今,经历三千多年岁月蹉跎,原址上的故物早已灰飞烟灭,但洛水之阳的这块土地永存。人们怀念过去,在此新起了复古的建筑,让前来瞻仰的人们聊以托物寄情。

时下正值旅游旺季,古城人气鼎盛。即使是晚上,依旧游人如织。人们在此观光、餐饮、购物、娱乐。浓厚的商业氛围中,渗透着深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沉浸其中的人们流连忘返。仅一个成语“洛阳纸贵”,就衍生出很多商机。笔、墨、纸、砚、书、画、绢、扇……凡是与纸、字有关的东西,成为这里商品群落的一个重要系列,让人耳目一新。这些关乎艺术和美的事物,之于提升人们的修养和情操,不是其他普通日用商品所能比肩的。现在主张“商业搭台,文化唱戏”,对旅游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曾到过一些地方,风景名胜当然先天富养,但配套商业明显后天失调。景区摆摊设点,大概只为满足当地人口的衣食和就业,与传播文化无关。以致摆卖的商品完全是国内某著名小商品集散地的批发货,游客不必担心错过就买不到。甚至有位朋友跟我说,他差点从T山脚下的商店,买一件印有“我登上了长城”字样的恤衫回来。这当然是个笑话。缺乏历史和文化支撑的旅游商业,便只是干巴巴的商品交易,没有灵魂。

但是,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那场关于《洛神赋》的开放式舞剧。

我们赶到文峰塔的时候,演出已在进行。远远看见前面黑压压围了那么多人。原来,通济码头边、状元桥下,那个本是日里人们歇脚的地方,在蓝色灯光和人工造雾的掩映笼罩下,营造成一个梦幻迷离的小舞台。舞台上,身着长裾宽袂汉服的一男一女两个演员,随着外放广播的吟诵,展演剧情内容。男主颀长俊朗仪态端庄,女主婀娜多姿飘飘欲仙。画面外那温润厚重的播音在夜空回荡,仿佛从遥远天际传来的诗韵,讲述着作者在洛水边偶遇神女的情景。舞台上的那两个分明就是仙人,举手投足与这天外之音配合得天衣无缝。我霎时觉得自己好像被什么东西拿住了,不由自主情动神移,感觉被带到了仙境,带到了洛水河边,带到近一千八百年前曹子建的面前。观众们也情不自禁,一边欣赏节目,一边用手机录像,把它存底,带回去反复咀嚼品味,或推荐亲朋共赏。

这算是地道的文化特产吧?在文艺题材的原生地演出,感觉原汁原味,特别“贴”。这里没有刻意繁冗的妆饰,没有杂乱无序的龙套,场面简明素约,却主题突出。这大概是对本地文化最有力的继承、诠释和发扬。我们千里来寻,不就是要看这些吗?

关于曹植和《洛神赋》,我曾有过一些了解,不算深入研究。《洛神赋》描述的是刚刚被封为鄄城王的曹植偶遇洛水之神宓妃的故事,可惜人神之间没有交通,最终引为憾事。作者满肚子失意落寞,至于宓妃有没有,不知道。所以,这里只能坐实作者的单相思。他相思什么呢?想他那因衣着过于华丽而被崇尚简朴的父亲曹操赐死的妻子崔氏吗?有可能。因为文中的宓妃雍容华贵,美艳异常。三十岁的曹植故剑情深,思念他那已经故去的妻子,作此赋以记,情有可原。这大概是最直率的解读。

可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文人们,从来都志存高远,以为天生就该干大事,耽溺于男女私情会被视为格局太小,枉为丈夫。于是,很多人认为,贵为君王的大才子曹植为一个女人写这么一篇大作,简直是在浪费才情。于是,在痛斥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的同时,极力将其与他那个社会角色的人该有政治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仿佛这样才算高大上。这样的逻辑,在我们传统认知的范畴里,太讲得通了。

要从这个角度理解,该补补相关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乱世中的曹操纵横捭阖,百战成功,挣下了偌大家业。暮年之后,自然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虽然他的儿子众多,但多数年龄较小,适于备选的人只有曹丕和曹植,兄弟两派自然少不了宫斗。曹操本来看好曹植。可是,由于曹植任性不羁,做了一些出格的事,让曹操大失所望。世子之争最终以曹丕胜出结束。曹丕即位后,开始对曹植进行清算,不但杀了他最亲近的伙伴,还频繁变更他的封地,让他饱尝徙倚之苦。据说还有七步成诗的惊心动魄,其他方面的压力和迫害也应该不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初三年(222年),曹植被封鄄城王后,从洛阳返回封地的途中,创作了《洛神赋》。

身处困境的人,梦想和期待才格外强烈。就像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临死前幻想温暖的火炉、背上插着刀叉蹒跚而行的烤鹅,以及慈祥的奶奶,这是对温暖、食物和亲情关爱的渴望。曹植也是在憧憬什么吗?他是在怀念父王在位时对他的宠爱和眷顾?还是期待兄长顾念手足之情,对他网开一面?亦或真的想起了他那早逝的妻子,而将其移形换影成为洛神?都很难说,也许兼而有之。所以,文中的洛神,应是一个多方面美好向往的综合体。

曹植乘车马回鄄城了,一路走得彷徨迷茫。洛阳和鄄城这两座城邑相距并不算远,却似有万水千山阻隔,不知道他走了多久。可以想见的是,他一路走,一路回头,渴望重回幻境,再见洛神。却发现那个因梦而起的地方,早已物是人非。他是该不舍?还是该逃离?唉!

七夕有没什么传统习俗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标签: 汉服鄄城
返回列表

上一篇:古代汉服男种类介绍,汉服男种类大全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相关文章

白雪汉服时夏多少钱(冬天穿的汉服白菜价,正版)

白雪汉服时夏多少钱(冬天穿的汉服白菜价,正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时夏汉服是正吗? 2、一套汉服大概需要多少钱 3、关于最近看到的一家据说是转手的汉服店? 4、汉服哪里买比较真实实惠? 时夏汉服是正吗? 是正的,但是听说是抄袭,而且...

订个汉服多少钱啊(买一套汉服大概多少钱)

订个汉服多少钱啊(买一套汉服大概多少钱)

本文目录一览: 1、婚纱汉服风格多少钱? 2、汉服大概多少钱一套 3、租一套汉服一天大概多少钱? 4、一套正版汉服多少钱 婚纱汉服风格多少钱? 汉服的价格都比较贵,一套少则三五百,多则上...

汉服设计师一张汉服多少钱(做一套汉服大概多少钱)

汉服设计师一张汉服多少钱(做一套汉服大概多少钱)

本文目录一览: 1、汉服设计样衣折现一般多少钱? 2、一套正版汉服多少钱 3、制作汉服一般要多少钱 4、做一套汉服手工费要多少钱 5、一套汉服需要多少钱 6、汉服设计稿的价格一般在...

中国风婚纱汉服多少钱一套(汉服婚纱图片大全女装)

中国风婚纱汉服多少钱一套(汉服婚纱图片大全女装)

本文目录一览: 1、汉服大概多少钱一套 2、做一套凤冠霞帔多少钱? 3、一套正版汉服多少钱 汉服大概多少钱一套 便宜的或者自己做只要一两百,中等的三五百,贵的上千。相关说明汉服“始于黄帝,备...

一边化妆一边穿汉服好看吗(一边化妆一边穿汉服好看吗女生)

一边化妆一边穿汉服好看吗(一边化妆一边穿汉服好看吗女生)

男生穿汉服戴假发必须要化妆吗? 没有规定说男生穿汉服戴假发的时候必须要化妆,如果自己喜欢化妆就可以化妆,如果自己不喜欢化妆可以不化妆穿汉服怎样化妆好看?有什么技巧吗? 穿汉服怎样化妆好看?有什么技巧吗...

直播卖汉服大码多少钱(直播卖大码女装)

直播卖汉服大码多少钱(直播卖大码女装)

本文目录一览: 1、曹县汉服卖家:一天挣万把块很简单,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2、于朦胧穿的天价汉服走秀,你怎么看? 3、拼多多汉服店古美妃是原创汉服店吗? 4、山东曹县三分天下汉服市场,一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