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汉服,戏曲汉服动漫图片

hanfuguo7小时前汉服视频1

古装款式,分类,汉服大家说说,越详细越好

一、古代汉服

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析,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

1.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

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2.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

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3.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

汉服的款式以交领(兼有圆领、直领)右衽为主要特点,无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动,飘逸灵动。而交领有衽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汉服的裁剪方法一直采用平面裁剪。没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所以无论是秦汉的大袖衣还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长远远长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着后宽到及地。

二、元朝服饰

元代的服装制度与辽金宋相似。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饰:冕服: 天子衮冕服、皇太子衮冕服。公服:行礼时百官所穿的。常服:元代上层主要服装。元朝留辫束发。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种,夏服有 15 种。

这个时期的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则以襦裙为主。由于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影响,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辫发和髡发,其特征是先用刀剃开两道直线,脑后头发全部剃去,左右两侧留出辫发或随意散落披肩。

三、清代旗装

戏曲演出中的清代服饰。康熙年间已有清装在戏曲舞台上出现。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其最后一出《余韵》,剧本注明:“副净时服扮皂隶暗上”。“时服”就是清朝服装。这出戏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金斗班首先演出。

戏曲运用清装是受到过许多限制的。乾隆年间曾禁止“演学本朝服色”的戏演出(见江西巡抚郝硕奏折,《史料旬刊》第22期)。嘉庆年间也发生过副宪下令夺优人冠珊瑚顶的事件,认为优人亵渎朝廷“名器”(焦循《剧说》)。所以,反映在乾隆末年《扬州画舫录》所记的“江湖行头”以及道光年间平署《穿戴提纲》中,清装都很少。

清末出现了一批清代故事戏,清装的增加仍然不多。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还由于戏曲的装扮历来不注重表现某朝某代的历史细节的具体性。近百年来保留在传统衣箱中的比较明显的清装,也就是马褂、箭衣、纬帽等有数的几种,并且作了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

在戏曲舞台上,清代故事戏一般并不全按清装打扮。如《连环套》,黄天霸穿了清装──箭衣、马褂,而施世纶则戴方翅纱帽、穿红蟒,基本上接近于明朝的打扮。就是穿了箭衣、马褂的黄天霸,也并非完整的清朝打扮,他同时戴的大额子、白夫子盔就不是清装。少数清装进入戏曲衣箱之后,也不限于只扮清代人物。

如《穿戴提纲》记载昆腔《昭君》:“二达子”作“时扮黄马褂”。这里的“达子”是指汉代的匈奴,可知马褂已成为装扮少数民族的通用的服饰之一了。用得最多的是杨家将一类戏中的辽邦人物。如京剧《金沙滩》中的韩昌、萧天佑,上党梆子《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辽邦驸马),都着清装,戴纬帽,穿箭衣、马褂。

除了少数民族外,有时汉族也穿部分清装,如《长坂坡》中的刘备。这就如同戏曲吸收了宋代的直脚幞头并不只用于宋人,吸收了明代的乌纱帽和补子圆领并不只用于明人一样,它们都成了戏曲的程式化装扮的造型因素。

扩展资料:

文化内涵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 。“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种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缁布冠,治理朝政所冠  。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 。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剑服成为华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

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以最典型的深衣为例,其形制必须符合“规、矩、绳、权衡”。深衣的下摆所用布帛共12幅,以应一年有12月之意,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形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有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衣带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包含很多儒家思想。当人穿上汉服,自然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见,汉服里蕴涵着相当的文化内涵,受“儒、道、墨、法”等纵横诸家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充分在服饰里体现出来。

追求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境界,塑造了“汉服”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汉服”也体现出穿着者的宽大,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

同时,汉服与孝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如《礼记》规定,父母健在的时候,孩子的冠饰衣缘不应该用白色,如果父亲去世了,丧礼完毕之后,别的孩子穿衣就没有什么特殊忌讳了,但是嫡子仍不能穿带颜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缘衣边。另外丧有五服,即:斩衰(cuī)、齐衰(zī cuī)、大功、小功、缌麻。

古装摄影

古装摄影属于艺术摄影中的一部分,多是在影楼或摄影工作室拍摄的。

拍摄时,模特或消费者要换上具有古代(民国以前)元素的服装,装扮上相对而言复古的妆面和造型,通过角度、光线、表情、衣服、化妆、背景等等,充分发掘每一位被拍摄者的古典气质,从而达到复古的效果。

在以往的婚纱摄影拍摄中,古装摄影占的比重并不大,更多只是作为主婚纱外的补充,这也是广大婚纱摄影消费者对此不太重视的原因之一。不过,就当前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势来看,古装摄影已经越来越多为广大新人们所看好,进而成为众多主题婚照之选,这也使古装摄影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服

百度百科:古装

汉服的特点是什么呢?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

1、宽袍大袖

汉服在外形上类似于戏曲服饰,袖子的标准样式是“圆袂收祛”。“袂”指袖子,“祛”指袖口,就是说,衣服款式是腋部略窄,从袖子中部开始逐渐变宽,到袖口时逐渐收紧,袖子形态形成一个圆弧,代表了传统文化观念里“天圆地方”的天圆。

2、右衽交领

“右衽交领”就是指左右两个衣襟在胸前交叉后,左侧的衣襟在上,压住了右侧的衣襟,领口在外观上类似英文字母“y”,在视觉效果上给人感觉汉服整体上向右倾斜。

3、系带隐扣

通常情况下,一套汉服有六条带子,分别是腰间的大带与长带,剩下两对带子都以实用性为主,交叉使用,左腋下的带子与右衣襟上的带子是一对,右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上的带子是一对,这两对带子相互打结系住。

汉服的种类

1、曲裾

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

2、直裾

华夏衣冠体系中深衣制的一种,上下连裳。深衣按衣襟绕襟与否分为直裾、曲裾。直裾深衣不绕襟,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3、襦裙

襦裙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中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

古装,汉服,戏服,影楼装四者的区别和概念

古装是指仿古代的那种只要是有那种古代风格或者古代元素的都可以叫做古装,一般古装会比影楼装质量好一点。戏服大部分是在汉服的基础上应戏曲创造需要进行轻微的艺术变动或是汉服款式不变。严格意义上的汉服是指从古到清之前的所有服装款式,主要是指汉民族聚集地的服装,有着固定的款式规格。影楼装一般是指拍写真用的服装,质量相对较差,选料较差,款式也不正,和汉服的款式有极大出入,部分影楼装也叫古装。

汉服历史

1.商 (直裾袍)

形制:上衣下裳,袖口较窄,没有扣子,腰部束腰带,腰带以下身体正前方有一条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特征:交领右衽为主,窄袖,服装穿着便于日常劳作

2.周 (冕服)

统治者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形成了古代的衣冠制度,服饰的功能:遮羞、蔽体、保暖外,另加分贵贱、别等威

衣冠制度:通过服装的颜色及其款式,区分各个社会阶层

例如周朝的统治者用服装的颜色区分等级,五行对应的五色(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用于礼服

其他的例如绀色(红青色)、浅红色、缥色(淡青色)、紫色、骝黄等为间色,象征卑微,多用于便服

周朝最能体现等级制度的就是冕服,周朝立国之初,就参考夏商遗留的冕服制度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上至天子下至士阶层的贵族冕服体系,冕服最为当时统治者的最高礼服十分讲究,一套冕服主要由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蔽膝、素纱中单、玉组佩、赤xi构成,仅冕服种类就有六种,《周礼》中集中反映了先秦的冕服资料

周朝的其他服饰:玄端、深衣、袍、襦、裘以及一些军戎服饰

用玉佩做配饰

在西周的高档服装上,出现了织锦、刺绣

周朝的衣服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领子多为交领右衽,一般不适用纽扣,腰间系带,有的在腰间佩戴玉制的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衣冠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3.秦 (袀玄)

秦朝主要承袭前朝影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

秦始皇废除了先秦以来的冕服制度,取而代之的秦朝法服为袀玄,也就是一种纯黑色的袍子

秦以坚兵利甲夺得天下,秦朝的军戎服饰在秦朝服饰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从秦兵马俑可以看出,秦朝军队的服饰均为窄袖,交领右衽,衣服的长度在膝盖左右,非常便于行军打仗,服饰外层一般还罩有铠甲,这些铠甲不仅对将士们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还是研究战争史的重要而珍贵的资料

4.汉 (曲裾袍、上襦下裙)

进入西汉时期后,服饰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又具有楚风特色,服饰兼有二者的特征,比如西汉的袀玄就继承了秦朝制度,而其长冠又有楚风特色

另外汉朝有直裾袍,还有襜褕、诸于等,据考证,襜褕是衣裳连制比较短的直裾袍服,襜褕在汉代的史料中出镜率很高,不过襜褕不属于正装,汉朝人经常会说“衣襜褕入宫,不敬”、“若妇人表”,可见女性穿着襜褕的情况比男性普遍的多

西汉最具代表性的女装为曲裾袍,这是西汉承袭楚风的又一特色,西汉时期的人们,大多穿着开裆的袴,因此为防止走光,将衣裙一层一层缠绕起来,即成为曲裾

除了曲裾袍,西汉也比较流行前朝的直裾袍服

东汉永平二年后,逐渐恢复了先秦以来的冕服制度,冕服制度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复辟帝制的洪宪(袁世凯所创的中华帝国年号)

另外,从出土的汉代陶俑上看,汉代士兵的服饰与秦兵马俑相比都是穿着较短的衣袍,而下面的裤装看起来更为明显,从服饰的实用效果上看便于骑射型战争

汉代女子穿的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到了东海时期已经非常常见,东汉时期的裙襦样式一般是上襦较短,而裙子很长,甚至下垂到地,襦裙是中国传统女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至明朝前后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会有变化,但其基本形制始终保持这最初的样式

5.魏晋南北朝 (宽衫大袖)

女子的服装承袭着秦汉的遗俗,并吸收了异族的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变,一般上身着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腰部用丝帛扎系,尤其是贵族服装款式,多以上俭朴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交领或对领,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除缀有不同颜色的纹饰,其下穿长裙,衣身部分合体包裹,而袖口宽肥,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在整体视觉效果上达到俊秀飘逸的洒脱之美,加上丰盛的手势,反映了奢靡华丽之风

传统的深衣制在女装方面发生了变化,女子的深衣下部加襳髾(先烧),古人谓之蜚襳、垂髾,襳是指腰部以下垂为饰的纤纤长带,髾是指衣服下摆相连接的三角形饰物,襳髾通常以丝织物制成,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飘逸的丝绸,助长了人们动姿的灵动之美,如燕飞舞

魏晋时期的贵族男子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时尚,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衫的袖口宽敞,不受约束,成为一时风尚,汉族士大夫这种褒衣博带的服饰也影响了鲜卑族,例如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汉化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裤褶服,其基本款是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裤和短上衣合称襦裤,但自古以来,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或裳,贵族是不得穿短衣或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时期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因此用棉带在膝盖部位将库管缚住,又称缚裤,这种服装特别像黄梅戏《天仙配》里董永穿的那种服装

6.隋 (冕服)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的战争动荡年代,至隋唐再度走向大一统,也再度进入了盛世,隋朝虽然只经历了两代帝王,虽说时间很短,但其承前启后的影响非常大

隋朝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仪,恢复了秦汉的章服制度,自隋炀帝开始,又重新把日月星辰放回到了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了后世帝王冕服的规定款式

隋代女子装束以紧窄为美,其服饰风格一直影响了初唐

7.唐 (钿钗礼衣、圆领袍)

唐朝在将近300年的漫长历史里,并不都是以宽衣广裙为时尚审美标准的,尤其周武时期一度流行“尚危侧,笑宽缓”这样的审美标准,也就是崇尚梳着例如单刀半翻髻这种高耸而摇摇欲坠的发型,衣袖紧窄,宽大的衣服穿在身上一般会被视为不合身而嘲笑,这跟后来流行宽广肥大的衣裙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总体的美学风貌呈现从窄小纤细到宽松肥大的演变过程

唐代贵族女子在朝参、辞见、昏会时会穿钿钗礼衣为礼服盛装

唐代男子服装在冕服、祭服、朝服等大礼服上严格遵循古法,依旧是广袖博带的汉官威仪,唐朝男子日常的服装喜欢穿圆领袍,可谓是唐代的时装,在唐代的四个时期里,圆领袍的长度越发加长,袖子也越发加宽

据说早期是受了粟特服饰等胡服的影响,为了便于骑马射箭,日常生活中穿着也非常方便,安史之乱以后,圆领袍越发汉化,越发宽大

与圆领袍相搭配的幞头也由最早的包头巾帻而发展成了有帽身骨架和伸展角的完美造型

唐代的圆领袍与幞头最终成为了中原衣冠体系中的公服、常服等官方正装,也成为了汉服衣冠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宋明

8.五代 (素雅)

到了五代,经历了安史之乱,人们历经战乱,又恢复了比较苗条的身材,大礼服上虽然依旧承袭了晚唐宽大华丽的遗风,但日常服装则已偏向于素雅的美感,从传世的一些五代时期的名画上可以看出五代文人的日常服装,比如现在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可以说五代虽然是个战乱不断的动荡年代,却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9.宋 (头巾)

到了宋代,农业、制船、纺织和造纸业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宋代的美学崇尚雅正,于上尊周承唐,于下启元明之盛,宋代的服饰总体上可分为官方服饰与民间服饰两大类

宋代官方服饰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时服、戎服和丧服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除了在正式的朝祭场合要戴冠及展角幞头等,平时非常喜欢戴巾,这在五代时期就已经非常常见了

例如韩熙载先生佩戴的巾就称为韩军轻格

到了宋代,这种高装巾子更是受到了文人们的广泛喜爱,出现了例如东坡巾、程子巾、山谷巾、高士巾等样式,文人以褒衣博带为雅

作为平明百姓的一般庶人,则由花顶头巾、幅巾发展到逍遥巾

宋代男子的一般服饰有袍、衫、襕衫、袄、短褐、裤等

在北宋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宋代普通百姓与文人们的日常装束

宋代女子的装束也分为官方的和民间日常的,宋代命妇随男子的官府而厘分等级,皇后、妃子及内外命妇有袆衣、翟、鞠衣、朱衣、钗钿礼衣和常服,出了皇后受册这种大事时,穿袆衣这样的大礼服,宋代贵族女子平时并不会穿的非常隆重

例如内外命妇平时就会穿真红大袖衣为常服

另外宋朝期间,汉人和周边其他民族通过战争、贸易、朝参等方式与辽国契丹人、西夏党项人、金国女真人、蒙古人经常会打交道,文化、经济、服饰等方面有着相互的影响

10.元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了版图空前的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南宋政权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推翻,蒙古统治期间,没有像清朝那样强制实行剃发易服,汉人的服饰保留了宋代以来的中原汉人服饰的特征,相对显得比较宽松,一般的服装便于农耕或者读书等生活方式,而蒙古服饰有着鲜明的草原游牧民族的服饰特征,如《元世祖狩猎图》,服装显得相对比较紧窄,一般的服饰便于骑射,游猎等生活方式,元朝蒙古人的装束多为头戴帽笠、身穿质孙服或者开叉的短袖长袍,以便于骑射

而元朝汉人的装束显得宽缓从容、便于耕读的服装特征,尤其是在文人服饰及僧道服饰中,依然保留了汉族贵族那种宽衣博带的服饰风格

可以看出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在服饰上的差异

11.明 (衣冠禽兽、蟒服、飞鱼服)

明代的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当今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明朝建国以后,非常重视传统的服饰制度,明太祖欲集华夏历代服饰于大成,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尽可能的恢复华夏的服饰特征,然而,由于当时考古技术的局限,以及经过蒙古游牧民族将近一百年的统治,明代的服装除了承袭唐宋以来的汉家衣冠制度

例如冕服、朝祭之服、公服等,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蒙古服饰的影响

具体例如曳撒,明代贵族所穿的曳撒也就是把蒙古的质孙服衣身放松、加长改制而来的衣服

明代的织绣技术,例如缂丝、妆花、织金、孔雀羽线等精加工技术已经迈向高峰,面料的色彩鲜艳华丽,使得明代的章服显得更加豪奢

据考古推测,明代为小冰河时期,当时的天气较为寒冷,冬天穿的襦袄夹层会显得比较厚,上衣穿与裙内,会显得比较臃肿

于是明代的女子将上袄穿于裙外,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袄裙,袄裙分为长袄和短袄两种,有交领和圆领之分,圆领多为命妇冠服

此外明代的衣服领子都比较高,也比较宽,而且为了便于清洗,明代的领子上多有护领

明代还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裙子,马面裙,其前后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叠,裙门重叠形成的光面大概有五寸到七寸左右,俗称马面,马面裙作为汉族女子的装束一直沿袭到了清代

明代亦有褙子,而明代的时候多称其为披风,比起宋朝的褙子明朝的披风袖口更加宽大,并在衣缘上有了更多的装束,而且在领子上,有时也会用到金属扣

明代女子外面穿披风、下面穿马面裙这种装束,也就成为了戏曲艺术中闺门旦的代表性服饰

明代在重大礼仪场合,依旧采用汉晋唐宋以来的衣裳制大礼服

皇帝、亲王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着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

而文武官员在重大场合上,服饰上有朝服、祭服

明代的衣冠制度还深深影响到了邻国朝鲜,朝鲜的祭服明显是受到了大明祭服的影响,只是颜色和款式稍有不同,显得比较短而已

明代官员的公服、常服多为承袭唐宋以来的圆领袍,也成为盘领袍,官员戴乌纱帽、幞头,圆领袍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饰,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以穿着,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区别,平明百姓所穿的盘领袍,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等级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

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员常服做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前胸和后背加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就是我们说的衣冠禽兽,这是明代官服中非常有特色的装束

明代还有赐服,就是皇帝赏赐给建功立业的官员们的一种服饰,比如蟒服、飞鱼服等

另外直身、直裰、道袍是明代男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三种形制较为相似,故放在一起说明比较,三种形制皆为交领、右衽、两侧开裾

区别在于:直身有摆,且摆在外部,道袍也有摆,但摆在内部,直裰两侧开裾,但是没有摆

12.清

到了清代,满洲统治者入主中原,为了通知需要,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令,并规定了十从十不从等政策,例如儒从而释道不从,即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在家人必须穿旗人的服饰,并剃发留辫,出家人可以不变,仍然可以穿着明朝汉式服装,娼从而优伶不从,娼妓穿着清廷所要求的服装,演员扮演古人时则不受服饰限制,依然可穿着明代的衣冠,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留辫穿满服,女子依旧可以梳原来的发髻,穿汉人的服饰

清代早期的汉族女子服饰基本承明,但是到了后期,和旗人的服饰越发相似,但汉族女子依然保留了传统汉族女装上袄下裙的基本款式,也就是我们一般常说的秀禾装,以区别于旗人女子从肩至脚的长旗袍,并且汉族的女子裹脚,而满洲的女子不会裹脚

清代各项工艺制作,可以说尽百工之能事,其工艺趋于繁复细腻,服饰工艺上出现了例如十八镶,也就是一件衣服上镶十八道花边这种劳心费力的衣服

戏曲里面的戏服算汉服吗

不算的,但和汉服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满清剃发易服时妥协戏服可以保留汉服,所以那时的戏服属于汉服。但是随着时间,戏服也经过调整和修改,已经不是完全符合汉服的形制要求了,所以现在的戏服已经不能算是汉服了,但的确是脱胎于汉服的

汉服的基本样式和样式名称是什么?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一,衣裳制(上衣下裳分裁制)

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来裁,上身穿衣,下体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汉服体系中最古老的形制。汉语所谓“衣裳”就是来源于此。

二, 深衣制(上下连缝制)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也即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可做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非正式场合)时的休闲类服饰。

三,袍服制(上下通裁制)

即用一块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间无接缝,自然一体,明显区别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通裁制的种类很多,圆领袍、襕衫、直裰、直身、道袍、褙子、长衫、僧衣等。

四,襦裙制(上衣下裳的演变)

襦即短上衣。襦裙不是指一种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饰的统称。襦裙的本质还是上衣下裳制,古老的上衣下裳发展到春秋战国之后往往称为襦裙,汉朝以后又被特指为女子襦裙:短衣长裙,腰间以绳带系扎,衣在内,裙在外。

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对襟襦裙、齐胸襦裙等款式,这些款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所以普及面很广。

扩展资料:

“汉服”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汉民族服饰传统延续了超过3700年的时间。其间汉服随时代变迁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样式,但其最主要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

按照我们汉服复兴者做出的定义,汉服是指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

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 (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作为华夏民族的“皮肤”,汉服深刻地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代表了这个古国民族华丽,优雅,博大的气质。

和古中国一样,汉服的基本形制为东方世界提供了标准,今天中国及东亚很多民族的民族服装,如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都受到了汉服的影响;而韩国韩服和日本和服更是直接由汉服发展而来。汉服不仅是汉族的,中国的汉服,更是亚洲的,世界的汉服。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汉服

标签: 戏曲汉服

相关文章

汉服牙牌,汉服正牌店名

汉服牙牌,汉服正牌店名

汉服热议 作者 陈志平                           汉服铭         汉服者,华夏汉族之服装也。源溯殷商,五千年传脉;名端刘汉,四百载鸿达。唯汉语坚韧,恒于骨化。汉服运...

沈阳汉服旅拍大概多少钱(拍一套汉服写真大约多少钱?)

沈阳汉服旅拍大概多少钱(拍一套汉服写真大约多少钱?)

本文目录一览: 1、请问一下,沈阳哪儿有卖汉服的呀?? 2、结婚照是选择旅拍好还是本地拍摄好? 3、婚礼跟拍一般多少钱婚礼跟拍价格贵吗 4、沈阳有没有汉服同袍的聚集地 5、有没有妹纸愿...

苏州租汉服化妆多少钱(汉服化妆要多少钱)

苏州租汉服化妆多少钱(汉服化妆要多少钱)

本文目录一览: 1、在江苏哪里租的汉服便宜? 2、求问苏州哪里有汉服出租?? 3、浙江租汉服大概花多少钱? 4、请问同里古镇有古装拍照的地方吗?古装出租一件大概多少钱,最好有当地店铺的联系...

韩信白龙吟同款汉服多少钱(王者荣耀韩信的白龙吟多少钱)

韩信白龙吟同款汉服多少钱(王者荣耀韩信的白龙吟多少钱)

本文目录一览: 1、谁知道王者荣耀韩信的白龙吟什么时候出,以及大概的价格确切一点,我好像买啊。。。 2、王者荣耀韩信白龙吟多少点卷 3、韩信白龙吟和诸葛亮黄金收割者哪个性价比高? 4、韩信...

汉服披风斗篷多少钱(汉服披肩斗篷)

汉服披风斗篷多少钱(汉服披肩斗篷)

本文目录一览: 1、请问现在可以买到的汉服有什么种类,请说的简便一点,谢谢!(请不要复制其他百度知道的答案) 2、王俊凯穿非遗斗篷多少钱? 3、天官赐福动画有衍生服饰吗?要官方正版的 4、...

女子汉服三件套穿法视频(汉服两片式穿法视频)

女子汉服三件套穿法视频(汉服两片式穿法视频)

汉服女装正确穿法是什么? 1、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 交领 ”;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