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锦衣卫多少钱(锦衣卫服装价格)

hanfuguo3天前汉服视频1

本文目录一览:

于朦胧的天价汉服到底有多贵?

说起于朦胧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于朦胧1988年出生,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毕业于北京演艺专修学院,中国内地男演员、歌手。2013年,因参加湖南卫视选秀娱乐节目《快乐男声》的比赛,获全国总决赛第十名,此后正式进入演艺行业;曾经饰演过很多经典的古装剧,简直太美了。曾经出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剧中饰演的是白浅的四哥白真,虽然说白浅是四海八荒第一美人,但是白真貌似比白浅还要好看。此外还有在《新白娘子传奇》里面,他饰演的是主角许仙,一个白衣翩翩又善良的温润书生,简直就是为于朦胧量身打造的。不管是哪一部,真的是一位妥妥的古装美男子。

最近,在古风盛会“国风大赏”,于朦胧也是以汉服相扮,出席活动,在节目中能看到于朦胧穿着一身汉服,手里拿着一张纸伞也是十分的应景,这一身搭配简直太形象太清新了吧。据说这件汉服是天价汉服,具体多少钱也不是很清楚,只不过看到于朦胧那一身装扮,大家也肯定会相信,任谁也会相信。

他站在舞台上就是焦点,虽然说后面抱拳的两位也非常的没,有锦衣卫的感觉,但是站在于朦胧旁边也是非常抢镜的,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白色的长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气质,这样的温柔光环,加上这清秀的脸简直不要太好看了,真的是很难把目光从他的身上移开,很有那种高贵的气质,并且在于朦胧身上的这件汉服还是天价级别的,看上去档次也不一样。在这场汉服大秀上面,于朦胧无疑就是成为了最大赢家。

希望这个长相清秀的,不论是唱歌还是演技方面的男孩子,在未来的演艺路上越来越好,带给大家更多更好的作品。

明朝崇祯年间锦衣卫百户的俸禄是多少

锦衣卫百户是六品,以下是大明会典关于六品官员的俸禄

正六品、岁该俸一百二十石。内本色俸、六十六石。折色俸五十四石。本色俸内、除支米一十二石外。折银俸四十五石。折绢俸九石。共该银三十四两六钱五分。折色俸内、折布俸二十七石。该银八钱一分。折钞俸二十七石。该本色钞五百四十贯

崇祯时期也是不同年份不同,起先一两一石米,到后来三五两一石米,折衷三两一石米,也就是一年俸禄六十两 ,明末一两银子大概是现在人民币五百左右。也就是一年三万块,不过明朝后期经常政府发不出钱,或者拿货抵给官员,实际上可能三万都没有,总之是比较惨的。

延伸: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其实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银子,他们使用的都是“钱”,即铜板,我们常说的“没有钱”,就是指没有铜钱。

白银和黄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间流通的货币,所以民间大多用钱或钞。钞:就是布做的货币。大量使用铜钱不方便,于是“而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所以说,进行大宗货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钞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银和黄金。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明朝末年白银与现在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首先要了解,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这是常常变动的,不同朝代兑换比例不一样,同一朝代不同时期也不一样,不像现在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另外,明朝一斤相当与现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两,一两折合现在的37.3克。

根据以下描述: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

“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黄金白银比为1:4或1:5,而1644年前后境外白银大量流入,1两黄金约可兑换8两白银。

得到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一般通行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以国际金价来推算白银和铜钱今天的价值。另一种方法则是同时使用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来进行推算的。

1) 国际黄金基准牌价,金价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为一盎司。一盎司为31.1克。明朝1两为今天的37.3克。这样一算明代一两黄金相当于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汇基准价来算,100美元兑换人民币 791.5元来算,相当于5695.75元。根据1两金为8两银,1000钱换算,明末一两白银相当于711.97元,取712元;一文钱等于0.7元。

2) 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1000铜钱,相当于104.4元人民币,取105元。

3) 米价基准。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米价如下: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 白米(石)0.7-1两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 米(石)2-3两

崇祯后期,灾荒加上战争,粮价上涨很厉害,同样1两白银买粮食可能买不了多少,可是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却有可能很值钱,因此这阶段的数据不能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参考。这里采用万历时期的最高价格作为一般物价水平,取每石1两白银来计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现在大米价格3元/公斤计算,一石米折合人民币283元,即1两白银折合283元人民币。

这样,我们最后得到三个数据,1两白银分别可兑换人民币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黄金的价值历史中一向比较稳定;虽然今天的粮食产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14亿人口在消费,而明朝中后期保守估计人口也有七八千万,因此粮食价格可以做为一个重要基准;考虑到白银的比价在各历史时期变化比较大,可参考性比较弱。

因此,我们取黄金基准的712和粮食基准的283取平均值,即497.5元。为了凑整数,便于换算,也便于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这里取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500元。因此按照前一个比价的结论我们得到明朝中后期的货币兑换数据: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结论:

1两黄金=人民币4000元=8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000钱

1钱=人民币0.5元

由于实际上,1两白银至少能兑换1500钱,则1文钱=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认为是三毛钱。

另外说个小知识,1两=10钱=100分,所以,一钱银子=50元人民币,一分银子=5元人民币,也就是10-15个铜钱左右。

这样,我们对明朝中后期到清前期的物价就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明朝一个从九品官员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这是政府最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正一品官员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币43500元/月,年薪52.2万元人民币,这可是当时政府总理的薪水,想来也不过分。

在明代,据说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如果粮食自给自足,钱只用来买点柴米油盐的话,一年750多块钱过日子是挺苦,不过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问问老一辈,他们过过这样的日子,甚至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现在还在过这样的日子。

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到士兵两万八千人,上书皇帝要求:“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虽然这是为了笼络毛文龙的旧部而增加了的军饷,但是也能看出个大概。就是说,养活一万人的部队,每年需要军饷15万两,粮食4.86万石即900万斤。用现在的话换算过来就是,2.8万人的一个军,一年的维持费用为7500万元人民币,可以吧?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10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18两。这都是战略要地的募兵价格,如果不是要参加重要战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价格要更低:明修《武进县志》称当地 “受募者日银一分”,年饷还不足4两的。到崇祯年间,战乱频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食无所依,募兵变得容易,加上朝廷财政紧张,军饷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个结论:维持一支万人部队的正常消耗应该是每年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崇祯三年,御史郝晋言:“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馀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我们来计算一下崇祯三年税赋:辽饷,九百万;练饷,七百三十馀万,加上正常税收二百万,总共是一千八百三十万两。假设国家什么都不干,只养军队的话,能养活180万人的队伍。

综上所述,我们一共得到了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第二个结论: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两白银=10钱白银=100分白银,

第三个结论:一支万人部队每年的正常消耗应该是: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十五万锦衣卫在清朝入关后,怎么消失不见了?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项濒临失传或者自己断代的传统文化也开始渐渐被重视起来,比如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装,汉服现如今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在汉服爱好者中有这样一句话,无论从哪种形制“入坑”,最后都会钟情于明制。作为明制汉服中知名度最高的,飞鱼服的精美征服了一大批年轻人。事实上,飞鱼服是明朝时期的特务组织锦衣卫的标配。由于锦衣卫最初直属于皇帝指挥,所以其精美程度自然是较高的。

明朝

作为明朝特有的情报机构,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最初职责是负责皇帝出行的仪仗和侍卫。正因为是皇帝的门面担当,所以锦衣卫的形象越光鲜亮丽就越能凸显皇权的至高无上。但是随着朱元璋的政治需要,这支负责皇帝安保和礼仪的队伍被改为了可以逮捕任何人的特务机构,洪武十五年(1382年)锦衣卫正式诞生。由于直接听命于皇帝,所以锦衣卫拥有许多特权。虽然曾短暂被朱元璋撤销,但依旧延续到了南明时期。

明朝

根据后世学者的统计,明朝灭亡时,锦衣卫的数量在15万人左右。但令后世疑惑的是,为何清军一入关,这支规模庞大的队伍便消失了?曾有专家指出:锦衣卫并没有殉国,只不过改了个名字。作为抗击后金的军政一把手,袁崇焕被崇祯帝委以重任,即便是江山朝不保夕也依旧满足一切条件。但是袁崇焕权势滔天,并且擅杀毛文龙也让许多人诟病,收复辽东数年无功也让崇祯帝对他失去了耐心和信任。锦衣卫察觉到之后,便开始收集袁崇焕谋反的“证据”,准备扳倒这位大人物来换取功勋。

明朝

锦衣卫凭借着皇权赋予的各项特权,在京城中抓了一名木匠,屈打成招让其承认自己是袁崇焕的探子并诬陷他谋反。这个案子被锦衣卫做成了铁案,最终木匠被处死、袁崇焕被凌迟。但后人都知道,袁崇焕虽然有值得批评的地方,但谋反却是无稽之谈。这也从侧面透露了一个讯息:锦衣卫已经开始欺瞒皇帝了。而这一切,也与锦衣卫内部的指挥官有着直接关系。俗话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锦衣卫内部可能并不缺忠义之士,但他们的指挥官却一个比一个无用。

明朝

骆养性是崇祯年间的最后一任锦衣卫指挥使,别的本事没有,投降的功夫倒是炉火纯青。李自成兵锋直指北京时,崇祯帝将京城的防御工作交给了他,可以说是将身家性命都托付在了他身上。可是李自成兵临城下时,骆养性果断投降了,丝毫没有气节可言。当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后,骆养性又果断宣誓效忠清朝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三姓家奴”。虽然锦衣卫的指挥使是个软骨头,但清廷也意识到了这15万人的重要性,统治汉人少了他们会相当吃力。

明朝

但是作为明朝政治的特色,“锦衣卫”这个名字带有浓厚的明朝气息,所以清廷必须做一些变动。所以顺治二年(1645年),锦衣卫被更名为“銮仪卫”,成为了清朝皇帝的仪仗队!后来銮仪卫开始在宫中行走,为了防止秽乱宫闱,开始被要求净身。所以说,在明朝叱咤风云的锦衣卫在明朝灭亡后并没有消失,而是投靠了清朝,并以“銮仪卫”的新番号延续。

明朝锦衣卫总旗的年薪,折合人民币多少,竟然让人难以置信?

一个月的银子换算成人民币大概三万多块钱,一年大概三十多万,是一笔比较惊人的数字了,但我们也要知道锦衣卫总旗这个职位相当于朝中的二品大员,所以也不算多。当时的明朝君王为了能够将朝政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建立了一个不在朝廷官员范围内的部门,就是锦衣卫,这个部门其实就是君王手中的一把刀,替君王监视着朝中官员的一举一动。

而锦衣卫总旗这个职位更是重中之重,他不仅要替君王管好下面的锦衣卫,还要时刻揣摩好君王的心思,工作的也是相当辛苦。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开国君王朱元璋是贫苦百姓出身,因为从小见多了贪官污吏横向,所以非常痛恨,在登基之后便颁布圣旨,所有朝廷官员的俸禄都不发现银,而是以粮食代替。

而锦衣卫总旗可以领到8石的粮食,1石就是现在的一百斤,而这些粮食换成银子大概可以换成50两左右。虽然看起来很多,可是当时不发银子,而购买其它生活物品的时候又需要银子支付。要将粮食卖掉才行,而在这期间,粮食也会发生损耗,况且这粮食装在袋子中,有好有坏,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在出售的时候往往卖不了高价。

况且古代虽然不如现在这样的繁华,但是在城里居住花费还是非常高的,不仅平日里要买米买菜,家里还要有仆人伺候,又多了一笔开销。而且作为朝中官员,逢年过节总是要准备贺礼上下打点一下,更别提平日里的人情走动,样样都是钱,所以即便每个月能挣这么多,还是有捉襟见肘的时候。

相关文章

汉服锦衣卫多少钱(明朝锦衣卫汉服)

汉服锦衣卫多少钱(明朝锦衣卫汉服)

本文目录一览: 1、明朝锦衣卫总旗的年薪,折合人民币多少,竟然让人难以置信? 2、明朝崇祯年间锦衣卫百户的俸禄是多少 3、于朦胧的天价汉服到底有多贵? 4、那网站有卖仿明锦衣卫绣春刀刀鞘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