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仪式,汉服开幕式

hanfuguo2分钟前汉服视频1

男生穿汉服戴进士帽参加毕业仪式,传统服饰出现在毕业仪式上说明了什么?

男生穿汉服、戴进士帽参加毕业仪式,当这种传统服饰出现在毕业仪式上的时候,现场很多同学都比较激动,大家都觉得特别新奇,这也说明现在的年轻人们都比较看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高校都在6月份的时候需要举行毕业典礼,同学们也会上台和老师以及领导们合影并且领取毕业证。大多数学生都是穿着自己的学士服,不过也有一群汉服爱好者,他们的衣服也很高端大气上档次。

说明了年轻人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这位男生穿着汉服,戴进士帽,在古代的时候,状元一般穿着红色的服装,头上也戴着相同的帽子,虽然这位男生穿的汉服是藏蓝色的,但是依旧意气风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秀才登台领证。下面的观众们也是掌声连连,台上的领导脸上也露出灿烂的笑容,从这个毕业生的受欢迎程度来看,以后的毕业典礼上一定会出现更多穿着汉服的“秀才们”。

说明现代学校的包容性很大。领导以及老师们看到学生穿这样的服装,他们并没有上前去阻止,而是任由学生自己发挥,老师们的这种态度也极大的鼓舞学生们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穿着自由。现在有些学校的人觉得学士服是从国外传来的,难以代表中国的文化,学校确实应该计划一下将汉服做成毕业服装,代替学士服。

这位同学不仅身着长袍,同时他还行拱手礼。他在入学报到的时候,身上穿着的也是汉服,因此他想有始有终,在毕业的时候也能够穿着汉服让自己不留遗憾。这种事情在很多高校都发生过,有很多学生也会穿着五颜六色的汉服参加毕业典礼,而且在国外的高校内,也有中国的留学生身着华服,他们向外国人展示中国服装的优雅,也能够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汉服的三种形制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

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

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

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汉服礼仪

穿汉服应该如何坐立行走?

成语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原文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翻译:太过质朴而缺乏文化素养就会显得像山野村夫,而文饰太过了,掩盖了纯真的本心就会显得虚假,人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质与文相得益彰,完美结合,既有朴实、真诚、庄敬的本色,又有谦和、典雅、得体的谈吐与举止,这就是孔子赞美的君子风范

古华夏日常礼仪要则(君子十容)(出自《礼记.玉藻》):

1.足容重:不是说步子迈的很重,而是指举步若迟,在行走的过程中要稳健庄重,尤其是在穿汉服时,通常后脚跟先着地,控制好身体的重心

2.手容恭:手摆的位置高而正,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我们穿汉服的时候,一般站立时,手位都是放在胸腹之间,而行礼时,手位一般放在胸部及眉间这个位置,如此显得庄重

3.目容端:眼神要端而正,目不斜视,目光平稳从容的目视着前方,而不是闪烁不定

4.口容止:嘴的形态平稳不妄动,通常笑不露齿,显得恬静而典雅

5.声容静:指不yuekuai,这是基本的文明标准,在公共场合小声说话就是一例,说话时控制音量,低声轻语,不要打扰到周围的人,但也不能太小,对方能听清、听见就可以了

6.头容直:头的姿态要正而直,不能随意倾顾,尤其在正规的礼仪场合,男子一般戴冠帽,女子会梳着漂亮的发髻,插戴精美的首饰,有的女子发型与头饰显得格外隆重,此时头部的姿态要正而直,这样显得大气而稳重

7.气容肃:人的气息控制的要平稳,不要大喘气的样子,使得整个人气象庄严,穿汉服时会显得非常有气场

8.立容德:如有予也,指站立的身体微俯向前,手放在胸部下面,如授物与人的样子,显得谦谨有德

9.色容庄:勃如战色不容侵犯的样子

10.坐如尸:尸是尸居神位、敬慎的意思,指在古代重大祭祀仪式上会选择一个人象征性的坐在神位上,这种人就叫尸,坐在神位上的尸通常庄重而敬慎

色容厉肃,视容清明,立容辨卑微,勿谄,头颈必中,山立行时,盛气颠实,扬休玉色(出自《礼记.玉藻》)

翻译:穿汉服的时候,表情要严肃,眼神清澈而明亮,人站在那里要有谦谨之态,但不可过,过了就近于谄媚,头与脖子要保持正直,站立的样子有如一座山峰般屹立,庄严稳健,该懂的时候再动,人的内气充实,内美于外,面色如玉

站姿

继《三礼》之后,西汉的著名学者贾谊写了一本《新书》,其中有一篇为《容经》,里面提到了四种站姿,分别为:

1.经立:眼睛向前看,不随意斜视,肩部放平整,腰部挺直,两只手臂在腹前自然环抱,如同抱了一个鼓,两只脚的距离大约两寸,汉代的两寸比现在的要短一些,近乎双脚分开与肩等宽,整齐汉服的衣冠帽带,微微提臀,不要摇来晃去,秦始皇兵马俑中,将军俑大都是这样的站姿

2.恭立:古代有一种很重要的乐器,通常与编钟一起出现,叫做石磬,排在一起也叫编磬,石磬的角度为135度,微微弯曲,角度比较下,但是恭立没有达到135度,头部低垂,如果对方站立一个人的话,大约要注视对方的膝盖

3.肃立:肃立一词的古意是指弯腰程度像磬一样达到135度,一般是古时大臣觐见国君诸侯的站立姿势

4.卑立:指弯腰的程度比肃立要大一点,大概在90度到135度之间,但没有达到90度,当穿朝祭礼服时,腰间会佩戴长长的组佩,要让腰间的玉佩能够垂及地面,这是卑立最大的弯腰程度

坐姿

1.先秦至汉因为是低起居的生活,当时的坐一般都是席地而坐,就像现在在日本看到的榻榻米上的坐法,也成为正坐或者雅座

正坐的基本要求:脊柱保持正直,臀部坐在脚跟上,身体的中心要落在脚踝、脚面与小腿上

古代的正坐和今天的打坐一样,都是一种很好的修身方式,穿衣裳直衣服、直裾袍、曲裾袍都适合这样做,正坐的姿势得体,即使坐着也会气场十足,正坐的时候,男子双手平行的放于膝盖上,而女子的手交叠着放在身前,这种正坐是一种美而端庄的坐姿

2.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了现在的垂足坐方式,我们一般喜欢穿唐、宋、明时代风格的汉服,穿着例如齐腰襦裙、褙子、袄裙、直身、曳撒等款式的汉服,都适合垂足坐,礼仪性的垂足坐坐姿也讲究记住保持正直,一般情况下,臀部不要坐满整个椅子,而是坐在二分之一处的位置,并且有“虚坐尽后,食坐近前”的说法,也就是说,与客人对坐,如果是不吃饭,就应该尽量靠后坐,不要靠近前面的桌子,如果是吃饭,就应该尽量靠近桌子坐,坐姿要平稳,容颜要正,另外,与人对坐,不要伸直双腿叉开,也不要架起二郎腿或者抖腿,这些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行走

成语亦步亦趋,徐行曰步,疾行曰趋,步类似今天走路散步的样子,趋类似今天的小步快走,古人最为常用的礼仪性步法就是趋,穿长裙时如流水般美妙。在古代,一般师长或朋友有唤,定是需要相助或咨询问题,就会使用趋整个动作,快步走过去,显示对对方的尊敬、很上心,例如孔子的儿子看到自己的父亲,立于中庭时,就快步趋过,以表示对父亲的尊重,也是怕打扰父亲的雅兴。另外,古人一般在堂上徐趋,下堂后疾趋

行礼

我国古代的礼仪与西方古代的立于最大的差别在于非身体性接触,在古代西方多用拥抱礼、握手礼、吻手礼、吻额礼,以表示彼此的亲密之情,而中国古代一般情况下用的是揖拜的礼仪方式,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情,在《礼记.乐记》中,华夏先民有这样的观点: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翻译:在中国的古代,贤德的人作乐,其作用是调动人本性的美好,使不同的人都可以达到调和同一的本性,而制定礼仪规则,是为了区分长幼尊卑等差异,人们能彼此调和同一,便会更加亲密,而有礼序的差异性,又能使不同的人们受到应有的尊敬与爱护

标签: 汉服仪式

相关文章

汉服仪式(汉服交流会)

汉服仪式(汉服交流会)

汉服礼仪 穿汉服应该如何坐立行走? 成语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原文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翻译:太过质朴而缺乏文化素养就会显得像山野村夫,而文饰太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