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汉服,明孝陵汉服

hanfuguo20分钟前汉服视频1

汉族人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族特征是什么?

文化信仰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历史

从约公元前7000年起,当今汉族主体的一部分巴楚人在长江流域发展。前5000年左右,汉族的另一来源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约公元前2000年,启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从周朝开始,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形成了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和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的楚族。在这期间,华夏族和楚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并以此区别于夷、蛮、戎、狄等诸多民族,但此时华夷的划分尚不十分严格。

春秋时期,华夏族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华夏族和楚族、秦族之间也逐渐融合。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华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陆续进入中原地区的夷、蛮、戎、狄也逐渐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族体。此时,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区等地。

由于统治阶层的民族政策,间接导致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从民国开始,汉族又逐渐迁徙至中国东北。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语言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中文的表达方式分别有繁体中文(又称正体中文)和简体中文来书写。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

建筑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饮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服饰

汉民族有自己华美绚丽的民族服饰,即汉服(具体参见汉服词条)。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彻底从华夏土地上永远的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

文化习俗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节日

节日名称 日期 说明

过大年/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 祭祖、扫墓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节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星期,即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

汉族人口众多,习俗各异。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风易俗,采用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但在有些汉族地区的农村,传统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着。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和各项科技在清朝之前也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的水平。

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在黄河两岸中原地区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而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黄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称雄于中原。追本溯源,汉族世称“炎黄世胄”、“黄帝子孙”,其源盖出于此。其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直接的族源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更是明言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其云:“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不仅如此,后来崛起的周民族与留居渭水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黄部落也有着族源关系。如周民族的女祖,《诗·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亦即《史记·周本纪》所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个姜姓部落,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外祖世系就姓的炎帝部落。关于周民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弃,《史记·周本纪》说:“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黄帝就是一个姬姓部落,这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祖父世系就是姬姓的黄帝部落。

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有族源关系,如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中所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渭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朱德:《祭黄帝文》,《新中华报》1937年4月5日。)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东夷集团是汉族的另一个主源。在汉族起源的时代,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黄河流域的是东夷。东夷集团主要分为蚩尤、帝俊、徐夷、莱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们的地理分布情况是:蚩尤部居今山东西南一带,帝俊部居今山东和河南交界的地区,莱夷居今山东东部地区,徐夷居今苏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带,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苏南、皖南地区。其间还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从这个分布中可以看出东夷集团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在汉族与东夷集团的族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和帝俊部经过激烈的分化、互动和融合,在夏民族之后,也一举冲破了原始社会的网络,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形成为商民族。《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就是说商原来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表明其与以鸟为图腾的蚩尤部的少昊部落有着血缘关系。《国语·鲁语》说:“商人礻帝舜”。又表明商与舜,即帝俊部有着血缘关系。《史记·殷本纪》所载:“殷契,母日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后之,因孕,生契。”把商部落与蚩尤部和帝俊部的关系糅到了一起。具体分析起来,就是说蚩尤部与商部落有母系血缘关系,帝俊部则与商部落有着父系血缘关系。商王朝是中国奴隶制发展时期,商民族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深远的渊源关系,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不仅如此,在以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周代曾不断反周的徐夷、淮夷以及地处僻远的莱夷,先后都无一例外地被卷进了春秋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之中,整个的东夷集团几乎都成了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这种深厚的渊源关系,从另一个方面又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汉民族的形成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1.夏、商、周、楚、越诸族的相继崛起

汉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纪左右,夏民族在黄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黄土地带首先崛起。相传夏部落在进入黄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时代。血缘关系仍然是维系人们的主要纽带。据《史记·夏本纪》说: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们以夏后氏为核心组成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大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到了大禹时期,青铜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对于夏民族崛起的意义是促使"以铜为兵"的灌溉农业经济类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都已成熟。在这种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禹划九州,标志着夏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也标志着夏民族的形成。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当夏民族在黄河中游崛起之时,地处山东半岛,奉鸟为图腾的商部落还过着原始社会“居无定处”、《史记·殷本纪》。“不常厥邑”《尚书·商书·盘庚上》。的流动生活。但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部落也毫无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会解体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诗经·商颂·长发》。的记载就是一个信息。于是,本来臣属于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汤证诸侯”,《史记·殷本纪》。“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后在鸣条会战中大胜灭夏,汤建立了一个新的奴隶制国家--商王朝。与此同时,商部落也完成了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而发展成商民族,崛起于黄河下游。

与商灭夏一样,居住在陕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间,原来是商王朝部属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属于商王朝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重演了商灭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发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黄河流域相继崛起之后,楚、越两族在长江流域也相继崛起。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由于国家还没有出现,所以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长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们称“蛮”。而江汉地区的蛮,则被称为“楚荆”,商时即有“维女荆楚”、“居国南方”(《诗经·殷武》)。之说。按照“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的一般规律,正处在阶级产生、国家出现、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荆”,由于把战争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而崇尚武功,他们在不断向外发动战争中,迅速强大起来。而周成王封熊绎于楚,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不仅奠定了楚开国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个标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从于越突起开始的。分布在江浙到两广或云贵高原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终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而长期处“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所言。的状态。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域位置的优越,商、周之时,与中原诸民族邻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于越突起,开始了形成为民族的历程。吴、越国家的建立,反映了于越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崩溃,也标志着于越各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

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壮一幕,是他们谱写了汉民族形成的第一阶段。

2.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

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着,变化着。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诸族作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统治下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大变动、大发展。这时,夏、商、周、楚、越诸族发展、变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间进行的。例如晋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来军队组成的规定,说明“国”与“州”对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晋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鸿沟已逐渐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还扩张到部分蛮、夷、戎、狄之间。例如《国语·周语》说:周襄“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晋献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时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个混血儿,不仅如此,重耳逃难到狄时,“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别种,重耳又与狄人通婚。还有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是鲁喜公之妾;赤狄别种路子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晋国人与戎族的秦国人联姻,更表明春秋时包括部分蛮、夷、狄、戎在内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这些会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时期民族大融合,于是一个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蛮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华夏民族诞生了。华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所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定公十年。《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说:“楚失华夏”,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此后,“华夏”遂成为春秋时以夏、商、周三族及夷为主源,部分蛮、戎、狄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称。

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广的范围、更快的速度继续进行着。在南方的楚国,春秋以后,楚国纵横于汉水、长江流域一带,经八百余年的扩张经营,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民族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深,最典型的莫过于屈原的《天问》一例,《天问》是就庙宇中描绘着古史的壁画而发的。当时楚国的画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区的历史,足见民族融合的深广了。在东北方的燕国,到战国时已成为雄据东北方的强国,燕将秦开曾作人质于东胡族,回国后率军打败东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等东郡,大大扩展了燕国的领土。

燕对辽河流域的开拓,不仅奠定了古代中国在东北的疆域,也使辽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华夏民族的又一个支系。在北方的赵国,战国后期是仅次于秦的强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史实,不仅是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实例,而且是华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明证。

在西北的秦国,是战国时代的后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诸华”族。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在春秋战国之交,秦与西方诸戎族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变法后,秦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仅打败了韩、越、魏三国,而且先后兼并了周围的少数民族,增设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阳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后的戎族国家,成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跃而成为华夏民族的骨干和核心。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继夏、商、周、楚、越诸族相继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雄壮的一幕之后,在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又演出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这一幕历史活剧中,一个崭新的民族--华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分别形成了东以齐、西以秦、南以楚、北以赵、燕为代表的四个大支系,为统一的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汉族形成的第二阶段。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

在春秋战国民族融合的熔炉中铸成的华夏民族是一个分散的,不统一的民族,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所有这一切,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于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时间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秦王朝。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秦始皇的这些“大一统”的措施使得华夏民族更加确定地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所以虽然秦王朝国运短暂,但汉承秦制,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汉武帝创设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实行“编户齐民”;经济上,汉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议,颁行均输法、平准法,以京师为中心,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商业网,商品流通大大发展;文化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发展成了经学,取得了占统治地位的优势,使儒学成了正在形成的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血肉部分。所有这些,表明西汉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

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华夏民族统一于秦王朝,其族称曾经改称为“秦人”,西域各国就有称华夏民族为“秦人”的习惯。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国运,使“秦人”的称呼很快被人们遗忘了。而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另外,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中国民族简》,三联书店1950年版,第19页。)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从华夏民族向汉族发展、转化的历史活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继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之后,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气贯长虹的一幕。从此以后,汉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就是汉族形成的第三阶段。

汉民族的发展

汉族一出现于世界,便以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稳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伟的民族发展历史进程。

人口的发展,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即俗话所说:国泰民安,人丁兴旺。封建社会时期汉族人口的发展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和宋辽夏金元至明清。两汉之时,汉族形成的初期约有五千万人口,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发展,到宋代时人口突破一亿大关,滕泽元:《宋代人口突破一亿大关》,(《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经宋辽夏金元至明清的发展,到清代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

封建社会时期的汉族人口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巨大的发展,其中显然有恩格斯所说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页)。的机制作用,但了解和认识汉族人口的大发展,必须了解和认识汉族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即民族同化问题。所谓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有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情况,也有少数民族同化汉族的情况,但两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汉族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汉以后,中原大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到处是封建割据,到处是纷争战乱。在大分裂、大混战、大动荡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处流徙,北方匈奴、鲜卑、乌丸、氐、羌纷纷入主中原,江汉地区的部分蛮族也涌进中原,在中原地区形成汉族与匈奴、鲜卑、乌丸、氐、羌及蛮族交错杂居的局面;而北方汉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长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汉族与蛮、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或部族交错杂居的局面。但是,曾几何时,这些少数民族的全部或部分为什么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还有,唐以后,在新的大分裂、大动乱中,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显赫一世的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曾几何时,其全部或部分为什么也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这就是因为他们被汉族同化,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卷之下,杂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沟通得愈深,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快,汉族这个由许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发展,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族

汉族的族称族源:

汉族的族称,得名于汉朝。汉朝以“汉”为国号,是因为其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由此可见,“汉”的初义是国名,其范围约在当今四川省及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以后衍为朝代名称和民族名称。

究其原,“汉”的本义是水名,指漾水。载籍所见,秦汉时名漾水者有二:一是“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说文·水部》漾条),此漾水又名西汉水,流入嘉陵江,汇入长江;二是“蕃冢导漾东流为汉”(《尚书·禹贡》,蕃冢山在今陕西宁强县),此漾水又名东汉水,时又称沔水,即今汉水,亦汇入长江。�

汉族以“汉”为族称,并不意味着汉族的文化中心在古汉国或汉水流域。诚然,巴蜀文化和楚文化都是构成汉文化的两支极重要的古文化,但汉族的文化中心很长时间里都是在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的平原。以此为主源流,汇合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地方文化,在秦汉时代,形成统一的汉文化。

各位我们为什么叫汉族?

那你为什么要叫***?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在黄河两岸中原地区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而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黄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称雄于中原。追本溯源,汉族世称“炎黄世胄”、“黄帝子孙”,其源盖出于此。其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直接的族源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更是明言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其云:“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不仅如此,后来崛起的周民族与留居渭水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黄部落也有着族源关系。如周民族的女祖,《诗·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亦即《史记·周本纪》所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个姜姓部落,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外祖世系就姓的炎帝部落。关于周民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弃,《史记·周本纪》说:“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黄帝就是一个姬姓部落,这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祖父世系就是姬姓的黄帝部落。

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有族源关系,如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中所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渭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朱德:《祭黄帝文》,《新中华报》1937年4月5日。)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东夷集团是汉族的另一个主源。在汉族起源的时代,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黄河流域的是东夷。东夷集团主要分为蚩尤、帝俊、徐夷、莱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们的地理分布情况是:蚩尤部居今山东西南一带,帝俊部居今山东和河南交界的地区,莱夷居今山东东部地区,徐夷居今苏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带,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苏南、皖南地区。其间还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从这个分布中可以看出东夷集团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在汉族与东夷集团的族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和帝俊部经过激烈的分化、互动和融合,在夏民族之后,也一举冲破了原始社会的网络,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形成为商民族。《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就是说商原来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表明其与以鸟为图腾的蚩尤部的少昊部落有着血缘关系。《国语·鲁语》说:“商人礻帝舜”。又表明商与舜,即帝俊部有着血缘关系。《史记·殷本纪》所载:“殷契,母日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后之,因孕,生契。”把商部落与蚩尤部和帝俊部的关系糅到了一起。具体分析起来,就是说蚩尤部与商部落有母系血缘关系,帝俊部则与商部落有着父系血缘关系。商王朝是中国奴隶制发展时期,商民族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深远的渊源关系,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不仅如此,在以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周代曾不断反周的徐夷、淮夷以及地处僻远的莱夷,先后都无一例外地被卷进了春秋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之中,整个的东夷集团几乎都成了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这种深厚的渊源关系,从另一个方面又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苗蛮集团是汉族的一个支源。苗蛮是远古时代中国南方诸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泛称。它最早的活动范围在西北达丹江流域,川东及鄂、湘、赣、皖的沿长江流域,东抵淮河流域,集结在彭蠡(今鄱阳湖)和洞庭之间。

苗蛮集团与炎黄、东夷不同,它在向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一方面苗蛮集团的一部分成为后来的苗、瑶、畲等民族的祖先,至今苗、瑶、畲等民族中还盛传着关于盘瓠的传说。另一方面,苗蛮集团的某些氏族、部落,后来发展形成为楚民族,成为华夏民族的族源之一,从而成为汉族的支源之一。

百越集团是汉族的第二个支源。远古之时,中国南方的另一支土著--百越也早活跃于长江下游的东南沿海以及岭南一带。

百越集团的种类很多,史称“越有百种”。与苗蛮集团发展的情况一样,百越集团在形成为民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其中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期的发展中经过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步形成为中国南方壮侗语族中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另一部分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融合于华夏民族,或同化于汉族,如于春秋战国时融合于华夏民族之中,而南越、东越、闽越则于西汉之时逐渐同化于汉族。

而百越集团中以其他一些部落或部落联盟,虽在三国魏晋以后发展演变为俚人、僚人,但经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俚人、僚人中的一部分也被同化于汉族之中,这个问题已涉及到汉族的发展问题,但仅此也可看出百越集团是汉族的又一支源。

戎、狄集团是汉族的第三个支源。戎、狄是中国古代典籍对中原之西、之北各氏族、部落的泛称。其实,戎、狄之称冠以方位,始见于西周,在此之前戎、狄是互通的。当时,中原西部和北部的氏族、部落主要分为三大集团,即狁、鬼方、羌方。

戎、狄与汉族的族源关系主要表现在远古的黄帝之时,白狄之先世狁就与黄帝有不可分之关系。相传黄帝在同炎帝作战之时,曾教练熊、罴、貔、貅、豸区、虎六个氏族或部落参加战斗,取得胜利。这六个以北方野兽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很可能就有属于狁的氏族或部落。因此,黄帝之时,可能就有部分狁的氏族或部落参加了黄帝部落联盟。相传为黄帝衣冠冢所在地的陕西黄陵县,正是狁出没的地方,此其一。其二,在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羌方中重要的一支--姜部落。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传说周人先妣名姜嫄,是姜部落之女。《诗经·大雅·生民》中干脆把姜嫄当做了周人的始祖,古公亶父时姜与周建立了牢固的婚姻联盟,其后周王均娶姜女为后,直到周王朝末年。其三,在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融合之时,大部分戎、狄通过被晋、秦征服而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如秦与诸戎的关系十分密切,秦的先世本为戎人,因保平王东迁有功而复封。当时平王即对秦襄公宣布:“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记·秦本纪》)。于是,从秦武公伐邽、冀戎开始,直到秦穆公“遂霸西戎”《后汉书·西羌传》。时止,秦之西的诸戎均融合于华夏民族在西方的主要支系--秦之中了,“自是中国无戎寇”。《后汉书·西羌传》。其四,汉族形成后,白狄之后裔匈奴,历经五六百年的历史,除北匈奴远遁以外,南匈奴全部被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的洪流所吞没,而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但是戎狄仍有相当一部分。

以上所述,迫于军事压力而向更远的地域迁徙,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下,正如《后汉羽·西羌传》所说:“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后汉书·西羌传》。成为今日中国西南、西北藏族、羌族、彝族、纳西族、僳僳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族源之一。因此之故,戎、狄也仅是汉族的支源之一。

总之,历史上的炎黄、东夷是汉族的主源,而苗蛮、百越和戎狄是汉族的支源。

汉民族的形成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1.夏、商、周、楚、越诸族的相继崛起

汉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纪左右,夏民族在黄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黄土地带首先崛起。相传夏部落在进入黄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时代。血缘关系仍然是维系人们的主要纽带。据《史记·夏本纪》说: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们以夏后氏为核心组成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大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到了大禹时期,青铜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对于夏民族崛起的意义是促使"以铜为兵"的灌溉农业经济类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都已成熟。在这种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禹划九州,标志着夏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也标志着夏民族的形成。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当夏民族在黄河中游崛起之时,地处山东半岛,奉鸟为图腾的商部落还过着原始社会“居无定处”、《史记·殷本纪》。“不常厥邑”《尚书·商书·盘庚上》。的流动生活。但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部落也毫无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会解体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诗经·商颂·长发》。的记载就是一个信息。于是,本来臣属于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汤证诸侯”,《史记·殷本纪》。“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后在鸣条会战中大胜灭夏,汤建立了一个新的奴隶制国家--商王朝。与此同时,商部落也完成了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而发展成商民族,崛起于黄河下游。

与商灭夏一样,居住在陕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间,原来是商王朝部属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属于商王朝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重演了商灭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发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黄河流域相继崛起之后,楚、越两族在长江流域也相继崛起。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由于国家还没有出现,所以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长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们称“蛮”。而江汉地区的蛮,则被称为“楚荆”,商时即有“维女荆楚”、“居国南方”(《诗经·殷武》)。之说。按照“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的一般规律,正处在阶级产生、国家出现、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荆”,由于把战争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而崇尚武功,他们在不断向外发动战争中,迅速强大起来。而周成王封熊绎于楚,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不仅奠定了楚开国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个标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从于越突起开始的。分布在江浙到两广或云贵高原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终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而长期处“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所言。的状态。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域位置的优越,商、周之时,与中原诸民族邻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于越突起,开始了形成为民族的历程。吴、越国家的建立,反映了于越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崩溃,也标志着于越各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

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壮一幕,是他们谱写了汉民族形成的第一阶段。

2.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

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着,变化着。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诸族作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统治下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大变动、大发展。这时,夏、商、周、楚、越诸族发展、变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间进行的。例如晋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来军队组成的规定,说明“国”与“州”对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晋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鸿沟已逐渐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还扩张到部分蛮、夷、戎、狄之间。例如《国语·周语》说:周襄“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晋献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时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个混血儿,不仅如此,重耳逃难到狄时,“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别种,重耳又与狄人通婚。还有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是鲁喜公之妾;赤狄别种路子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晋国人与戎族的秦国人联姻,更表明春秋时包括部分蛮、夷、狄、戎在内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这些会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时期民族大融合,于是一个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蛮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华夏民族诞生了。华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所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定公十年。《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说:“楚失华夏”,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此后,“华夏”遂成为春秋时以夏、商、周三族及夷为主源,部分蛮、戎、狄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称。

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广的范围、更快的速度继续进行着。在南方的楚国,春秋以后,楚国纵横于汉水、长江流域一带,经八百余年的扩张经营,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民族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深,最典型的莫过于屈原的《天问》一例,《天问》是就庙宇中描绘着古史的壁画而发的。当时楚国的画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区的历史,足见民族融合的深广了。在东北方的燕国,到战国时已成为雄据东北方的强国,燕将秦开曾作人质于东胡族,回国后率军打败东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等东郡,大大扩展了燕国的领土。

燕对辽河流域的开拓,不仅奠定了古代中国在东北的疆域,也使辽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华夏民族的又一个支系。在北方的赵国,战国后期是仅次于秦的强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史实,不仅是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实例,而且是华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明证。

在西北的秦国,是战国时代的后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诸华”族。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在春秋战国之交,秦与西方诸戎族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变法后,秦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仅打败了韩、越、魏三国,而且先后兼并了周围的少数民族,增设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阳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后的戎族国家,成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跃而成为华夏民族的骨干和核心。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继夏、商、周、楚、越诸族相继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雄壮的一幕之后,在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又演出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这一幕历史活剧中,一个崭新的民族--华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分别形成了东以齐、西以楚、南以秦、北以赵、燕为代表的四个大支系,为统一的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汉族形成的第二阶段。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

在春秋战国民族融合的熔炉中铸成的华夏民族是一个分散的,不统一的民族,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所有这一切,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于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时间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秦王朝。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秦始皇的这些“大一统”的措施使得华夏民族更加确定地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所以虽然秦王朝国运短暂,但汉承秦制,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汉武帝创设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实行“编户齐民”;经济上,汉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议,颁行均输法、平准法,以京师为中心,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商业网,商品流通大大发展;文化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发展成了经学,取得了占统治地位的优势,使儒学成了正在形成的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血肉部分。所有这些,表明西汉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

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华夏民族统一于秦王朝,其族称曾经改称为“秦人”,西域各国就有称华夏民族为“秦人”的习惯。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国运,使“秦人”的称呼很快被人们遗忘了。而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另外,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中国民族简》,三联书店1950年版,第19页。)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从华夏民族向汉族发展、转化的历史活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继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之后,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气贯长虹的一幕。从此以后,汉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就是汉族形成的第三阶段。

汉民族的发展

汉族一出现于世界,便以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稳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伟的民族发展历史进程。

人口的发展,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即俗话所说:国泰民安,人丁兴旺。封建社会时期汉族人口的发展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和宋辽夏金元至明清。两汉之时,汉族形成的初期约有五千万人口,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发展,到宋代时人口突破一亿大关,滕泽元:《宋代人口突破一亿大关》,(《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经宋辽夏金元至明清的发展,到清代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

封建社会时期的汉族人口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巨大的发展,其中显然有恩格斯所说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页)。的机制作用,但了解和认识汉族人口的大发展,必须了解和认识汉族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即民族同化问题。所谓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有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情况,也有少数民族同化汉族的情况,但两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汉族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汉以后,中原大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到处是封建割据,到处是纷争战乱。在大分裂、大混战、大动荡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处流徙,北方匈奴、鲜卑、乌丸、氐、羌纷纷入主中原,江汉地区的部分蛮族也涌进中原,在中原地区形成汉族与匈奴、鲜卑、乌丸、氐、羌及蛮族交错杂居的局面;而北方汉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长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汉族与蛮、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或部族交错杂居的局面。但是,曾几何时,这些少数民族的全部或部分为什么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还有,唐以后,在新的大分裂、大动乱中,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显赫一世的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曾几何时,其全部或部分为什么也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这就是因为他们被汉族同化,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卷之下,杂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沟通得愈深,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快,汉族这个由许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发展,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族。

中华的汉民族有什么些自己民族习俗,有没有自己民族服装,都是什么样?对中国政治有什么影响和意义?

文化心理

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就在人们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所特有的语用特点。

首先,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这种封建的宗法社会,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强调。因此在言语交际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的情况,这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是不允许的,对亲属中的长辈,交谈时都必须使用称谓,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而且亲属称谓还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

重视长幼的宗法观念被移用到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变为等级观念。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所以人们对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在古代这就被认为是敬称。在交际中为了抬高对方的地位,往往就压低自己,于是有了一批与敬称相对的谦称,如贵姓--敝姓、府上--寒舍、贤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见--愚见、浅见。

其次,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与个性,而强调群体。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谈话者;中国人见面后常以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问候的内容,如见面问“吃了吗?”倒不是真正担心你会挨饿,仅仅是表示关心,表示亲热。

至于问你工资多少,多大年龄,有无对象,或有几个孩子一类的问题,在中国人看来也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是所谓的东方式的人情味,而在西方人看来则似乎有了干涉别人“隐私权”的嫌疑。

汉民族对性和性别问题上的保守传统也造成了男女性别在言语交际中的用语差异。一般说来,男性用语比较直率、随便,女性用语比较含蓄、庄重。用与性有关的字眼骂人,在男性中的出现率远远超过女性。因为传统观念虽然也认为男性使用这些字眼并不文明,但似乎能得到普遍的谅解,而女性使用了就非常不成体统,似乎理所当然应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

【语言】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中文的书写方式分别有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

【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饮食习惯】

主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饮茶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服饰】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在灿烂的服饰文化的背后,包含着原创、融合与冲突,变化很多种款式,但宽袍大袖的特点,虽经风雨也未改变。

汉族服饰的主流款式溯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垂拱而治”;将此款式发挥极致者,乃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最终在汉朝,汉民族由于汉朝建立基本形成,其服饰的原始形态也定下来,主要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之后,其服饰历经演变,吸收了其他族的各种领制服饰,较大的改变是在唐朝,圆领的长衫引入,女装上也引入鲜卑胡风,基本脱离了单一服制;其次是清军入关,要求男子采用满族服制,虽有文人抗争,但很快被接受,交领服只被允许存在于戏子,僧侣道士中,并没有剃发时所引起的大规模反抗和流血冲突。经过清代的发展,汉族服饰长衫虽然是半交领,但在民间保持了汉族一贯的主流服饰特点,宽袍大袖,并由于多民族国家的原因,服饰种类增多,甚至脱离了汉民族原有的特点,如马褂,旗袍等,但这些服装的广为传播,成为汉民族的又一服饰形象。

最近流行的“汉服”,虽然在古代为了区别民族时用过,但从未形成过确定的概念。现在民间人士怀念交领服制,以流行概念”汉服”定义,意图恢复这种古老的服制。

【文化习俗】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节日】

节日名称 日期 说明

过大年/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 祭祖、扫墓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节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星期,即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

汉族人口众多,习俗各异。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风易俗,采用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但在有些汉族地区的农村,传统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着。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和各项科技在清朝之前也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的水平。

【“汉族”词考】

“汉族”一词的最早出现,就我看的材料,也有两种说法:

1,1903年出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韩景春,李毅夫两位研究,最早使用“汉族”一词的是黄遵宪,是在1903年的《驳革命书》中:“倡类族者,不愿汉族,鲜卑族,蒙古族之杂居共治,转不免受治于条顿民族,斯拉夫民族,拉丁民族之下也”

2,太平天国末年。有学者认为“汉族”族称的最早记载是在太平天国末年的侍王李世贤《致各国领事书》中,其实有“汉族”一词。

3,“中华民族”一词最早是由梁启超提出的,出现在1902年他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

4,“国族”一词的最早出现是1924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第一讲》中:“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在黄河两岸中原地区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而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黄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称雄于中原。追本溯源,汉族世称“炎黄世胄”、“黄帝子孙”,其源盖出于此。其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直接的族源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更是明言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其云:“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不仅如此,后来崛起的周民族与留居渭水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黄部落也有着族源关系。如周民族的女祖,《诗·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亦即《史记·周本纪》所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个姜姓部落,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外祖世系就姓的炎帝部落。关于周民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弃,《史记·周本纪》说:“封弃

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黄帝就是一个姬姓部落,这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祖父世系就是姬姓的黄帝部落。

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有族源关系,如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中所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渭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朱德:《祭黄帝文》,《新中华报》1937年4月5日。)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东夷集团是汉族的另一个主源。在汉族起源的时代,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黄河流域的是东夷。东夷集团主要分为蚩尤、帝俊、徐夷、莱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们的地理分布情况是:蚩尤部居今山东西南一带,帝俊部居今山东和河南交界的地区,莱夷居今山东东部地区,徐夷居今苏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带,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苏南、皖南地区。其间还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从这个分布中可以看出东夷集团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在汉族与东夷集团的族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和帝俊部经过激烈的分化、互动和融合,在夏民族之后,也一举冲破了原始社会的网络,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形成为商民族。《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就是说商原来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表明其与以鸟为图腾的蚩尤部的少昊部落有着血缘关系。《国语·鲁语》说:“商人礻帝舜”。又表明商与舜,即帝俊部有着血缘关系。《史记·殷本纪》所载:“殷契,母日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后之,因孕,生契。”把商部落与蚩尤部和帝俊部的关系糅到了一起。具体分析起来,就是说蚩尤部与商部落有母系血缘关系,帝俊部则与商部落有着父系血缘关系。商王朝是中国奴隶制发展时期,商民族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深远的渊源关系,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不仅如此,在以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周代曾不断反周的徐夷、淮夷以及地处僻远的莱夷,先后都无一例外地被卷进了春秋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之中,整个的东夷集团几乎都成了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这种深厚的渊源关系,从另一个方面又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苗蛮集团是汉族的一个支源。苗蛮是远古时代中国南方诸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泛称。它最早的活动范围在西北达丹江流域,川东及鄂、湘、赣、皖的沿长江流域,东抵淮河流域,集结在彭蠡(今鄱阳湖)和洞庭之间。

苗蛮集团与炎黄、东夷不同,它在向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一方面苗蛮集团的一部分成为后来的苗、瑶、畲等民族的祖先,至今苗、瑶、畲等民族中还盛传着关于盘瓠的传说。另一方面,苗蛮集团的某些氏族、部落,后来发展形成为楚民族,成为华夏民族的族源之一,从而成为汉族的支源之一。

百越集团是汉族的第二个支源。远古之时,中国南方的另一支土著--百越也早活跃于长江下游的东南沿海以及岭南一带。

百越集团的种类很多,史称“越有百种”。与苗蛮集团发展的情况一样,百越集团在形成为民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其中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期的发展中经过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步形成为中国南方壮侗语族中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另一部分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融合于华夏民族,或同化于汉族,如于春秋战国时融合于华夏民族之中,而南越、东越、闽越则于西汉之时逐渐同化于汉族。

而百越集团中以其他一些部落或部落联盟,虽在三国魏晋以后发展演变为俚人、僚人,但经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俚人、僚人中的一部分也被同化于汉族之中,这个问题已涉及到汉族的发展问题,但仅此也可看出百越集团是汉族的又一支源。

戎、狄集团是汉族的第三个支源。戎、狄是中国古代典籍对中原之西、之北各氏族、部落的泛称。其实,戎、狄之称冠以方位,始见于西周,在此之前戎、狄是互通的。当时,中原西部和北部的氏族、部落主要分为三大集团,即狁、鬼方、羌方。

戎、狄与汉族的族源关系主要表现在远古的黄帝之时,白狄之先世狁就与黄帝有不可分之关系。相传黄帝在同炎帝作战之时,曾教练熊、罴、貔、貅、豸区、虎六个氏族或部落参加战斗,取得胜利。这六个以北方野兽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很可能就有属于狁的氏族或部落。因此,黄帝之时,可能就有部分狁的氏族或部落参加了黄帝部落联盟。相传为黄帝衣冠冢所在地的陕西黄陵县,正是狁出没的地方,此其一。其二,在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羌方中重要的一支--姜部落。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传说周人先妣名姜嫄,是姜部落之女。《诗经·大雅·生民》中干脆把姜嫄当做了周人的始祖,古公亶父时姜与周建立了牢固的婚姻联盟,其后周王均娶姜女为后,直到周王朝末年。其三,在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融合之时,大部分戎、狄通过被晋、秦征服而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如秦与诸戎的关系十分密切,秦的先世本为戎人,因保平王东迁有功而复封。当时平王即对秦襄公宣布:“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记·秦本纪》)。于是,从秦武公伐邽、冀戎开始,直到秦穆公“遂霸西戎”《后汉书·西羌传》。时止,秦之西的诸戎均融合于华夏民族在西方的主要支系--秦之中了,“自是中国无戎寇”。《后汉书·西羌传》。其四,汉族形成后,白狄之后裔匈奴,历经五六百年的历史,除北匈奴远遁以外,南匈奴全部被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的洪流所吞没,而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但是戎狄仍有相当一部分。

以上所述,迫于军事压力而向更远的地域迁徙,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下,正如《后汉羽·西羌传》所说:“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后汉书·西羌传》。成为今日中国西南、西北藏族、羌族、彝族、纳西族、僳僳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族源之一。因此之故,戎、狄也仅是汉族的支源之一。

总之,历史上的炎黄、东夷是汉族的主源,而苗蛮、百越和戎狄是汉族的支源。

为什么古代四大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传承下来了?

看过一篇文章,说世界上古代四大文明,唯一没有消失并延续至今的只有中华文明,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中华民族血脉相传,中国人从不忘祖;而血脉传承的标识是姓氏,其内涵和特征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正因为中国姓氏的遗传本质如同血脉,才有中华民族历遭百劫而不灭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峰。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有理由要知道,占了世界总人口1/3的中国人,根在哪里?姓氏起源于哪里?共同的祖先是谁呢?

近几年,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掀起了一股寻根热,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根祭祖,为什么呢?专家指出,寻根的历史意义,在于普天下所有龙的传人不忘血统,不忘根本;寻根的现实意义,在于华夏民族的认同、团结、凝聚、合作。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寻根的起点是海外,中转站是闽粤沿海地区,终点却是河南。

根在河南?奇怪吗?外省人听了也许不意为然,那作为河南人,我们又是否明了呢?有关专家说,中原历史文化的“根文化”包括两方面:中华民族之根和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根体现的是血脉之根,中华文化之根体现的是文化纽带与精神维系。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万姓同根,根在羲皇。羲皇是谁呢?羲皇是中华始祖、“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据史书记载,大约在6500年前,伏羲率领自己的部落由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沿黄河东下,定居于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以其圣德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并取各部落图腾的特色组成了新的图腾——龙。龙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象征,“龙的传人“便由此而来。伏羲氏创阴阳八卦,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他的伟大功绩之一是“正姓氏、制嫁娶”,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源。伏羲之后中华民族虽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但姓氏像血脉一样,牢牢维系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姓氏有上万个,现在常用的有3000多个,其中约有1000多个起源于河南。《百家姓》中,汉族人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而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淮阳,古称宛丘、陈州,是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之地,因此成为中华姓氏文化的发祥地;太昊伏羲功盖百王德配天地,龙之传人尊崇始祖礼继古今,太昊伏羲陵也成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中国人都要去扫墓、上坟,缅怀先人。不忘祖宗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中国人共同推崇的祖先是谁呢?让河南再次告诉你。

黄帝,三皇之一,生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在位期间,“修德振兵”,经52战,先后打败、融合了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结束了远古战争,在新郑“大会诸侯”,被拥立为中国第一个“天下共主”,新郑在当时也成为天下的政治中心。黄帝时期,中原文明生机勃勃,有造车、造船、纺织、服饰、文字等大量的发明创造。凭借这些发明创造,古代的中国人告别了野蛮时代,步入一个新的生活平台。黄帝因此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被后世推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如庄子所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在黄帝的大旗下,中国人初步凝聚为一个整体。相传黄帝的子孙极其兴旺,后来分布到全国各地,历史上的唐尧、虞舜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黄帝后裔。满、蒙、藏等民族,甚至西迁欧洲的匈奴,都自认为是黄帝子孙。共同的祖先观念,把中华民族紧紧联结在一起。5000年来,黄帝子孙历遭百劫而不灭,血脉传承而不息,逐渐形成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打不跨、拆不散的中华民族。黄帝,成了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自尊自信的源泉,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今天,黄帝的生身地——新郑、葬身地——陕西黄陵成为另两个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祭拜的圣地。

说起寻根,不能不说“客家人”。“客家”民系是南迁汉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接地区,与当地佘、瑶等土著居民融合,形成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以汉人为主体,包容了“客化”的佘、瑶等少数民族,其文化主要特征及表现继承了中原汉族文化。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种族的品 性》一书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所谓中州音韵、中州话,就是郑州土话,与现在的客家话非常相似”。如今“客家人”的足迹遍及海外,“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诚如歌里唱的,虽身在海外,但心系家乡,情系故里。2003年,第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是“客家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寻根”,因为河南是客家人真正的祖根地。 拳拳故土情,悠悠桑梓谊,客属乡亲投资二十七点二亿美元来报答故乡。

如今,姓氏文化 、炎黄文化、客家文化已成为河南寻根旅游经济的“三驾马车”,寻根经济正以其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商机在造福中原大地。

写到这里,不禁有些感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河南曾经创造了、付出了、牺牲了多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时过境迁,河南中道衰落,让人扼腕。可以这么说,中华帝国的衰落,从放弃河南开始,“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永远成不了东京汴梁,华夏的根基在中原!《易》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国中之国为之中国”,河洛地区为夏王朝(华夏族)的中心区域,被称为“中国之人”,此乃 本意之中国。现在河南失落了、贫穷了、落后了,可是无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同根同脉一家亲,同宗同族血浓于水”的乡情。我省已故著名作家乔典云说:河南人是中国人的娘。我说:河南是全球华人的“老祖窝”,“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当众多海外炎黄子孙不远万里来到河南寻根问祖,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时,我们有许多国人却在不断诋毁河南、辱骂河南人,“饮水思源”,想想吧,即使不念及同宗同源,也不必以外国人看中国、中国人的心态来看待河南、河南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题:不用了,答案能是什么

修炼合气道有什么好处?

打太极拳有什么好处?

学武术有什么好处?

什么武术中摔的招式比较多?

柔道,跆拳道,擒拿等等,哪些是以摔跤为主的?

气功真有气这回事吗?

击剑中花剑、重剑、佩剑都是怎么分的?

武术中五行代表什么?

八卦劲是怎样的?

武学中六合是指什么?

现在太极拳流派中主流是哪派呢?

练习太极拳也可以通三关吗?

有谁知道“超觉静思”应该怎么做啊?

请高手指点太极拳内劲如何发源于丹田?

初学太极拳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武术中五行代表什么?

也谈陈氏太极拳的特性?

八卦劲是怎样的?

峨嵋派中“四大家”、“四小家”是指什么?

形意拳中三尖是指什么?

太极拳如何才能实现由内及外?

练太极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太极拳理中“一身备五弓”是说什么?

练太极拳如何才能"心静用意"。

八十五式和八十八式太极拳有什么不同?

武术中的“气” 和“内功” 两个的区别?

练成“气沉丹田”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八卦掌为什么强调用掌不用拳?

“太极”一词的来历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

陈氏太极拳在放松状态下发劲所产生的效果?

行若流水,舒展大方是指那种太极拳?

气功中小周天是怎么一回事?

什么是八卦拳之入门三害、九要?

如何练习八卦掌的内劲?

练习武术应掌握那"五要点"??

八极拳是一种怎样的流派??

如何深刻体会太极拳"十大要论"??

探讨摩擦步在意拳中的作用?

中国的武术有那些?

中国的武术中十八班武艺指什么?

为什么都说武术+”摔交”神鬼难逃呢?

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古武术门派存在?

跆拳道起源于1500年前哪国的武术?

武术使用性比较

武术对心理健康有何促进作用

武术搏击时的技巧?

六岁男孩学武术好还是打丁好?

少林寺真的有武术传统吗?

泰国武术以泰拳为最,那么泰拳又称?

武术里面,有没有可以避开敌人拳脚的功夫?

成人高校招生运动健将和武术项目武英级运动员如何加分?

!请说一下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武术的区别!

二十几岁的女孩可以学武术吗?

中国武术没列入奥运会项目中国武术将走什么发展方向?

中华武术已经衰落了吗???

武术的真谛是什么?

什么是武术?

武术和拳击如果没有任何限制,谁更厉害?

中国武术的创始人是谁?

武术萌芽于什么时候?

哪种武术最飘逸?

中国武术中哪种武术最富技击

武术是不是只适合年轻时期开始修习?(先不谈太极)

跆拳道是以我国的哪种武术为原型发展演变而来的?

少林武术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传统武术五大流派是谁

武术和柔道的疑问?

中华武术的南拳北腿怎么来的?

中国武术具有实战性吗?

1.武术的特点是什么?

2.武术的作用是什么?

3.剑术的运动特点是什么?

4.刀术的运动特点是什么?

5.传统太极拳包括哪些较有影响的流派? 其主要运动特点是什么?

1、什么叫武举、武状元?------武举也叫“武科”,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专门考试武术艺人的形式和方法。武举中的殿试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2、什么叫一级武士,一级武士的标准是什么?------一级武士是武术运动员的技术等级称号之一。一级武士的标准是: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六项总成绩达52.5分以上者;或在省级比赛中,六项总成绩达52.5分以上,同时全能名次属前三名,并经省级体委或国家体委直属的体育学院或专业体育协会审批合格的运动员。

3、什么叫二级武士,二级武士的标准是什么?------二级武士是仅次于一级武士的武术运动员的技术等级称号。二级武士的标准是:在省、市、自治区级武术比赛中,三项(拳术、器械和对练)总成绩达25.5分以上,同时三项全能名次列前15名者;或在省辖市、地区和相当于该级的比赛中,三项总成绩达25.5分以上,同时三项全能成绩列前六名,并经地区、省辖市、县级体委,或相当于该级体育组织审批合格的运动员。

4、什么叫三级武士,三级武士的标准是什么?------三级武士是仅次于二级武士的武术运动员的技术等级称号。三级武士的标准是:在县或相当于县级的比赛中,三项(任选三项,但须包括拳术和器械)总成绩达24分以上,并级县体委或委托条件较好的基层组织审批合格的运动员。

5、什么叫武英级,武英级的标准是什么?------武英级是武术运动员的最高技术等级称号。武英级的标准是: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六项(自选拳术、自选短兵器、自选长兵器、对练、传统拳术和传统器械)总分达54分以上,全能名次列前15名,并经国家体委审批合格的运动员。

6、什么叫武童级,武童级的标准是什么?------武童级是仅次于三级武士的武术运动员的技术等级称号。武童级的标准是:在县或相当于县级的基层比赛中,两项(拳术和器械任选两项)总成绩达16分以上,并经县体委或委托条件较好的基层体育组织审批合格的运动员。

7、太极是指什么?------古人称派生万物的本原为太极。古拳家借“太极”为太极拳命名,并用“太极”之理来说明太极拳理。

8、梅花桩是指什么?------指在呈梅花形的固定木桩上练习武术基本功和拳术套路,以达到身体轻灵、跃高落稳、步伐敏捷、视野宽阔的目的。

9、七星是指什么?------古拳家指人体的头、手、肩、肘、胯、膝、足七个部位为七星。

10、七拳是指什么?------在武术技击中,人体的头、肩、手、胯、膝、足七个部位都可以使用,因而称之为七拳。

11、三节是指什么?------三节指梢节、中节、根节。就上肢而言,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形意拳则称头、颈为上节,躯干及上肢为中节,下肢为下节。

12、三尖是指什么?------三尖指形意拳中的手尖、脚尖、鼻尖。动作要做到“三尖相对”。

13、四梢是指什么?------四梢是指两手和两足。

14、六合是指什么?------六合有内三合和外三合之分。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手与足和,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另外,也有把六合称为眼、心、意、气、功、力六个方面的配合。

15、五行是指什么?------古代武术家用金、木、水、火、土(五行)表示形意拳中的劈、崩、钻、炮、横五种基本拳法,或表示太极拳中的进、退、顾、盼、定一种步法。

16、五兵是指什么?------指周代和春秋时期用以作战的一种主要兵器,包括戈、殳、戟、酋矛、夷矛。

17、规定动作是指什么?------为了使运动员能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赛而规定的内容相同的竞赛项目。国家体委于1958年组织编制并出版了甲级长拳、刀、枪、剑、棍和乙组长拳、刀、枪、剑、棍共10个规定套路。甲组套路与乙级套路相比,动作数量多,内容丰富,难度大,是全国和省、市武术比赛时运动员的规定套路。乙组多用于基层比赛时运动员的规定套路。在1980年后,规定套路根据全国武术发展的形势而暂停使用。

18、什么是硬功?------指习武者经过专门的系统训练,其身体各部具有比一般人强得多的抗挤压、抗击打、耐摔跌的能力。

19、什么是软功?------指习武者经过专门的系统训练,其身体各关节、肌肉比一般人的柔韧性好。

20、什么是武术流派?------指某一拳术在流传过程中,演变、发展,既保留原拳术的特点和内容,又增进了新的特点和内容,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拳术流派。

21、什么是武术套路------武术套路是由十几个至几十个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组成的“套子”。又因大多数拳种有数个不同的“套子”,故称为“套路”。

22、什么是武术传统套路?------所谓的传统套路是指由前辈武术行家传授的武术套路。这些套路在新中国成立后,仍流传于民间,一般未加改编或改编较少。

23、什么是外功?------指习武者经过专门的系统训练,使身体表皮部分具有比常人较强的抗击力和抗磕碰的能力,达到外壮的效果。

24、什么是内功?------指习武者经过专门的方法训练,以提高精、气来达到身体内壮的方法。

25、什么是外家拳?------武术流派的说法之一。“外家”说法始于清康熙八年(1669),黄宗羲为王征南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

还情楼主 2005-6-12 17:19

58、峨嵋派拳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有人把四川流传的黄林派、余门拳、白眉拳等为该系基本内容,又有人将近代四川流传的僧、岳、杜、赵、洪、化、字、会等八门,黄林、点易、铁佛、青城、青牛等五派拳术,统归为峨嵋派拳术。

59、峨嵋派拳术中“四大家”、“四小家”是指什么?------四川地方拳种的僧、岳、杜、赵四门称四大家,洪、化、字、会四门称四小家。

60、何谓僧门?------又称申门,系四川地方拳种“四大家”之一。传说源于台湾少林,明末由湖北传入四川。又传清嘉庆年间由马朝柱传入四川。其代表人主要有曾五、孙草药、苏三、刘鸿升、陈海庭等。此系拳多为高虚步,刚劲有力,技击上重挤靠擒拿、贴身近打,腿法不多,仅以虚腿诱人,或发低腿。主要套路有大练、单鞭、虎豹、缠丝、六通等。

61、何谓赵门?------系四川地方拳种,“四大家”之一。相传由赵匡胤所创。拳法以红拳为基础(红拳由光绪时张天福、马黑子师徒传入四川),民国初年形成现有内容。架式工整、舒展,多腿法、跳跃,动作快猛,与长拳风格相近。拳套有太祖拳、大、小红拳、黑虎拳等。

62、何谓岳门?------岳门是四川地方拳种,蜀称“四大家”之一。此拳架式矮小,步型多马步和弓步,手法以缠、掳、擒、拿为主。运动特点为软缠脆打,刚柔相济,拳套有连成、黑虎连、六字连等。

63、何谓杜门?------系四川地方拳种,“四大家” 之一。相传,杜门初无拳套,手法以八大擒拿为主,功法有打“沙袋”,操打“滚筒”,靠打“草龙桩”。现传有七星拳、六合拳、三角桩等。

64、何谓化门?------系四川拳种,“四小家”之一。又称“缠闭门”,传自江西人黄吉川。强调化解对方劲力方向,缠闭对方肢体,使对方不能发力。手法有巴、探、挂、拿。运动特点:手轻脚快。拳套有解铃、扣手、三十六闭手等。

65、何谓洪门?------系四川拳种,“四小家”之一。据说源自三合会的洪拳,分水、旱两系。动作刚猛,沉脚重手,发声助威。拳套有大洪拳、小洪拳、洪门捶、洪门手等。

66、何谓慧门?------系四川拳种,“四小家”之一,亦称会门。主张以意识指挥肢体,以肢体完成攻防。以较高的虚步为主要步型。拳套有抢风、追风、卷门过风以及软手五行拳。

67、何谓字门?------系四川拳种,“四小家”之一。传自于湖北人李国操。据言此拳原有一百零八字,以字形取意,每式一字,以字练拳,以单操为主。出拳以鼻呼气配合。常以鼻发声助力。拳套有定字功、大练步、小练步,六字手等。

68、何谓余门拳?------系四川拳种,传自四川简县余氏。此拳桩势低矮,手法较多,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发劲刚脆、短促。运动特点为快速、直进疾退、紧逼猛打。拳套有探花、霸王腿等,对练套路有龙虎门、扮手等。

69、何谓黄林派?------系四川拳种,一说传自黄林僧(道)人,故称“黄林派”;一说由陕西传入,故称“黄陵派”。此拳手法有镖手、细手、盘手、剑手等,身型中正,攻守进退皆取侧势,身法讲究吞、吐、沉、浮,步法多左右闪展侧进,讲究以快制慢,顺势借力。拳套有等桩拳、四平拳、火龙拳、二排手等。

70、何谓白眉拳?------系四川拳种,据称是峨嵋山白眉道人所传。此拳步架较高,动作幅度小,多上肢动作,注重逼近猛打,沾衣发劲。拳法有冲拳、鞭拳、双撞拳、压拳等。掌法有托掌、斩掌等。桥法有碎桥、钻桥、横桥、刹桥、封桥等。步型以四六步为主。步法以随势带步、跃步为特点。套路有小十字、大十字、三门八卦、九步推、十八摩桥功、猛虎出林等。

71、何谓内家拳、创自何人,有哪些基本技法和套路?------内家拳是一种主要用于御敌的拳种,传说系传自宋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该拳有35种基本手法、18种基本步法、两种基本击法(穴法和应敌打法)。其基本套路有六路、十段锦等。内家拳以“敬、紧、径、劲、切”五字为“心诀”,讲究以静制动,拳不轻发,发则犯者应手即仆。

72、“气沉丹田”是什么意思?------丹田是人体上的一个穴位,在肚脐下3寸处,也有说脐下1.5寸处。意思是练武时用腹式呼吸,以意念引导呼吸,仿佛要将气吸到丹田处。多用于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气功、心意拳等。

73、“沉肩坠肘”是什么意思?------这是练习太极拳的技术要领之一。又称“沉户垂肘”。练习时,要求始终保持肩、肘关节放松,双肩可略向外引伸,两肘自然下坠。

74、“虚领顶劲”是什么意思?------这是练习太极拳的技术要领之一。练习时,要求头向上顶,但颈部肌肉不要僵直,头颈动作应与身体位置和方向的转换协调一致。

75、“尾闾中正”是什么意思?------这是练习太极拳的技术要领之一。尾闾,指骶骨和尾骨处。练习时,要求臀部不偏斜,使骶尾骨始终处于中正位置。

75、什么是经络?------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内脏腑、四肢、五官、筋骨、皮毛、血脉等,都依靠经络来互相联系。经络分布于体内、体表、错综联络。经络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别络、外络等。

76、经络有什么作用?------经络是“真气”运行的通路,它起着行气血、通阴阳、养脏腑、

77、气功与经络有何关系?------气功锻炼与经络有密切的关联。通过练气功,可以体会到气血在经络路线上走动的感觉。另外,气功锻炼通过全身放松,注意力集中和呼吸锻炼的鼓荡推动,可使全身经络中的气血畅通,而某些阻塞的现象,能够得到改善,经气亦随之充实,可达到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目的。

78、气对疏通经络有何作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必须保持畅通,人才不至生病。然而,经络的畅通又是依靠“气”的推却来实现的。气功运用意识来调节呼吸,通过呼吸锻炼可养练内气,又可促进内气的循环,内气的旺盛,经络就自然畅通。所以,气对疏通经络有重要作用。

79、什么叫任脉?------任脉是循行于人体胸腹部正中的气脉。它起于胞中(指盆腔中的内生殖器官),下出会阴,沿腹面正中线上行,经阴阜、腹部、胸部,经面部到眼眶下。它为“阴脉之海”。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使左右两侧的阴经通过任脉而相互联系,因此,任脉对阴经有调节作用,故称“总任一身之阴经”。它能调节月经,妊育胎儿,故称“任主胞胎”。

80、什么叫督脉?------督脉是循行人体背部正中的气脉。它起于胞中(指盆腔中的内生殖器官),下出会阴,沿着背面正中线上行,经过骶部、腰部、背部、颈部,进入脑内,再沿头部正中线,由项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内唇第带处。并有支脉络肾,贯心。它为“阳脉之海”。六条阴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对阴经有调节作用,故称“总督一身之阴经”。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因此,督脉基本上反映脑与脊髓的生理、病理头部,并使脑、脊髓与内生殖器相联系。

81、什么叫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每一经脉都和体内一定的脏腑直接联系,各经脉相互之间也有表里配合的关系。

82、什么叫奇经八脉,有何作用?------奇经八脉是调节体内气血运行的一些特殊通路。奇经八脉没有和脏腑的直接联系,互相之间也没有表里的配合,故称奇经。奇经八脉有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与气功锻炼有密切的关系。

83、什么叫子时、活子时、正子时?------子时是指气功锻炼的时间。主要是指在大小周天练习中,可以开始起火的时机。因为十二时辰的子时是六阳开始,认为此时练气功效果最佳。但有一定气功功夫者,可以不按时辰开始修练小周天功,称之为活子时。在进入大周天练习阶段,就不会有活子时,而称之为正子时之说。正子时并非所指十一点至一点的时间,而是指一种景象而言。

84、什么是静功?------所谓静功主要是指练功时身体姿势所处的安静状态,并同时与呼吸、意念的协调配合。

85、什么叫动静结合式?------动静结合式是一种练功姿势,如练自发动功时,先是以静功的坐式、卧式或站式姿势的引导入静,然后产生自发的外功,因而练功姿势也由静转入动,成为动静结合式。

86、什么叫周天功?------周天功又叫大小周天,包括大周天和小周天,是我国道家的主要练功方法。周天一词是古代天文术语,指天道一个循环而言。在天人相应学说中想象人体内也有一个小天地,认为练功的腹部热流感觉循督、任两条经脉运行的过程。

87、什么是太极内功?------太极内功也叫太极气功,它是太极拳和气功的结合产物,静功兼练,内外合一修练的一种祛病、保健、延年、增强体质及抗击力的方法。

88、什么是真气运行法?------“真气运行法”又称“真气运行王去功法”。该方法是李少波老师以祖国医学理论的“真气运行”学说为指导,通过长期实践后编创的一套健身祛病的锻炼方法。

89、什么是动功?------动功是对静气功相对而言,即所谓在锻炼时,练功者的肢体不断运动变化。

90、动功有哪些主要方法?------动功的派别种类内容较丰富,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保健功”、“大雁功”、“行功”等。

91、什么叫手型,手型有哪几种?------手型是指练习武术时手的开关变化形式。主要有拳、掌、勾、指等几种。

92、什么叫步型,长拳中的步型主要有哪几种?------步型指练习武术时静止动作的下肢形状。长拳中的步型主要有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等几种。

93、什么叫手法,手法有哪些要求?------手法是指练习武术时运用拳、掌、勾、指技法的总称。练习时要求手法要轻快、敏捷、有力。

94、什么叫步法,步法有哪些形式?------步法是指练习武术时下肢移动的方法。主要有上步、退步、盖步、插步、纵跳步、跨跳步、跃步、击步、垫步等形式。

95、什么叫腿法,分哪几类?------腿法指练习武术时运用腿的技法。分直摆、屈伸、旋转三类。常见的腿法有踢、弹、踹、蹬、摆、扫等。

96、什么叫身型,什么叫身法?------身型指练习武术时静止动作的姿势,或运动中暂时相对静止的姿势。身法是指练习武术时躯干部位的变化方法。身法一般有闪、展、腾、挪、俯、仰、弯、折展、缩、吞、吐、冲、撞、挤、靠等。

97、什么叫四击,各有哪些运动形式和方法?------四击是指武术运动中踢、打、摔、拿四种技击方法。其各自的运动形式和方法分别是:踢法有蹬、踹、分、摆、弹、缠、扫、挂、点、铲等;打法有冲、撞、挤、靠、崩、劈、挑、砸、撑、插、搂、拦、采、挒、钩、抄等;摔法有掤、巩、揣、滑、倒、爬、拿、捣、钩等;拿法有刁、拿、锁、扣、封、闭、错、截等。

98、什么叫八法,它们的要求是什么?------武术中把“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和功夫”八个方面称为八法。其中手、眼、身法、步法又称为外四法,精神、气、力、功夫又称为内四法。八法的要求是: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赛粘;精要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

99、什么叫十二型,其要求是什么?------武术中十二型指动、静、起、落、站、立、转、折、快、缓、轻、重。十二型的要求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

100、拳型有哪些主要技术要领?------握拳时要求四指并拢卷紧,拇指扣于中指和食指的第二章指节上。拳面要求平整。

101、掌型有哪些主要技术要领?------掌型要求四指并拢伸直并向后伸张,拇指自然弯曲靠于食指一旁。

102、勾型有哪些主要技术要领?------勾型要求屈腕,五指提拢(撮拢)。

103、武术中有哪些主要拳法?------武术中主要的拳法有冲、劈、撩、贯、崩、砸、横等。

104、冲拳有哪些主要技术要领?------冲拳时,要求拳从腰间旋臂向前,快速冲出,力达拳面。

105、劈拳有哪些主要技术要领和要求?------劈拳是指拳头由上而下快速劈击,要求力达拳轮。

106、撩拳有哪些主要技术要领和要求?------撩拳是指拳头由下而上弧形的直臂撩打,根据撩拳的方向和部位不同,撩拳的力点也要求不一样。

107、贯拳有哪些主要技术要领和要求?------贯拳是指拳头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的横打,横打时要求屈臂,拳眼斜向下,力达拳面。

108、崩拳有哪些主要技术要领和要求?------崩拳是指臂由屈到伸,由腹部向前直冲,力达拳面的一种打法,一般为立拳,拳眼向上。

109、砸拳有哪些主要技术要领和要求?------砸拳是指直臂由上举而后屈向下,由拳背或是拳轮击打的方法,要求力达拳背或拳轮。

110、横拳有哪些技术要领和要求?------横拳是指直臂自侧面向前向身后平摆击打的方法,要求力达前臂或是拳背、拳眼

武术拳法中的两大种类是什么 ?

中国的武术派别分为哪些?

武术和拳击如果没有任何限制,谁更厉害?

中国武术有多少种类?

中国的第一种武术是什么?由谁创的?

武术和散打能进北京奥运吗?

武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武术”一词的由来??

请问儿童学体操或武术会影响长个吗?

如何才能学好武术

中华武术当中每句谚语

跆拳道是以我国的哪种武术为原型发展演变而来的?

我国第一位国家级女武术裁判是谁?

“南拳北腿”里的北腿说的是哪派的武术

现代人学习武术是为了什么?

女孩子学防身实用的武术是什么?

中国武术最厉害的是谁?

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武术明星是谁?

武术散打比赛,运动员既可以用手,也可以用脚对吗

中国武术武装的中国特种警察是不是世界第一?

柔道和武术有渊源吗?

用武术可以伸张正义吗

现在的武术学校真的可以学到真工夫吗?

中国现代武术名家在哪个地区?门派起源?

学习武术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那些技巧?

日本古武术有人知道吗?

唐手是什么武术??

刀是武术中最常用的兵器,它在18种兵器中通常排在第几位?

泰拳,武术到底哪个更厉害?

怎么才能进入少林寺学习武术?

体术都有哪些?武术,台拳道,空手道....还有什么?

少林武功有没有双节棍这个武术呀?

请问武术二级裁判证怎样取得?

练什么武术对大脑最有益?

柔道为什么比武术更吸引观众?

中国武术是不是花拳锈腿?

学童馆学生着汉服,习武术,习国粹,大家有什么看法?

现在的武术还有高手吗?

应该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武术?

中国武术协会现任主席是谁?

中国的武术和美国的拳击哪个更烈害?

神秘武术(气功,轻功)现在是不是存在

武术史志谁有这本书啊??

有没有简单的武术,可以健身又易学啊?

人们都会普遍畏惧会武术的人吗

武术是不是就是功夫,两者等同吗?

为什么学生不练武术

中国功夫在世界武术上是不是很有地位?

什么武术使用环首刀

你觉得武打片的武打是中国武术呢,还是技术性不高的杂技呢

武术如何增强心肺功能?

古代人都练武术吗?

武术中一般不使用兵器的运动叫什么?

中国武术高手也分段吗?

金庸会武术吗?

阿昌族传统武术有哪些?

成龙会什么武术?

世界七大武术名家都是那些啊

武术中的基本手型是拳掌勾吗?

李小龙最早是学哪一种武术?

沧州是武术之乡还是杂技之乡?

本人很喜欢武术但没基础,谁能介绍个好地方啊?

武术的最高境是返朴归真?

中国武术高手能否打过wwe中美国摔角高手?

中国武术的最高段位是什么?

武术的精华是什么,太极又有那些类型?

其他国家也有武术,为什么我们的最厉害,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怎样才可以把腿擗开练武术

中医和武术有什么关系吗?

武术在国外的发展?

水浒传人物武术排名?

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

想给自己普及一些有关汉服的知识,希望资深者给点建议啦~~

【必读索引】汉服运动教材汇编[第一版]【转】

前言

写在前面的话

近观汉服吧气象,混沌难分,腐儒之气在字里行间洋溢而出。

汉服复兴,意在复兴中求新,而不是盲目复古。我看了大多吧友的发言,得出一个结论,大家都没有看精华帖,甚至连溪山吧主的文章都没有看。如此下去,汉服运动讲怎么发展?只会成为小圈子带动的复古逆流。

溪山吧主当年为汉服运动呕心沥血、心力交瘁,而进他的文章却只成为了大家膜拜的木牌,并无人去用心研读,泉下有知,溪山吧主会如何想?

所以,劝谏大家,多读精华,少争论。空谈阔论终究只是口头上的痛快,而汉服的复兴是要深入人心的!不懂装懂、凭空臆断,讲出的话只会成为笑柄。

特此汇编精华文章一套,名为教材,请大家一定要读。

引子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化,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在这个中华文明的体系中,传统服饰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风俗变迁,它标示出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状态和精神面貌。

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兼有盘领、直领),褒衣大袖(亦有窄衣小袖),无扣结缨(几乎不用纽扣,而于腰下结缨系带),线条流畅,飘逸潇洒(这两点是与同为华夏文化体系的日韩衣冠区分的鲜明特征)。

一、《溪山琴况选集》【必读指数:★★★★★】

1.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心中的“汉服运动”

2.始自衣冠,达于博远——再论汉服运动

3.汉服运动:一场“新民”的运动

4.汉服运动:用千年汉文化的阳光涤荡民族几百年的心理阴暗

5.汉服复兴者回应批评:复兴汉服与公民意识并不矛盾

6.为“华人”正名——“华人”本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

7.【百度汉服吧对于“国学热”及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8.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汉族公民,不是什么“汉迷”“汉友”

9.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

10.说说“古装”和“汉服”的异同

11.所复兴者,君子之服——再读《礼记·深衣》

12.黄陵何处奠心香

13.《夜宴》表明了什么?

附.精简公祭,创立国祭——华夏祭礼复兴之“公祭”方案

二、《汉服运动重要代表性文章》【必读指数:★★★★☆】

★汉服运动重要代表性文章★---溪山琴况整理

三、《精品推荐阅读汇总贴》【必读指数:★★★☆☆】

★★★精品推荐阅读汇总贴★★★ ---大汉玉筝整理

1、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

2、“汉服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始”——国际在线专访百度汉服吧吧主:

3、百名学者:澄清汉服中的十个重大问题40种认识误区

4、汉服界对现代汉服形制的一些共识,供吧友参考

5、化民成俗,修身达命——汉服运动的广度与深度

6、有朝一日,我能问心无愧——记一个平常人的汉服感悟

7、传统的回归:“成人礼”的现代意义

8、丁亥年---成都文殊坊集体成年礼照片报道

;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BA%BA%B7%FEpn=0

9、汉服吧、天汉网《六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过节参考方案》

10、汉服吧戊子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全国汉服活动汇总

11、精简公祭,创立国祭——华夏祭礼复兴之“公祭”方案

12、【河北正定文庙大成殿版】孔子圣诞2557年释奠礼

13、汉文化风俗百图

14、共工滔天 摽有梅 士昏礼

15、婚博会之汉民族唐制婚礼仪俗舞台展示

16、冠(笄)之礼(汉民族青年男女成人礼)操作方案(附图解)

17、《人民日报》:我们需要自己的常式礼服(2007.12.15 海外第06版)

18、[原画连载]Q版《大明衣冠》-漫画图解明代服饰 BY 撷芳主人

19、汉服,终于与和服,韩服同台亮相了(我在日本的毕业典礼)

20、玉树临风前,翩翩美少年

21、衣冠上国今犹在,礼仪之邦乘梦归

22、所复兴者,君子之服——再读《礼记·深衣》

23、天汉网、汉服吧对现阶段汉服复兴事业的努力方向的一些见解

24、一声古典,有多少距离?

25、汉服歌曲《重回汉唐》正式版

;tn=baiduPostBrowsersc=954777853z=115622475pn=0rn=50lm=0word=%BA%BA%B7%FE#954777853

26、西元2008年1月6日“金华”汉服活动 (图文完全版)

27、汉服中衣、曲裾裁剪图

28、岳元帅后人着汉服拜祭岳飞

29、中国历代服饰实例图解

30、汉服由影视剧引起的几大误区

后记

在整理过程中,后两部分借用了溪山吧主以及大汉玉筝整理的资料,按照必读的程度做了划分。近日还将推出电子书版本供大家下载阅读。请大家一定要把溪山吧主的十三篇文章读完,这是最低限度。以后还将推出更新版本。

标签: 黄陵汉服

相关文章

巴黎世家汉服婚纱多少钱(巴黎世家汉服婚纱多少钱一件)

巴黎世家汉服婚纱多少钱(巴黎世家汉服婚纱多少钱一件)

本文目录一览: 1、买一套婚纱要多少钱? 2、买pronovias一件婚纱要多少钱 3、婚纱汉服风格多少钱? 4、婚纱一般是多少钱一件啊? 买一套婚纱要多少钱? 想买一套满意的婚纱一般来...

汉服排行榜前十名小姐姐,有名的汉服小姐姐

汉服排行榜前十名小姐姐,有名的汉服小姐姐

大家觉得哪位女明星穿汉服最漂亮? 我感觉其实有好多吧,比如贾静雯、林心如、王丽坤、杨幂、刘诗诗等等。随着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在服饰圈里也流行起了汉服风,现在说到汉服相信很多人都是它的粉丝吧 。不管...

汉服霸道总裁吻汉服美女,汉服霸道总裁吻汉服美女视频

汉服霸道总裁吻汉服美女,汉服霸道总裁吻汉服美女视频

租的汉服只试穿能退吗 租的汉服只试穿能退吗能在没有毁坏弄脏了的前提下当然能退。一位女子穿汉服 被众人强行扒掉 汉服无罪,相反汉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形制,及其流程,是宝贵的财富...

汉服宽褶显瘦还是细褶显瘦,汉服什么版型显瘦

汉服宽褶显瘦还是细褶显瘦,汉服什么版型显瘦

百褶长裙是小百褶显瘦还是大百褶显瘦 当然是小百褶显瘦咯,因为大百褶太宽,视觉上有冲击力,宽和胖就是相连的怎样挑选百褶裙显瘦 LOOK1:上长下短自然遮胯百褶裙因为本身褶皱密集,加上从腰部就开始往下垂坠...

汉服婉娘正品多少钱(汉服婉娘绝版了吗)

汉服婉娘正品多少钱(汉服婉娘绝版了吗)

本文目录一览: 1、我想在淘宝上买一套汉服,怕买到山货,有没有人知道正品汉服店铺推荐一下,求解答谢谢。 2、1000元的正版汉服“山寨”的只要80元!你如何看待正品和山寨之争? 3、70快钱的...

汉服设计能卖多少钱(设计一套汉服多少钱)

汉服设计能卖多少钱(设计一套汉服多少钱)

本文目录一览: 1、汉服设计样衣折现一般多少钱? 2、一套正版汉服多少钱 3、纯手工缝制一套汉服可以卖多少钱 汉服设计样衣折现一般多少钱? 汉服设计样衣折现的话,现在一般要看你什么样的款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