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寿诞,出土的汉服不是寿衣吗

hanfuguo4天前汉服视频1

汉服里面穿什么

如何获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如何通过穿着汉服享受美妙时光,做到着装得体是第一步。我坚信即使在崇尚个性的时代,着装作为一门艺术必有一套成熟的规则,其表达的美感也能通过某些客观标准衡量。我们只需遵循这些规则和标准便能获得理想的着装效果。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对某些元素善加运用,无疑会令人惊艳。汉服作为服装的一类,亦是如此。 那么如何穿汉服才得体呢?我想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1、明确汉服的定位,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汉服的方方面面; 2、牢记汉服所有的服饰大类及使用场合,做到正确的场合穿正确的衣服; 3、牢记汉服所有的款式和正确的内中外搭配方式,能在不同的时节应对自如; 4、能挑选出所有款式不俗的版型; 5、挑选符合整体着装效果的发型、鞋和配饰,注重颜色的搭配。关于汉服的定位和风格的塑造一、汉服的定位 无论汉服的受众是否急剧扩大,努力使汉服升格为传统服饰的目标从未动摇。既然如此,采用统一的标准即传统服饰的标准来规范汉服的设计、制作和宣传,理所当然。古代服饰体系是个成熟且相对稳定的体系,相关规定涵盖面料、样式、尺寸、颜色以及适用场合等方方面面,简直无所不包。因此在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下,有选择的继承无疑非常明智。这不仅会使我们对传统服饰有相对完整的认识和把握,还能让我们在穿着汉服上有章可循。在我们了解传统服饰、学会正确着装之后,自然可以突破某些规矩的约束,朝着独树一帜的风格迈进。但在游刃有余之前,我们最好潜心学习,仔细体会传统服饰中蕴含的审美。二、汉服风格的塑造 传统服饰的形貌并非一成不变,其改变往往意味着主流社会审美的改变和社会变革。相比礼服,这点在便服上显得尤为突出,这无疑不利于传统服饰断层后汉服体系的重构。失去约定俗称的引导,生搬硬套哪个时代的款式总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或许选取具有传承意义、发展成熟的款式是当下相较合理的方式。这就是我决定选择晚明风格的圆领袍、竖领衫、道袍等款式构建汉服体系的原因。 在确定具体的款式后,必须确定其形貌和上身后的轮廓,它们共同决定了汉服总的感官和形象,同时也是传统审美具象化的体现。在识别各国的传统服饰时,绝大多数人只会从服饰的整体轮廓加以区分,而不会细究衣服的某个结构。比如谈到韩服,大家首先想到的窄短的赤古里和蓬松的裙子;谈到和服,很多人立刻将其与全身线条平直、独居特色的袋带以及艳丽的纹样挂钩。目前汉服款式繁多,风格杂乱, 缺乏具有辨识度的轮廓,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靠什么区分汉服和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呢?交领、中缝、接袖,束到胸部的裙子,还是和影视剧如出一辙的发型?汉服的具体款式和穿着搭配 当今社会可穿汉服的场合并不太多, 婚礼、传统节日、生日、成人礼、毕业典礼、观看传统戏曲歌剧、私人聚会等以及其他可以表明自身民族或文化属性的礼仪场合均可穿着,居家时亦可。现将各礼仪场合用的具体款式和穿着搭配一一列出。吉服: 用于时令节日、婚礼、寿诞、筵宴等各种吉庆场合婚礼用吉服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婚礼用吉服是整个汉服体系中最高等级的存在。民间一直有摄盛的传统,因此新郎和新娘的服饰均效仿明代官员和命妇,着大红圆领袍,纹样布局的方式为过肩加横襕。填充胸背双肩的四瓣团窠以及通袖、膝襕的纹样,可为龙、凤、鸾、麒麟、花卉、杂宝、云纹、仙人等;底纹为四方连续排列的花卉、杂宝、云纹等。 男款圆领袍的装饰亦可为补子,补子上可装饰仙鹤、麒麟、狮子等象征尊贵的神兽。

女款马面裙应为宽襕裙,装饰裙襕的纹样可同圆领袍的通袖、膝襕,也可采用最受青睐的经典题材——杂宝、羽葆和铃铎,经典为孔府旧藏妆花织金蓝缎璎珞襕裙。此裙上部织遍地金缠枝花卉,膝襕为织金云鸾纹,两部分用简洁的回纹间隔;底襕上层为翟穿花,下层为宝花、如意云、莲花、法螺等杂宝和璎珞;中间为较为简洁的翟穿花,上下使用回纹将上下裙襕隔开。如此华丽的裙子,当为婚用吉服首选。

男子婚用吉服全套搭配第一层:圆领袍

第二层:搭护第三层:贴里第四层:袄衫,裙第五层:汗衫,裤配饰:乌纱帽 革带 云袜 皂靴搭配的皂靴女子婚用吉服全套搭配第一层:圆领袍第二层:竖领大襟/对襟衫(可为青色可为其他颜色)第三层:圆领/竖领对襟袄衫,各色马面裙第四层:竖领/圆领对襟汗衫,抹胸,裤配饰:金梁冠儿/狄髻加全套头面 革带 云袜 鞋搭配的鞋

传统节日、生日、寿诞等场合用吉服 传统节日、生日、寿诞等场合用吉服规格比婚礼用吉服规格低,男款为道袍,女款为袄衫和裙。婚礼中新郎新娘的亲属的服饰亦采用此等级的服饰。 建议仅在年节、生日、寿诞等场合采用过肩加横栏的设计烘托喜庆的氛围。填充胸背双肩的四瓣团窠以及通袖、膝襕的纹样可同婚用吉服,用龙、凤、鸾、麒麟、花卉、杂宝、云纹、仙人等; 底纹为四方连续排列的花卉、杂宝、云纹等。婚礼中新郎新娘的亲属的服饰亦可采用此种纹样布局。 元宵节男女均可穿白袄,女性还可在白袄外罩各色遍地金比甲,下着各色妆花织金宽襕裙,用白袄的清冷衬托比甲和裙子的艳丽和奢华。另外,还可佩戴葫芦形或灯笼形耳环,为元宵节增添一分情趣。 其余传统节日则使用应景纹样,譬如元宵节用灯笼补、端午用五毒补、七夕用鹊桥补、中秋节用玉兔补、冬至用三阳开泰补、生日用寿字或福山寿海等等。若不用补,可使用吉祥如意纹样做底纹。 女款马面裙均为宽襕裙,装饰纹样可参考婚用吉服。 全套搭配层次详见小礼服。

男子节令、生日等礼仪场合用吉服全套搭配女子节令、生日等礼仪场合用吉服全套搭配成人礼、毕业典礼等体现文化属性的礼仪场合的小礼服 男装可增加一款直身,其余款式、搭配和传统节日、生日、筵席等场合用吉服一致,两者的区别仅在于纹样。 此等级的礼服应采用各式吉祥如意纹含蓄地表达实现各种美好愿望的诉求,同时用富有质感的面料、出彩的颜色搭配、精良的裁剪制作工艺、富有情趣的配饰等细节,共同打造出雅致的着装效果。此类场合的马面裙裙襕比吉服马面裙裙襕略窄,绣花印花描画皆可,但不宜采用妆花织金等奢华的工艺装饰。不得不提这张着绿色披风的女子容像,其披风袖口、领口、衣缘以及裙襕皆装饰美丽的写生花, 相比现在某些粗制滥造的大面积“织金”、绣花裙襕,实在是异常经典的存在。

男子小礼服全套搭配

第一层:氅衣/披风(可不穿)第二层:道袍/直身第三层:袄衫(衬衣)、裙/贴里(两种选择)第四层:汗衫/背心,裤搭配的鞋:云履,也可选择风格、颜色和整体着装一致的时装皮鞋女子小礼服全套搭配第一层:氅衣/披风/比甲/披袄(可不穿)第二层:竖领对襟/大襟袄衫第三层:圆领/竖领对襟袄衫(衬衣),马面裙第四层:竖领/圆领对襟汗衫,抹胸,裤搭配的鞋:可同婚用吉服的鞋,也可搭配风格、颜色协调的时装皮鞋

寄托哀思等场合的常礼服 基本款式和搭配层次皆同成人礼、毕业典礼等场合使用的小礼服。宜用冷色,譬如男子着白色、藏蓝、深青色道袍氅衣,女子着白衫蓝裙等。 全套搭配层次详见小礼服。居家服 男女均着褂子和裤。褂子的袖长可随季节变化而变动,夏季可做成无袖或者半袖,冬季袖长可长至手腕。褂子也可由贴身的袄衫代替。男子家居服全套搭配女子家居服全套搭配 汉服的定位、 各场合所需的款式和内外层次的搭配,或许已能让大家对汉服有个非常清晰且成体系的认知,接下来本文会从汉服应有的轮廓、衣衫的尺寸以及不同气候如何穿着等几个方面展开,希望能对大家在定制汉服、不同时节穿着汉服有所帮助,进而提高大家穿着汉服的水平。 前文已经提到,汉服的轮廓是传统审美具象化的体现,它决定了汉服总的感官和形象,具有足以区别其他传统服饰的强烈辨识度。不仅如此,它还能影响服饰的形貌,决定服装的搭配层次。故我们必须慎重打造汉服的轮廓,坚守其蕴含的传统审美,在不破坏服装轮廓的前提下做出的合理变动。 男装追求的是整体的宽松和下体虚奢,整体轮廓被塑造成倒V字形,中晚明以来尤为突出。因此裁剪制作上普遍运用各式褶裥和“摆”来达到这种上身效果。不仅衣服形制为此目的服务,在穿着搭配方面也不遗余力支持这种偏好:两侧均有外摆的圆领袍内衬同样有外摆结构的搭护,然后搭配一领腰间作褶的贴里,腰系阔大的裤子和衬裙。 女性装束的整体轮廓虽不及清前期那般纤瘦但总体趋于颀长,故衣衫不断加长,从弘治年间的“仅掩裙腰”到万历初的“仅露裙二三寸”。女袍则沿袭一贯的庄重,明中期袍身两侧出现的独特的褶和内衬的两层长衫,无疑使着装者更加雍容。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并不重视汉服整体轮廓的塑造,大多没有事实依据的衣服结构、强行推行“多元化”而凑出的仿各时代风格的款式,使得汉服的轮廓异常混乱。很多人为了达到“日常”的目的 反其道而行之,认为以时装的轮廓和审美为标准去塑造汉服的风貌,才是让“传统服饰”重新融入生活的正确方式。这种做法不仅导致汉服上身效果和礼仪场合的氛围格格不入,还会使汉服发展和初衷背道而驰。在审美被欧美日韩潮流牵着鼻子走的情况下,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讲汉服能继承传统、坚守传统呢?或许迟早会如同民国时期的女袄衫,在紧跟西方时尚的同时失去自我,最后把所有的美丽都定格在黑白老照片和月份牌中吧。

打造汉服的轮廓不仅要慎重选择内外搭配,在衣衫的尺寸上也应该多下功夫。总的来讲,男女装上衣的腰胸尺寸应足够肥大才能达到宽松舒泰的效果。通过各场合衣衫搭配示意图,我们完全清楚汉服不是一层皮,理想的着装效果当由由内中外几层共同打造。因此仔细考虑内外衣衫的尺寸很有必要,我们不妨以175

汉族人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族特征是什么?

文化信仰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历史

从约公元前7000年起,当今汉族主体的一部分巴楚人在长江流域发展。前5000年左右,汉族的另一来源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约公元前2000年,启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从周朝开始,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形成了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和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的楚族。在这期间,华夏族和楚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并以此区别于夷、蛮、戎、狄等诸多民族,但此时华夷的划分尚不十分严格。

春秋时期,华夏族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华夏族和楚族、秦族之间也逐渐融合。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华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陆续进入中原地区的夷、蛮、戎、狄也逐渐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族体。此时,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区等地。

由于统治阶层的民族政策,间接导致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从民国开始,汉族又逐渐迁徙至中国东北。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语言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中文的表达方式分别有繁体中文(又称正体中文)和简体中文来书写。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

建筑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饮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服饰

汉民族有自己华美绚丽的民族服饰,即汉服(具体参见汉服词条)。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彻底从华夏土地上永远的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

文化习俗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节日

节日名称 日期 说明

过大年/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 祭祖、扫墓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节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星期,即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

汉族人口众多,习俗各异。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风易俗,采用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但在有些汉族地区的农村,传统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着。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和各项科技在清朝之前也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的水平。

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在黄河两岸中原地区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而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黄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称雄于中原。追本溯源,汉族世称“炎黄世胄”、“黄帝子孙”,其源盖出于此。其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直接的族源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更是明言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其云:“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不仅如此,后来崛起的周民族与留居渭水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黄部落也有着族源关系。如周民族的女祖,《诗·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亦即《史记·周本纪》所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个姜姓部落,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外祖世系就姓的炎帝部落。关于周民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弃,《史记·周本纪》说:“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黄帝就是一个姬姓部落,这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祖父世系就是姬姓的黄帝部落。

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有族源关系,如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中所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渭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朱德:《祭黄帝文》,《新中华报》1937年4月5日。)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东夷集团是汉族的另一个主源。在汉族起源的时代,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黄河流域的是东夷。东夷集团主要分为蚩尤、帝俊、徐夷、莱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们的地理分布情况是:蚩尤部居今山东西南一带,帝俊部居今山东和河南交界的地区,莱夷居今山东东部地区,徐夷居今苏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带,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苏南、皖南地区。其间还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从这个分布中可以看出东夷集团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在汉族与东夷集团的族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和帝俊部经过激烈的分化、互动和融合,在夏民族之后,也一举冲破了原始社会的网络,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形成为商民族。《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就是说商原来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表明其与以鸟为图腾的蚩尤部的少昊部落有着血缘关系。《国语·鲁语》说:“商人礻帝舜”。又表明商与舜,即帝俊部有着血缘关系。《史记·殷本纪》所载:“殷契,母日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后之,因孕,生契。”把商部落与蚩尤部和帝俊部的关系糅到了一起。具体分析起来,就是说蚩尤部与商部落有母系血缘关系,帝俊部则与商部落有着父系血缘关系。商王朝是中国奴隶制发展时期,商民族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深远的渊源关系,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不仅如此,在以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周代曾不断反周的徐夷、淮夷以及地处僻远的莱夷,先后都无一例外地被卷进了春秋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之中,整个的东夷集团几乎都成了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这种深厚的渊源关系,从另一个方面又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汉民族的形成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1.夏、商、周、楚、越诸族的相继崛起

汉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纪左右,夏民族在黄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黄土地带首先崛起。相传夏部落在进入黄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时代。血缘关系仍然是维系人们的主要纽带。据《史记·夏本纪》说: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们以夏后氏为核心组成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大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到了大禹时期,青铜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对于夏民族崛起的意义是促使"以铜为兵"的灌溉农业经济类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都已成熟。在这种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禹划九州,标志着夏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也标志着夏民族的形成。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当夏民族在黄河中游崛起之时,地处山东半岛,奉鸟为图腾的商部落还过着原始社会“居无定处”、《史记·殷本纪》。“不常厥邑”《尚书·商书·盘庚上》。的流动生活。但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部落也毫无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会解体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诗经·商颂·长发》。的记载就是一个信息。于是,本来臣属于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汤证诸侯”,《史记·殷本纪》。“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后在鸣条会战中大胜灭夏,汤建立了一个新的奴隶制国家--商王朝。与此同时,商部落也完成了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而发展成商民族,崛起于黄河下游。

与商灭夏一样,居住在陕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间,原来是商王朝部属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属于商王朝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重演了商灭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发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黄河流域相继崛起之后,楚、越两族在长江流域也相继崛起。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由于国家还没有出现,所以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长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们称“蛮”。而江汉地区的蛮,则被称为“楚荆”,商时即有“维女荆楚”、“居国南方”(《诗经·殷武》)。之说。按照“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的一般规律,正处在阶级产生、国家出现、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荆”,由于把战争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而崇尚武功,他们在不断向外发动战争中,迅速强大起来。而周成王封熊绎于楚,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不仅奠定了楚开国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个标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从于越突起开始的。分布在江浙到两广或云贵高原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终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而长期处“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所言。的状态。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域位置的优越,商、周之时,与中原诸民族邻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于越突起,开始了形成为民族的历程。吴、越国家的建立,反映了于越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崩溃,也标志着于越各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

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壮一幕,是他们谱写了汉民族形成的第一阶段。

2.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

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着,变化着。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诸族作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统治下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大变动、大发展。这时,夏、商、周、楚、越诸族发展、变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间进行的。例如晋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来军队组成的规定,说明“国”与“州”对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晋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鸿沟已逐渐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还扩张到部分蛮、夷、戎、狄之间。例如《国语·周语》说:周襄“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晋献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时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个混血儿,不仅如此,重耳逃难到狄时,“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别种,重耳又与狄人通婚。还有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是鲁喜公之妾;赤狄别种路子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晋国人与戎族的秦国人联姻,更表明春秋时包括部分蛮、夷、狄、戎在内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这些会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时期民族大融合,于是一个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蛮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华夏民族诞生了。华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所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定公十年。《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说:“楚失华夏”,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此后,“华夏”遂成为春秋时以夏、商、周三族及夷为主源,部分蛮、戎、狄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称。

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广的范围、更快的速度继续进行着。在南方的楚国,春秋以后,楚国纵横于汉水、长江流域一带,经八百余年的扩张经营,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民族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深,最典型的莫过于屈原的《天问》一例,《天问》是就庙宇中描绘着古史的壁画而发的。当时楚国的画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区的历史,足见民族融合的深广了。在东北方的燕国,到战国时已成为雄据东北方的强国,燕将秦开曾作人质于东胡族,回国后率军打败东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等东郡,大大扩展了燕国的领土。

燕对辽河流域的开拓,不仅奠定了古代中国在东北的疆域,也使辽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华夏民族的又一个支系。在北方的赵国,战国后期是仅次于秦的强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史实,不仅是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实例,而且是华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明证。

在西北的秦国,是战国时代的后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诸华”族。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在春秋战国之交,秦与西方诸戎族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变法后,秦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仅打败了韩、越、魏三国,而且先后兼并了周围的少数民族,增设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阳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后的戎族国家,成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跃而成为华夏民族的骨干和核心。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继夏、商、周、楚、越诸族相继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雄壮的一幕之后,在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又演出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这一幕历史活剧中,一个崭新的民族--华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分别形成了东以齐、西以秦、南以楚、北以赵、燕为代表的四个大支系,为统一的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汉族形成的第二阶段。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

在春秋战国民族融合的熔炉中铸成的华夏民族是一个分散的,不统一的民族,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所有这一切,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于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时间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秦王朝。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秦始皇的这些“大一统”的措施使得华夏民族更加确定地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所以虽然秦王朝国运短暂,但汉承秦制,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汉武帝创设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实行“编户齐民”;经济上,汉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议,颁行均输法、平准法,以京师为中心,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商业网,商品流通大大发展;文化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发展成了经学,取得了占统治地位的优势,使儒学成了正在形成的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血肉部分。所有这些,表明西汉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

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华夏民族统一于秦王朝,其族称曾经改称为“秦人”,西域各国就有称华夏民族为“秦人”的习惯。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国运,使“秦人”的称呼很快被人们遗忘了。而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另外,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中国民族简》,三联书店1950年版,第19页。)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从华夏民族向汉族发展、转化的历史活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继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之后,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气贯长虹的一幕。从此以后,汉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就是汉族形成的第三阶段。

汉民族的发展

汉族一出现于世界,便以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稳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伟的民族发展历史进程。

人口的发展,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即俗话所说:国泰民安,人丁兴旺。封建社会时期汉族人口的发展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和宋辽夏金元至明清。两汉之时,汉族形成的初期约有五千万人口,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发展,到宋代时人口突破一亿大关,滕泽元:《宋代人口突破一亿大关》,(《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经宋辽夏金元至明清的发展,到清代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

封建社会时期的汉族人口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巨大的发展,其中显然有恩格斯所说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页)。的机制作用,但了解和认识汉族人口的大发展,必须了解和认识汉族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即民族同化问题。所谓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有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情况,也有少数民族同化汉族的情况,但两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汉族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汉以后,中原大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到处是封建割据,到处是纷争战乱。在大分裂、大混战、大动荡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处流徙,北方匈奴、鲜卑、乌丸、氐、羌纷纷入主中原,江汉地区的部分蛮族也涌进中原,在中原地区形成汉族与匈奴、鲜卑、乌丸、氐、羌及蛮族交错杂居的局面;而北方汉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长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汉族与蛮、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或部族交错杂居的局面。但是,曾几何时,这些少数民族的全部或部分为什么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还有,唐以后,在新的大分裂、大动乱中,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显赫一世的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曾几何时,其全部或部分为什么也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这就是因为他们被汉族同化,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卷之下,杂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沟通得愈深,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快,汉族这个由许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发展,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族

汉族的族称族源:

汉族的族称,得名于汉朝。汉朝以“汉”为国号,是因为其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由此可见,“汉”的初义是国名,其范围约在当今四川省及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以后衍为朝代名称和民族名称。

究其原,“汉”的本义是水名,指漾水。载籍所见,秦汉时名漾水者有二:一是“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说文·水部》漾条),此漾水又名西汉水,流入嘉陵江,汇入长江;二是“蕃冢导漾东流为汉”(《尚书·禹贡》,蕃冢山在今陕西宁强县),此漾水又名东汉水,时又称沔水,即今汉水,亦汇入长江。�

汉族以“汉”为族称,并不意味着汉族的文化中心在古汉国或汉水流域。诚然,巴蜀文化和楚文化都是构成汉文化的两支极重要的古文化,但汉族的文化中心很长时间里都是在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的平原。以此为主源流,汇合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地方文化,在秦汉时代,形成统一的汉文化。

汉服的纹章是怎样的?

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汉服中的纹章与汉人意识、认识中的天形地象、阴阳八卦、无形无色、吉祥图案等各类文化符号紧密像通用。

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官服章纹,有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地黄交枝等名目。明朝文武官公服有用以标明品级的补子,补子以动物为主,如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氵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民服上则有以动物源性单独构成图案的,并且与官服图案中的动物有所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十二生肖。另外,汉服的图纹常选用八卦图。

汉服的纹饰上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也会选择不同的纹饰。如新婚婚服和恋人互赠的辛无伤往往采用鸳鸯为主的图样,如“鸳鸯同心”、“鸳鸯戏水”等;寿诞则往往采用“松鹤长寿”、“鹤献蟠桃”、“龟鹤齐龄”等意味着长寿的图案。

穿着汉服在街上走的那些人,是有毛病吗?

大概近一两年,时不时会看见有人直接穿着汉服在街上行走,多少还是引来了不少人的注视,偶尔也会在人群中听到一两句碎语,并带着惊讶和奇怪的目光,甚至有人直接出口说脑子进水,对穿着汉服的人指手画脚。

但尽管如此,也没能阻止这些人对汉服的热爱,这一点倒是让人欣慰。可我不禁会想,在一些人对此指手画脚的背后,真的是他们认定的——穿着汉服,是有病?

去年世界杯期间,我去了俄罗斯,那也是我第一次穿汉服,并且是第一次穿汉服上街,还是走在当时热闹非凡、人群甚多的莫斯科红场。说实话,我当时多少是有些紧张的,一来是第一次穿汉服,多少有些带着惊喜的紧张,二来确实也不知道大家看到会是怎样的反应,尤其还是在国外,有着世界各地的人。

在那样的场合想着穿汉服,想法也很简单直接,就是觉得去到世界杯现场,没有中国足球,但既然中国人去了,那是不是可以用别的方式呈现一下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元素?所以才在临行前起意买了一套汉服。

当我穿着汉服走出民宿房间,正好遇到找我有事的民宿老板,她看着我并没有任何特别的反应,一如我穿着现代服装一般,那一刻我心里稍微安定了,也更为大胆地穿着它走在莫斯科街头。

而我走进莫斯科红场,整个人的情绪就被带动了起来,因为满场都是世界各地的人,周围看着我的人,眼里都流露出了赞许之色,甚至有人直接竖起大拇指对我说衣服很好看,还要求合影。

当然,也有不少人会问我这是日本和服吗?我摇头说,“这是中国的,是汉服。”那一刻心里有着极强的文化和身份认同感。作为中国人,人生第一次穿上汉服,还是走在异国他乡,并被各路人前来求合影时,我才明白身上这身衣服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每次合影完我都会说我来自China,看到外国人竖起大拇指时,内心有种骄傲。而当回看和其他国外民族服饰和合影时,内心坚定地认为:中国汉服美的完胜!

也是在那一刻,我意识到了那些穿着汉服的人们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汉服充满热爱背后的情感和思想驱动力。

回国后,去华清宫是我第二次穿汉服,因为生出了这份文化和身份的认同之后,再穿上汉服,心里紧张的感觉完全消失,或许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害怕特立独行的,因为那会带来不合群的因子,可是,我能感受到,敢特立独行的背后力量,是那份极强的自我认同。

穿着古时的衣服,走在古时的殿堂,那是属于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故事,那一刻,内心是满满的踏实。

汉服是我们对汉文化的民族意识,也是我们的身份认同,是中国人骨子里面对我们文化传承的憧憬,而且汉服真的很美。现在,古装电视剧和电影之间的竞比因素之一便是服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宣传古时的衣着,汉服的美是可见的,男服的内敛有力,女服的仙气精致,不仅能凸显出男女不同的性别魅力,也能展现出文化和意识的追求。

而且汉服的魅力还能从古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中看出,如今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还有越南的服制,都是从当时的中国传出,直接受到中国汉服的影响。并且在古时,加之丝绸之路的贸易带动,古时汉服所用的布料——丝,直接使中国享有“衣冠上国”的美誉。

再有便是汉服上精致的手作,也让人赞叹不已。汉服的纹饰上一般会根据我们文化的追求,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这便正是从汉服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之一。

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也会选择不同的纹饰,如新婚婚服和恋人互赠的辛无伤往往采用鸳鸯为主的图样,如“鸳鸯同心”、“鸳鸯戏水”等;寿诞则往往采用“松鹤长寿”、“鹤献蟠桃”、“龟鹤齐龄”等意味着长寿的图案。还有官服,它的章纹也是各有不同,有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地黄交枝等名目。明朝文武官公服有用以标明品级的补子,补子以动物为主,如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等等,这都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不仅文化感浓厚,设计感和品味也很超前。

那些在街上穿着汉服的人们,心底有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憧憬,是身份的认同,也是心灵的归属。如果他们真的有“病”,那就怪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吧。

汉唐服饰应该怎么穿,才会更加具有古代仪式感?

     一、穿汉服一定要谨记“交领右衽”。交领就是衣服的领口相互交叉,在电视剧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古代人取银子一般都是从上衣的交叉衣领中掏出来,这样的穿着方式就叫做交领。而右衽是将左边衣服的领子覆盖在右边的领子上面,一般合乎礼法的穿着方法就是交领右衽,古人都是以右为尊的,假如交领左衽的话是对人极大的不尊敬。

     二、深衣。上衣与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类似后世的长袍),一般镶以花边,是诸侯、士大夫昔时所着之服,庶人也用作祭服。古人穿的深衣是一种十分讲究的服饰,需要合乎规、矩、绳、权、衡。深衣上衣用布六幅,下裳用布六幅,共十二幅,以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圆形袖口,象征圆规;方形交领如矩,象征品行端方。规与矩,取其大公无私之意。背缝如绳,从后背直到脚后跟,象征品行正直。

     三、穿汉服还有礼仪,行走时是不可以吃东西的,也不能够跑步前行,走路一定要端庄。同时,汉服的领子也是讲究挺多的,放领子的时候右边的领子一定要在上面,左边的领子被右边的领子压在下面,这一点务必要记住。虽然不需要做到在宴会厅上那样束缚着自己,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身上穿的这个东西不是随随便便的便服。

     四、汉服的纹饰上喜欢带有一些有吉祥寓意的图纹,比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等图案。这些图案会根据不同的场合来进行选择,如新婚的婚服往往会采用以鸳鸯为主的图案,像“鸳鸯戏水”“鸳鸯同心”等;当有老人国寿诞的时候往往会采用“松鹤长寿”“鹤献蟠桃”“龟鹤齐龄”等意味着长寿的图案。

关于汉服图案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布料主词条: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主要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典枲、典丝执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紵丝。夏季服葛麻纱罗、冬季以丝绵充絮,故称为冬绵夏葛、夏纱冬绉。至东汉时,海南云南开始兴起棉花的纺纱织布。布帛根据纺织工艺、经纬组织可细分为锦、绫、罗、绢、纱、绨、绡、绉、绸、缎等等。秦汉时期,除齐纨、鲁缟享有盛名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后来北宋朝廷在东京设“绫锦院”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成了云锦。织金、锦、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冕服用青罗衣、赤罗裳、赤罗蔽膝制成。圆领袍官服则皆用绫。官服胸背就是用云锦中最精美的妆花缎制作。布帛类别用途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丧服、祭服、朝服、深衣、冠冕、巾帽荣昌夏布、万载夏布锦蜀锦袍、蜀锦缠头、蜀锦袴、锦半臂、衮龙袍、翟衣、飞鱼服、胸背、刻丝花罗衣、墨绿地妆花纱蟒衣、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驼色缠枝莲地凤襕妆花缎裙、柿蒂窠过肩蟒妆花罗袍蜀锦、宋锦、云锦、缂丝罗红罗蔽膝、白罗大带、白罗中单、白罗方心曲领、红罗销金袍帔、明罗地刺绣百子女夹衣、薄罗衫子、罗襦、罗裙、黄罗销金裙、青罗抹带、罗袜、罗帕杭罗、吴罗织造技艺绫绢青绫裙、黄绢袴、白绢袜、白绫袄、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双林绫绢、路桥拷绢纱香云纱衫裤、黄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素纱禅衣香云纱染整技艺绸缎丁香绸直身、银红绸直裰、紫潞绸袄儿、漳绒夹袄、浅驼色四合连云纹暗花缎裙、褐色缠枝四季花卉纹暗花缎裙、酱色方格纹暗花缎斜襟夹袄潞绸、濮绸、茧绸、漳缎、天鹅绒绵罗地“信期绣”丝绵袍、朱红菱纹罗曲裾式丝绵袍、西汉印花敷彩纱丝绵袍、素丝绵袍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棉青布厚棉道袍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魏县土纺土织技艺、鲁锦织造技艺三缬夹缬花罗裙、绞缬绢、狩猎纹夹缬绢、绿地十样花灰缬绢、明夹缬绢蓝夹缬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邳州蓝印花布金饰织金金线、销金、印金、描金、绣金、簇金绣、圈金、羊皮金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绣黻衣绣裳、罗地龙凤虎纹绣、绢地茱萸纹绣、凤鸟践蛇纹绣秋衣、花鸟绣夹衫、秦良玉平金绣蟒凤衫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瓯绣、高平刺绣、宁波金银彩绣丝线缂丝线、绣线苏州花线制作技艺周礼就规定有染人从事印染,并设置了专门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负责“掌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汉服传统印染分为矿物染和草木染。矿物染原料包括朱砂、石黄、空青、石青、胡粉、蜃灰、炭黑。传统草木染材料包括:靛蓝、红花、乌梅、芦木、苏木、黄檗、青矾、苋蓝、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夹缬、蜡缬和绞缬是汉服印染中独特的印花工艺。隋炀帝曾命令工匠印制五彩夹缬花罗裙,用来赏赐宫女及百官的妻母。灰缬是唐代以降的蜡染替代品。蓝草染成的灰缬布料叫做蓝印花布,古时称为药斑布。周礼还设立了“典妇功”、“缝人”等职负责刺绣。《周礼·画缋》中说:“五采备,谓之绣。”按不同地区的传统习惯,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绣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的粤绣,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纹章主词条:十二纹章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汉服中的纹章与汉人意识、认识中的天形地象、阴阳八卦、无形无色、吉祥图案等各类文化符号紧密像通用。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官服章纹,有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地黄交枝等名目。明朝文武官公服有用以标明品级的补子,补子以动物为主,如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氵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民服上则有以动物源性单独构成图案的,并且与官服图案中的动物有所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十二生肖。另外,汉服的图纹常选用八卦图。汉服的纹饰上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也会选择不同的纹饰。如新婚婚服和恋人互赠的辛无伤往往采用鸳鸯为主的图样,如“鸳鸯同心”、“鸳鸯戏水”等;寿诞则往往采用“松鹤长寿”、“鹤献蟠桃”、“龟鹤齐龄”等意味着长寿的图案。足衣主词条:舄、履、屦、屐、靴、鞋汉服的足衣分为:舄、履、屦、屐、靴、鞋。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为履,以帛为屦。周人以麻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南粤笔记》记载:“枹木附水松根而生,香而韧,可作屐,曰枹香屐。潮人刳之为屐,轻便而软,是曰潮屐。”又说“粤中婢媵多着红皮屐,士大夫亦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著之,名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草屦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靴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潮州木屐、杭州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邳州绣花鞋、邳州麻编鞋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服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主要的头饰有帽、巾等。帽主要有纱帽、风帽、笠帽等,巾主要有纶巾、网巾等。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通用的主要有冕、弁、幞头等。汉代时有职位的人一般都会先包帻后戴冠,而平民则只包帻不戴冠,喜庆时用白色缣巾(纱)裹头,平时只戴小帽、草帽。唐朝以帽为主,以白缣巾裹头幞发。宋代则出现了铁线幞头,同时马夫戴折翅幞头,当差人戴直角幞头,而平民则是夏季戴凉笠、竹笠,冬季戴深檐帽尘帽,宋元时期的头巾种类繁多,如圆顶巾、方顶巾、琴顶巾、纱巾、绸巾、东坡巾、程子巾、山顶巾等。明朝时期帽的种类繁多,且因人而异。女子的首服主要由副、编次。发髻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妇女有八大首饰之称,分别为簪、栉、钗、华胜、步摇、金钿、珠花、勒子(额帕)。狄髻是八大首饰的金银组合饰品。其中宋元时期除了发髻等饰物外,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即戴冠。头插梳篦自汉代即有记载。南朝妇女就爱在髻上插饰梳栉。唐朝妇女流行广插钗梳。北宋宫中妇女多在饰冠上安插白角长梳,後来传至民间,有高髻插梳之饰。宋词曰:髻鬟云样梳。明代女子盛装头上插满钗梳。汉族妇女还有戴绢花的习俗,所谓“宝髻簪花花”。明朝孔府在大庄设佃户花庄,一年四季专供孔府摆设和夫人、小姐插戴,演习宫女的冠戴装束绢花。花丝镶嵌是汉族特有的首饰工艺,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以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和北京花丝镶嵌工艺为代表。配饰汉族人装饰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还有配饰如蔽膝、披帛、袜、帔、香囊(香包)、剑、绶、印、笏、牙牌、革带、玉带、銙、腾蛇等等。腰饰主要有佩黼、佩玉、佩印、佩绶、佩鱼、佩牌、佩带饰等饰物。储藏汉服的家具被称为衣箧,挂汉服的衣架称为衣桁。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佩印扬州玉雕、北京玉雕、象牙雕刻、金石篆刻绶中国结佩剑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香包庆阳香包绣制、徐州香包、雁塔结绳香囊首饰北京花丝镶嵌工艺、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北京绢花工艺、常州梳篦、琼海东坡笠装饰纹样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像、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像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色彩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阴阳五行信仰。有“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黄土”、“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羽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的记载。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南北朝以后公服的色制:朱、紫、绯、绿、青,如唐代为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浅绯色,六品着深绿色,七品着浅绿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传统对服饰色彩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阶层分界。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只有天子权贵们才能穿用。古代汉服的色彩以深色为贵,浅色次之,因此正式的礼服常使用深沉的织绵图纹,而一颜色为主色调,装饰以鲜艳华丽的刺绣。平民常服则多用淡色,因而有黔首、白丁、青衣、青衿、青衫、赭衣之称。

标签: 汉服寿诞

相关文章

汉服推荐遇见神鹿汉服,王者荣耀遇见神鹿汉服

汉服推荐遇见神鹿汉服,王者荣耀遇见神鹿汉服

瑶的汉服是根据什么改良的? 主要是与王者荣耀瑶这个英雄做的联名款,款式算是改良的齐胸襦裙,主要样子也是依据游戏中英雄“遇见神鹿”皮肤的服饰而来,应该说重视元素多过形制。瑶瑶公主“遇见神鹿”的皮肤来源就...

长沙哪里租汉服多少钱(长沙哪里有汉服租)

长沙哪里租汉服多少钱(长沙哪里有汉服租)

本文目录一览: 1、租一套汉服一天大概多少钱? 2、租汉服一般要多少钱 3、实体店租一套汉服大概多少钱 4、汉服租赁有什么地方便宜? 租一套汉服一天大概多少钱? 如果想要租一套汉服的价钱...

朝辞帝城汉服多少钱(朝歌兮汉服店)

朝辞帝城汉服多少钱(朝歌兮汉服店)

本文目录一览: 1、一套汉服大概多少钱?贵的多少,便宜的多少? 2、一套汉服大概需要多少钱 3、一套汉服大概多少钱 4、汉服大概多少钱一套 一套汉服大概多少钱?贵的多少,便宜的多少? 建...

柑橘汉服,南橘汉服态度

柑橘汉服,南橘汉服态度

留一半橘香给你散文 四月一到,暮春的风刮过了一场又一场,最后一拨杏花开罢,桃花李花也纷纷飘落。时下,一朵朵,一树树的橘花扬着一张张白脸挤上了枝头。梅花落了,杏花落了,橘花终于该出场了,不然,这朵朵花心...

三年级儿童的汉服怎么画,三年级画汉服简笔画

三年级儿童的汉服怎么画,三年级画汉服简笔画

汉服怎么画 汉服的画法如下:1、画一个可爱的小圆脸,头发以条纹状向外展开,头顶后面画两个小西瓜形状的发髻,在上面多花几条纹理。2、然后我们接着画身体,在衣服的袖口画上条纹,衣服上多画几朵花。3、然后我...

遇见神鹿联名汉服多少钱(王者联名汉服遇见神鹿)

遇见神鹿联名汉服多少钱(王者联名汉服遇见神鹿)

本文目录一览: 1、瑶的遇见神鹿多少人民币 2、瑶遇见神鹿cos要多少钱 3、王者荣耀2021过年遇见鹿神皮肤会打折吗? 瑶的遇见神鹿多少人民币 首先就是0.1元购买瑶的遇见神鹿。相信大家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