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衣汉服,汉服 上衣

hanfuguo3天前汉服视频1

中国古代的军戎服饰是什么样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和平时代,没有了硝烟,但是并不是说战争就没了。军事大国每年的军备预算仍然是一笔很大很大的支出,穷兵黩武。

自古以来,有战争就有兵器。随着服饰的诞生,战争的频繁。于是有了用于保护战士身体的铠甲。铠甲既用来保护身体,也有视觉上的威慑作用。良好的铠甲,盔甲,可以提高战斗力,而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拙著《黄沙百战穿金甲——古代军戎服饰》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对于中国古代戎装(铠甲、军服)进行了梳理,我们就从头开始,来了解古代军戎服饰。

服饰起源于人类与自然斗争之中,随着人类的进化,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意识到用天然材料御寒。《礼记·王制》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者,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者,有不粒食者矣”。为了生存,人们选择树叶、兽皮、羽毛遮掩身体,这就是人类最早的服装。

人类进化后,人类群居,形成一个个部落,部落之间为了居住地、粮食、人口,发生争斗,由开始的打群架,到器械争斗,乃至战争。各部落随着战争,吞并土地,获得粮食,有的逐渐强大起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联盟首领,如三皇五帝,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战争是民族(部落)之间、政治集团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最高的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暴力的手段,某些情况下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战争伴随着社会的革命,带来新的格局。

【图2,先民狩猎图】

人类历史,以及中国历史,无论是上古时期,还是封建社会,总是战争不断,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政权更替频仍,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上古时期的战国(前453-前221)是中国东周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的255年中,有大小战争230次。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断,故前人称之为“战国”。

【图3,商代妇好铭文青铜钺】

春秋时期全国有一百多个国家,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国家。大国是战国七雄,即秦、楚、韩、赵、魏、齐、燕,再就是一些小国,如周、宋、卫、中山、鲁、腾、邹、费等,后来都被七国吞并。与战国七雄比邻的有少数民族,北面、西面是林胡、楼烦、东胡、匈奴、仪渠,南面有巴蜀、闵、越。从一百多个小国整合为十几个大国,再到战国七雄,最后到秦朝灭掉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只有战争,也只能是战争。兵戎相见,刀枪剑戟,残酷的战争,消灭了对手,吞并了国土,整合了资源。

【图4,战国地图】

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也是战争最为激烈的年代,战争的规模也很大,大国的兵力数量也很惊人,三晋、齐、燕的带甲军士数十万,秦、楚两国的军队更是有百万之多。秦、赵长平一战役,赵国出兵四十多万。秦国为了灭掉楚国,动员兵力高达六十多万。

【图5,电影《战国》剧照】

当时,一次战役杀敌几万、十几万人都是常有的事。秦国大将白起指挥的数次战役中,都是杀敌数万,最多的一次是斩杀四十五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与纸上谈兵的赵国将军赵括交战时,“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图6,电影《战国》中戎服】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用武力对付暴力,用实力证明自己国家的强大。在战争频发的时代,一个国家(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国)或者在战争中强大,或者在战争中消亡。无论是连横还是合纵,都是为了团结其他力量,战胜对手,强大自己。如何在战争中生存下来,是各国的执政者思考的问题,他们最终发现富国强兵才是最为重要的目标,也是各国竞争力提高的具体体现。因此,面对战争,各国都在思考,都在推行变法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是一个典型。汉人改变自己的劣势,弃宽大行动不便的汉服,穿轻巧灵活短打扮的胡服,强化军队中的骑兵兵种,提高军队机动性和作战能力,从而实现了强兵富国的目的。原本并不强大,而且经常受到胡人侵扰的赵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胡服骑射是服饰变化,兵种变化,直接的效果是战斗力的提高,最终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战争改变了赵国生存环境,改革提升了赵国的竞争力。改穿胡服原本就是改换一种服饰款式,貌似很简单,很普通的事情,却没想到改变了赵国,改变了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力量对比,可见服饰的蝴蝶扇动一下,蝴蝶效应带来激烈的变化,一场的政治风暴。

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

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这个时代,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对照,应该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内出土的实物有纺轮、骨针、纲坠等,又出土有纺织物的残片。我国中原甘肃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绘,已将上衣下裳相连的形制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制度。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它六国有差异外,其它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侈,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

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缛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

隋统一全国,重新厘定汉族的服饰制度,然而也难以摆脱其由北向南统一而带来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只是到了唐代帝国的建立,才以其长时间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令其服饰制度上承历代制度,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常会在该时代的文物中见到。

隋唐时妇女的日常服饰是衫、袄、裙,多见是上身着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红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黄、绿色。唐代妇女的鞋子多将鞋头作凤形,尺码同男子相似。

宫人侍左右者均着红棉靴,歌舞者也都着靴。妇女的日常服饰名目繁多,有如袄、衫、袍、腰巾、抹胸、裙、裤、膝裤、袜、鞋靴等等。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中国古代服饰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可见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

其面料为罗、纱、锦、绫、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扩展资料

中国最早衣物历史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

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

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服装

明朝服饰的服饰分类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明竖领(新出现的服装部件)

明代出现的立领服饰,最早出现于明朝中期,到了明朝后期的 中原和 江南已经广泛流行,当时明朝正经历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立领应运而生。满族入关后,在“男从女不从”的服制规定下,汉族妇女得以沿袭使用明式立领袄和褙子等所谓“汉装”。

百子衣

百子,历来是中国吉祥话(画)的题材之一,意喻多子多福。 元代杨绯桢《六宫戏婴图》诗:“百子图开翠屏底,戏弄碰扭未生齿。《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凤姐儿看袭人……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凤姐儿笑道:这三件衣裳都是太太赏你的,倒都是好的。

明朝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王氏的“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和“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是两件难得的刺绣艺术精品和艺术瑰宝。这两件百子衣,均方领,对开襟、上缀金属纽扣(或盘扣)。从图案的设计看,所绣百子画面精彩生动。各组画面上的童子从1至6人数不等,共组成40余个场面。每个场面儿童的嬉戏方式和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斗蟋蟀、戏金鱼,有的练武、摔跤、踢毽子,有的爬树摘果,有的站凳采桃,有的放风筝、玩陀螺,有的放爆竹、捉迷藏,有的扮作教书先生处罚弟子,有的学武松打虎姿态揪打花猫……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此外,两衣的前后襟及两袖还以金线绣有九龙,其姿态有升、有行、有坐,富于变化,体现出了明代宫廷艺术中龙的造型特点。百子图案之间,则点缀以象征吉祥如意的金锭、银锭、方胜、古钱、宝珠、犀角、珊瑚、如意等杂宝图案,以及由桃花、月季、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组成的春、夏、秋、冬四季景。整个图案变化多彩,寓意着皇家子孙万代、多福多寿。衣料的配色尤见匠心独运。整体色调以正色为主,在朱红色的地上配以枣红、水红、粉红、普蓝、藏青、浅蓝、月白、艾绿、黄绿、茶绿、孔雀绿、中黄、宫黄、驼黄、山茶黄、驼灰、浅褐、牙白等不同色调,取得了金彩夺目的艺术效果。从两衣的刺绣技术上看,其针法的运用,包括有穿丝针、抢针、网绣、铺针、平金、斜缠、盘金、松针、打籽、扎针、擞和针等11种,丰富多变的针法大大加强了刺绣的艺术表现力。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无袖长罩衫,又叫做“背心”。后来传入蒙古。

在边关的少量兵士中,在边疆地区需要进行大量劳作的妇女中,甚至在宫中(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后,就有一件比甲,陈列于明十三陵的定陵)都有出现,穿“比甲”的人占到了明朝总人口的1%,妇女可达到1.5%从形象资料来看,元代妇女着比甲的确不太多。直到明代中叶,才形成一种风气,大多也是青年妇女所穿着。明末清初人所作的《燕寝怡情》图中,就有这种样式。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妇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明代罩甲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 明 顾炎武 《日知录·对襟衣》:“今之罩甲,即对襟衣也。《戒菴漫笔》云,罩甲之制,比甲稍长,比袄减短, 正德 间创自 武宗 ,近日士大夫有服者。” 明代较为流行的服饰之一,自元代辫线袄演变而来。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衤曳衤散。前身分裁,打马

面褶子,后身通裁,无褶;身侧有摆。明中后期,服饰花样翻新,众彩纷呈,缙绅士大夫很热衷于创新服饰新式样。士大夫闲居,出现了衤曳衤散、程子衣、道袍三种式样,总称“袴褶”。 明代曳撒又称“一撒”,为“一色”变音,来自蒙语“质孙”。明代曳撒服至为质孙服别称。

标签: 戎衣汉服

相关文章

一个人卖汉服的主播叫啥,玩汉服的都是什么人

一个人卖汉服的主播叫啥,玩汉服的都是什么人

安迪北七汉服是哪一部 安迪北七汉服是第三部。安迪北七是网络上的两个主播网红,他们两人在一起拍摄了很多搞笑类的短视频,在第三部中,他们俩人穿着汉服拍摄了很多了照片和短视频,深受广大网友的喜爱。冯提莫晒汉...

汉服Ar,汉服APP名字

汉服Ar,汉服APP名字

汉服和普通衣服的区别 现在所说的汉服和传统服饰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出现汉服热?汉服将来的趋势是什么……近日,记者采访服饰史学家、汉服设计师、国学推广人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汉服的理解。什么是汉服?...

汉服妆造课多少钱(汉服妆造学徒)

汉服妆造课多少钱(汉服妆造学徒)

本文目录一览: 1、化妆培训学校学费大概是多少钱,价格一览表 2、绵竹哪里有卖汉服的实体店? 3、学化妆大概要多少钱呢? 4、学化妆大概多少钱呢 化妆培训学校学费大概是多少钱,价格一览表...

还记得第一次穿汉服嘛,还记得第一次穿汉服嘛英文

还记得第一次穿汉服嘛,还记得第一次穿汉服嘛英文

穿汉服成为了一种潮流,你第一次穿汉服是什么样的体验?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时候人们已经有经济条件,从外面。那而且现在也十分流行。穿汉服不少年轻人都喜欢在一些公共场合穿一些比较古老...

惠来山海平汉服馆多少钱(惠来山海平汉服馆多少钱一套)

惠来山海平汉服馆多少钱(惠来山海平汉服馆多少钱一套)

本文目录一览: 1、汉服多少钱一件 2、汉服体验馆大概开一间要多少钱? 3、泉州哪里有汉服体验馆 汉服多少钱一件 这个不一定,要看商家和地域来定的。 像广东的【双玉瓯】基本都是上千的。杭州的...

汉服披肩发中扎一个小马尾,汉服发型发带马尾

汉服披肩发中扎一个小马尾,汉服发型发带马尾

汉服头发怎么扎教程 汉服的头发扎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工具:皮筋、梳子。1、把头顶部分头发扎成马尾。2、把扎好的马尾分出三分之一扎成小辫。3、在皮筋上方把发尾从上往下掏出。4、把剩余的头发从洞中掏出,把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